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某煤矿年产90×104t煤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旨在进一步预防、控制和消除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方法 依据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对该项目进行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资料收集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结果 在放炮1h后有毒物质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检测结果:一氧化碳为30 mg/m3,二氧化硫为10 mg/m3,二氧化氮为10 mg/m3,硫化氢为10 mg/m3,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对接触粉尘的岗位工人进行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8h加权平均浓度和接尘岗位粉尘超限倍数的检测,7名岗位工人总粉尘、5名岗位工人呼吸性粉尘的8h加权平均浓度和10个接触总粉尘岗位、6个接触呼吸性粉尘的岗位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其余工种8h加权平均浓度和接尘岗位的粉尘超限倍数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对15个工种的噪声强度进行测量,其中有10个工种的8h等效声级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5个工种8h等效声级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 该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中遵循了国家关于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的要求,采取综合控制粉尘、毒物、噪声等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能够控制,但需要加强部分工作场所煤尘和噪声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某垃圾发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提出对策与建议,为职业卫生监管及企业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对作业现场进行危害因素检测并分析。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及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甲苯、盐酸、氢氧化钠、氨、硫化氢、噪声等,其中飞灰打包岗位粉尘浓度最高达2.9 mg/m3,是矽尘PC-TWA的2.9倍,危害程度Ⅰ级。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余各岗位的粉尘浓度、毒物浓度、噪声强度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结论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严重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及措施基本符合职业卫生要求,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某高压开关柜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法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化学毒物、粉尘和噪声。化学毒物检测全部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粉尘检测中硫化喷涂岗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而短时接触浓度高于职业接触限值;噪声监测显示4个点超过卫生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北京市某木质家具厂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企业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4月,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通过现场管理情况以及检测结果对木质家具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劳动者接触的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甲醛、正己烷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33.3%接触木粉尘的作业岗位木粉尘浓度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20.0%接触噪声的作业岗位噪声强度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2017年企业未进行劳动者职业病健康检查;防护设施不符合要求;封边区和包装区的劳动者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符合《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结论北京市某木质家具厂整体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良好,部分接触木粉尘、噪声的作业岗位危害控制效果较差,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识别与确定某磷肥复合肥制造企业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政府职业卫生监管及企业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收集企业相关资料、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及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磷矿粉尘、硫酸及三氧化硫、氟化氢、普钙、氨、氯化铵等,作业场所中粉尘浓度、化学毒物浓度、噪声强度检测总合格率分别为86.4%、100.0%和23.7%,氨、氟化氢作业场所检测浓度范围分别为0.35~18.8、0.04~0.69 mg/m3。其中磷肥生产单元进料岗位、仓库包装岗位和复合肥生产单元上料岗、成品包装岗位其他粉尘(磷矿粉尘、混合粉尘)作业危害程度为Ⅰ级,球磨巡检岗位、混合造粒、粉碎、烘干、筛分巡检岗位各岗位的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均为Ⅱ级,磷肥生产车间进料岗位、锷式粉碎岗位、司炉工岗位、复合肥生产单元加料、包装岗位各岗位的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均为Ⅰ级。结论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严重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及措施基本符合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应重点关注磷肥生产单元的进料岗位、包装装卸岗位、复合肥生产单元的上料及包装岗位的粉尘防护、进料、粉碎、球磨、造粒、筛分等岗位工段的噪声和混化岗位、进料造粒等岗位操作的氟化氢、氨等毒物防护。企业存在氨、氟化氢高毒物品。  相似文献   

6.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根据企业管理情况及现场检测结果对北京市某塑料制品厂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劳动者接触CO浓度的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助剂3间称量投料工接触矽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等级为Ⅳ级;42.9%噪声岗位声级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提示该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不完善,防尘设施有待改进;整体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部分岗位粉尘、噪声危害控制效果较差,需对上述岗位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7.
王金合  杨金龙  刘涛 《职业与健康》2011,27(17):2011-2013
目的识别、分析某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为卫生行政部门竣工验收和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职业卫生标准、规范,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煤尘、矽尘、噪声、手传振动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采煤工等10个工种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11 011采面等13个作业岗位的粉尘浓度不符合超限倍数的要求,采煤工6个工种接触噪声等效声级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岩巷、煤巷掘进工接触手传振动强度均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结论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措施基本可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能够控制,但需要加强部分工作场所煤尘和噪声的控制措施,并做好手传振动作业工人的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探讨其应用于不锈钢炼钢工作场所粉尘危害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某不锈钢炼钢工作场所,利用危害分析原理,对生产工艺、作业环境进行职业卫生调查,找出关键控制点,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并通过粉尘浓度监测验证HACCP系统运行效果。结果工作场所中粉尘的危害关键控制点位于耐火材料操作区、清洁岗位、卸料区等区域。经过危害源控制、工程防护、个体防护、操作管理等控制措施后80%岗位的粉尘浓度明显下降,其中钢包卧式烘烤区和清洁岗位接触的粉尘浓度分别下降了6倍和81倍,各岗位工人实际接触的粉尘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HACCP体系的建立和运用,能够有效控制不锈钢炼钢工作场所中的粉尘危害,保护工人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除石油焦运输、残极返回料处理、综合供料、清包操作位总尘浓度C-STEL,中频炉操作位SO2浓度C-STEL和清包、铸造岗位噪声强度LAeq超限值外,其余各检测和测量项目的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作业岗位粉尘和毒物浓度C-TWA均未超限值,仅有少量操作点C-STEL超限值,其超限值率:粉尘26.7%,毒物5.6%,噪声14.3%.结论 该建设项目正在运行的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防护设施基本可行,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有效.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是煅烧车间的石油焦运输、组装车间的残极返回料处理、综合车间的供料和铸造车间的清包、铸造操作位,以及高温作业的电解、铸造、组装、煅烧车间的操作岗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了解发电厂工作场所粉尘职业危害及其控制效果,为职业卫生检测机构评价粉尘测定结果超限倍数要求提供参考. 方法 对该发电厂进行职业卫生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对工作场所个体和粉尘作业岗位进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和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的测定、评价. 结果 测定10个个体粉尘作业岗位的TWA,合格率为60.0%;测定32个粉尘作业岗位的STEL,符合超限倍数要求25个,符合率为78.1%. 结论 该发电厂的粉尘职业危害主要在燃煤输送皮带和除尘、除灰作业岗位.应加强综合防治措施,保证工作场所粉尘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控制粉尘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漂白粉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效果,为漂白粉生产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查表法等方法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氧化钙、氯气、其他粉尘、噪声。粉尘检测岗位合格率为33.3%,其中消灰岗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44.7~102.7 mg/m3,氯化(进料辅助)岗位CTWA为8.9~38.2 mg/m3,兼职石灰粉生产(投料)岗位CTWA为38.9 mg/m3,兼职石灰粉生产(接料)岗位CTWA为52.9 mg/m3,均超出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化学毒物检测合格率为20.0%,消灰岗位氧化钙CTWA为6.0~31.8 mg/m3,氯化(流量监测)岗氯气Cmax为1.1 mg/m3,氯化(接料)岗氯气Cmax为1.2 mg/m3,包装岗氯气Cmax为1.2 mg/m3,均超出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噪声检测岗位合格率为85.7%,兼职石灰粉生产(投料)岗位8 h等效声级(LEX,8 h)为92.9 d B(A),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较重,需加强粉尘、化学毒物的防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12.
罗森林  张晖  张成  张民  徐贵强  于楠 《职业与健康》2023,(11):1469-1472+1478
目的 建筑材料厂历来是职业危害治理重点行业,为辨识和分析安徽阜阳市某建材厂混凝土生产线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对该建材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 2020年11—12月,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工程分析法和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对该建材厂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结果 该建材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噪声、高温,搅拌机楼2楼和3楼的巡检人员接触粉尘(总尘、呼尘)的短时间15 min接触浓度不符合《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接触限值的要求,其中粉尘(总尘)短时间15 min接触浓度是1.8~2.9 mg/m3,粉尘(呼尘)是0.9~2.1 mg/m3,其余各岗位的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针对超标点,该公司采取了湿式作业、加强清扫、加强除尘器的维护保养等措施进行控制,经复测后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 该建材厂针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相应的防尘、防噪声等防护措施,整体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某乳化炸药项目技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确定作业场所中有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及职业卫生管理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提高卫生防护设施控制效果及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提拱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用检查表、检验检测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主要有粉尘、氨、苯及苯系物、石腊烟、噪声等,在11个噪声检测点中有1个工作岗位噪声作业分级为Ⅱ级,其他作业岗位噪声作业分级为O级;粉尘除珍珠岩加料工序有1 d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检测结果超标,其余岗位均不超标;化学毒物除卷纸管处石腊烟有2 d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检测结果超标,其他化学毒物均小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项目在建设阶段基本上执行了国家的有关规定,针对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降低了发生职业病的危险.因此,该项目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基本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某稀土合金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对职业病危害作业进行分级,为监管部门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法、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并结合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对职业病危害作业进行分级,并根据企业现有情况,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结果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稀土粉尘、氟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高温和噪声等。粉尘危害集中在电解车间。粉尘岗位8 h时间加权浓度合格率为为其中2#电解车间电解岗位粉尘分级为Ⅱ级,属中度危害作业,其它电解车间电解岗位粉尘分级为Ⅰ级,属轻度危害作业;各岗位噪声检测结果和有毒物质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限值的要求,合格率为100%。结论该项目电解车间稀土粉尘危害较为严重,针对稀土粉尘浓度超标现状,应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有效运行,完善各项职业病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河南省某包装公司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其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防护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检测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异丙醇、乙酸甲酯、丁酮、乙酸乙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甲醇、粉尘的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制袋机操作工、干式复合机放卷操作工、吹膜工8 h等效声级为85.5d B(A)~88.0d B(A),噪声超标,其余工种的8h等效声级满足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用人单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异丙醇、乙酸甲酯、丁酮、乙酸乙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甲醇、粉尘、噪声,粉尘和化学毒物作业危害分级为0级(相对无害作业);噪声作业危害分级为Ⅰ级(轻度危害),噪声的危害较重。粉尘和化学毒物的职业病防护设施防护效果较好,噪声的职业病防护重点应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及劳动者实际接触噪声时间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某松香树脂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分析,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方法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对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结果 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醛、粉尘、噪声等,除四楼松脂下料口、四楼原材料下料口处甲醛最高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外,其余各点化学物短时间接触浓度、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粉尘作业岗位仅包装机岗位粉尘浓度超标。生产区域现场的噪声强度范围在55.2~90.7 dB (A)之间,其中制氮机、成品包装、3#反应釜、破碎机附近噪声强度大于85.0 dB (A)。破碎机岗位工人的个体噪声暴露8 h等效声级87.7 dB (A),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结论 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甲醛、粉尘、噪声,应参考所提出相应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和管理措施进一步加以整改和治理,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某轿车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确定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法等对该轿车制造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电焊弧光和工频电场等。电焊工接触的二氧化锰浓度超标率为12.5%,喷漆工接触的甲苯和二甲苯浓度超标率均为7.1%,粉尘浓度超标率为10.6%,噪声强度超标率为44.1%,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轿车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的防护应以职业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殷伟  杨培记  李魁中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26-2727,2730
目的了解某甲醇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岗位或工种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该厂5个粉尘作业点进行总粉尘浓度检测,对24个工段中33个岗位的和工种进行噪声检测,对18个工段中的21个岗位或工种进行空气中一氧化碳、氨和甲醇浓度检测,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检测评价。结果变换车间煤炉上料操作工、脱碳车间上料处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总尘浓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噪声检测最大声强为113.0 dB(A),最小声强为68.6 dB(A),平均87.2 dB(A),其中16个岗位或工种不合格,合格率48.5%。一氧化碳、氨和甲醇浓度检测结果显示接触氨和甲醇浓度岗位或工种均符合国家标准职业卫生限值,接触一氧化碳浓度岗位或工种除压缩车间、造气车间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外,其余所测岗位作业工人接触一氧化碳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结论某甲醇厂作业岗位或工种对粉尘、噪声和毒物的控制措施还不完善,部分岗位或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不合格,应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某粮油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为职业病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法对职业病危害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正己烷、石蜡烟、噪声、谷物粉尘和高温。现场检测结果显示各车间岗位接触化学物浓度和高温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豆粕包装车间工人接触谷物粉尘浓度、预处理车间巡检岗位和车间控制室噪声强度均超过国家标准,且近3年预处理车间巡检岗有3例检出纯音听阈测试高频段双耳平均听阈>40 dB。 结论 粮油加工企业噪声和粉尘危害不容忽视,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设施和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漯河市某面粉企业制粉车间扩建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方法按照生产工艺划分评价单元,采用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职业卫生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工作场所主要存在谷物粉尘、其他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检测结果除中控员接触粉尘的浓度符合国家标准外,其他岗位接触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噪声检测结果除麦间巡视工、粉间巡视工和车间班长超过国家标准外,其他噪声作业人员接触的噪声强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企业粉尘和噪声超标区域较多,工程和个体防护措施不完全符合要求,企业需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