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6例(8个椎间盘),年龄55~73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术后随访24~38个月,拍摄颈椎X线片,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WLS).结果 6例患者术后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与术前比较,术后VAS、NDI评分降低[(7.2±1.6)分vs.(1.8±1.1)分、(52.6±5.6)分vs.(7.5±2.6)分](P<0.05);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 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可行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2.
王伟炎  刘海鹰  王波  王会民 《中国医药》2013,8(9):1271-1273
目的 分析比较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7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3例行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24例行单节段ACDF,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SF-36健康调查评分.运用McAfee分级法评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情况,动态X线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结果 Prodisc-C组和ACDF组患者术前颈痛VAS分别为(7.0±1.0)、(6.6±1.4)分,术后5年随访颈痛VAS分别为(2.1±0.9)、(2.9±0.9)分,2组患者术后VAS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disc-C 组患者术前NDI为(54±13)分,ACDF组为(54±11)分;术后5年随访NDI分别为(20±8)、(23±6)分,2组患者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2组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5年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Prodisc-C组术前、术后5年ROM分别为(8.4±0.6)°、(8.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术前为(7.8±0.6)°,术后5年为(1.1±0.3)°,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disc-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5年随访临床效果优良,为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术式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3.
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颈椎病9例,平均随访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病变节段活动度及上位椎间盘高度的变化.结果:9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3.7分,JOA评分平均提高5.2分,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1.3°到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1.9°,上位椎间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30 mm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6.25 mm.9例均未发生任何近期并发症.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预防或减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颈椎病9例,平均随访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病变节段活动度及上位椎间盘高度的变化.结果:9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3.7分,JOA评分平均提高5.2分,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1.3°到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1.9°,上位椎间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30 mm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6.25 mm.9例均未发生任何近期并发症.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预防或减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照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0例颈椎病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对24例颈椎病患者实施脊柱融合术(脊椎融合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2种手术方式疗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2种手术效果。结果2种手术方法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13.3±1.9vs9.2±2.2;12.5±2.1VS8.8±2.3,P〈0.01),2种手术方法间比较,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13.3±1.9vs12.5±2.1,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与脊柱融合术相同,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具有脊柱稳定性良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手术及临近节段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人群等优点,因此有利于预防脊柱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DISCOVER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例,术前和术后2个月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3~C7节段的活动度,统计手术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1例,1个月内自愈。随访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3分(7~12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3分(14~17分),置换节段术前活动范围平均9.7°,术后平均为6.5°;颈椎(C3 C7)活动度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获得与传统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同样的手术效果,术后达到即刻稳定,纠正并维持了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是治疗颈椎病的较好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颈人工椎间盘假体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操作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观察假体植入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方法对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个节段)行颈前路间隙减压,Bray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在此基础上对4例患者纵行切取颈长肌内侧肌瓣,交叉缝合,防止人工椎阃盘移位。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Odem评分比较评价早期治疗效果;术后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术后3个厅进行置换间隙CT或MRI扫描观察是否存在早期异位骨化现象。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并发症,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6—11)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6.0(14—17)分。4例患者术后3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4.8(4.0—5.7)度,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48(3.3—3.7)度和3.26(2.6—3.7)度。未发现假体偏移或下沉。CT或脚扫描显示:假体上、下金属壳位于临近下、上终板骨的中央,未见假体周围的异位骨化现象。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术后稳定性,保持了颈椎正常的活动度,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颈长肌皮瓣交叉缝合对颈人工椎间盘向前脱出有一定阻挡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5个节段)行颈前路间隙减压,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术前术后行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经1~6个月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升至术后平均14.2分;影像学复查未见假体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未见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无明显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表现。结论5例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人工颈椎间盘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人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入的21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根或脊髓损害2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人。单间隙病变18例,双间隙病变3例。结果21例随访4—12个月,术前JOA评分由平均8.5分升至术后平均15.5分,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术后维持满意的颈椎活动度。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对于1—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在充分解除神经压迫的同时可重建脊柱运动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接受两种颈前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分析比较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和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组,ACDF 组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51?.63±6.62)岁。 ACCF组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23±7.31)岁。评估2组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5年,2组患者术后第5年颈椎生理弧度均得到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ACDF组明显优于ACCF 组。所有患者术后第5年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增加,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活动度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ACDF和ACCF治疗MCSM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每一种术式都有利弊,没有一种手术适合于所有患者。术者选择术式时,必须考虑压迫位置和节段数,矢状位力线,颈椎稳定性等因素。当压迫来自突出的颈椎间盘时,应首选ACDF。如果压迫来自颈椎椎体后方时,必须考虑ACCF。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比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2年1月本院采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20例,记录所采用的不同术式的疗效以及术后随访结果.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评级判断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记录上肢痛及颈肩痛,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判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采用ACDR组9例,ACDF组11例.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随访JOA评分、SF-36量表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NDI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SF-36躯体评分和精神评分在末次随访时A组优于B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疗效评估A组优于B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达到了满意的手术效果,在临床疗效的评估及健康状况调查表中ACDR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新型前路颈椎桥型锁定融合器(ROI-C)置入术和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7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固定方式不同分为ROI-C组(35例,ROI-C置入固定)和对照组(41例,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指标,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以日本整形外科及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OI-C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感染、血肿、神经损伤、食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吞咽不适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随着时间改变依次升高,VA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置入术、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MCSM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有助于恢复颈椎生理弧度与椎间隙高度,但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少、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一科因脊髓型颈椎病和(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5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23~71岁,平均(47.17±11.95)岁,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15)个月。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钛板+Cage组(钛板组)39例和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组(ROI-C组)20例。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术后3、6、12及24个月时在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必要时完善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并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即C2~C7 Cobb角(Cobb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VA)、手术节段Cobb角(SCobb角)。计算末次随访与术前测量相应参数的差值,即ΔCobb角、ΔC2~C7 SVA和ΔSCobb角。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年龄、性别、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钛板组末次随访的Cobb角和S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C2~C7 SVA较术前减小;ROI-C组中末次随访的S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发现,2组术前和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C2~C7 SVA、S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ΔCobb角和ΔC2~C7 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钛板组ΔSCobb角较ROI-C组更大。结论 2种内固定方式的短节段ACDF术均能有效地矫正颈椎曲度,钛板+Cage的固定融合方式在恢复手术节段颈椎曲度上较优,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将手术并发症等纳入以利于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4.
王开明  张庆  秦骥  瘳亮  陆斌 《淮海医药》2007,25(6):495-496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Cage植入融合植骨和/或钢板内固定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经过平均17个月的观察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2分,椎间植骨全部融舍,无钢板、螺纹钉断裂、松动.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首选手术方法,是简单易行和十分有效的手术方式.只要规范操作,都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25例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3~10个月,观察JOA评分改善率、Odoms临床疗效、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Odoms临床疗效评定,优8例,良14例,中3例,优良率为88%.JOA评分由术前的7.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2.8分,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4%.末次随访时cage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 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19例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外伤前(T1)、外伤后(T2)、术后1周内几)、术后10个月后几)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评分(JOA)变化进行分析,判断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15.2±6.7)个月。T1、T2、T3、T4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8.621±1.850)°、(29.326±2.416)°、(38.384±2.611)°、(37.316±2.521)°。T1、T2、T3、T4四个时期的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分别为(12.79±1.316)、(4.00±2.082)、(9.68±3.001)、(11.68±3.334)。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有效减压效果、可重建颈椎曲度,能提供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颈髓损伤有效康复条件;术后积极康复治疗也是改善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9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颈后路传统单开门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汪敏  高晓平  吴毅文 《安徽医药》2018,22(4):642-645
目的 观察非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6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00例住院行综合康复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56例吴毅文教授门诊推拿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1年后对上述患者进行疗效随访观察及部分患者复查磁共振(MRI)的前后对比.结果 156例患者治疗后,颈脊髓功能、疼痛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r=-0.305,P<0.01)、颈椎间盘突出程度(r=-0.292,P<0.01)、黄韧带增厚(r=-0.161,P<0.05)存在负相关关系;1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非手术治疗的远期有效率为90%,颈椎MRI结果前后对比提示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脊髓受压患者疗效较为明显.结论 非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