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二尖瓣环位移技术(MAD)快速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活动异常。方法随机入组63例,其中健康志愿者43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0例(病例组)。所有研究对象存储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二维图像,以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应用Qlab8.0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环侧壁(MADlat)、后室间隔(MADsep)二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以及二尖瓣环连线中点处MAD(MADmid),并计算MADmid与左心室舒张末长径百分比(MADmid%)。分析各MAD参数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研究者MADsep、MADlat、MADmid及MADmid%均与LVEF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P=0.0000),0.54(P=0.0000),0.66(P=0.0000),0.72(P=0.0000)。病例组MADsep、MADlat、MADmid及MADmi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对照组vs.病例组MADsep:(11.95±2.43)mmvs.(8.46±3.29)mm,P=0.00007;MADlat:(13.38±3.09)mmvs.(9.58±2.18)mm,P=0.00006;MADmid:(12.95±2.66)mmvs.(9.09±2.65)mm,P=0.00003;MADmid%:15.84±3.25vs.10.28±3.60,P=0.00001]。结论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MAD与LVEF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且能快速、稳定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2.
斑点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应用最新的超声二维(2D)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位移(MAD),分析其与实时三维超声(RT3D)所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床确诊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49例(DCM组),平均(51±14)岁;43名年龄(46岁±14岁)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hilips Sonos iE33超声仪,取心尖四腔观采集2D、RT3D全容积图像,将2D及3D图像输入QLAB 6.2工作站分别获取MAD各参数及RT3D-LVEF值.结果 DCM组的MAD各项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MAD各测值与3D-LVEF之间相关性良好(P<0.01), 各测值的可重复性均较高.MAD各测值中,以胸壁为参考点的瓣环中点最大位移占左心室长径百分比(TMADm%)与LVEF相关性最好, 且重复性最高.结论 MAD能客观反映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方法简便易行,可重复性高,有望成为临床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个新的、甚至可替代LVEF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TMAD)技术评估心脏淀粉样变性(CA)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经心外组织活检证实的CA患者21例(CA组)及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名(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存储心尖四腔心切面二维图像,以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QLab 8.1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环位移(MAD)后室间隔瓣环插入点最大位移(MADsep)、侧壁瓣环插入点最大位移(MADlat)、瓣环连线中点的最大位移(MADmid)以及MADmid占舒张期左心室长径的百分比(MADmid%);分析CA患者各MAD参数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 CA组LVEF、MADsep、MADlat、MADmid及MADmid%均低于对照组(P均<0.001);CA组MADsep、MADlat、MADmid及MADmid%与LVEF均呈正相关(P均<0.001),以MADmid%与LVEF相关性最好(r=0.840)。结论 TMAD是一种简单、准确、客观评价CA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技术(TT)测量收缩期二尖瓣环位移(MADs)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6例(心衰组)及健康志愿者20名(对照组).以二维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心尖四腔及两腔切面,应用TT技术测量左心室侧壁、室间隔、前壁及下壁4个位置的MADs,并计算其平均值,与M型超声测量的MADs进行一致性及相关性分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心衰组的年龄、LVEDD、体表面积对LVEF与MADs均值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的LVEDD、LVEDV、LVESV明显增高(P均<0.01),LVEF显著降低(P均<0.01).心衰组4个位置的MAD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TT与M型超声测量的MADs平均值高度相关且一致性良好(r=0.97,P<0.01).MADs平均值与LVEF的关系受LVEDD的影响(r2=0.69,P<0.01).结论 TT测量MADs结合LVEDD可以准确、简洁、快速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左室几何构型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29例.采取心尖全容积图像,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并比较各组左室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左室整体径向收缩峰值应变(GRS)、左室整体圆周收缩峰值应变(GCS)及左室整体三维径向收缩峰值应变(3DGRS),三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高血压患者左室GLS、GRS、GCS及3DGRS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组左室GCS、GLS、GRS与LVEF相关(r1=0.930,P1<0.001;r2=0.705,P2<0.001; r3=0.474,P3=0.001),对照组左室GCS、GLS与LVEF相关(r1=0.838,P1<0.001;r2=0.697,P2<0.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室整体三维形变能力降低,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发现高血压患者早期心功能的变化.左室圆周运动在左室三维运动中占重要作用,对左室射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法洛四联症患者右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正常对照组35例,法洛四联症患者38例.获取心尖四腔观,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并记录右室游离壁及审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纵向收缩峰值速度(V)、收缩峰值应变(ε')、收缩峰值应变率(SRs),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法洛四联症患者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节段ε、SRs较对照组均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法洛四联症患者及对照组右室游离壁各节段V、ε、SRs测值均高于室间隔相应节段(心尖段SRs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法洛四联症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右室纵向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peckle-tracking imaging,STI)研究川崎病急性期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法 记录27例川崎病急性期患者(8例冠状动脉扩张)与19例正常儿童的左室心尖位长轴观、二腔观及四腔观,左室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短轴观的二维灰阶图像,分别测量左室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SI)、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SR)与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strain,SC).结果 ①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左室大部分节段收缩期峰值SL与SR均低于正常组(P<0.05),且以SI,减低为主;②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左室收缩期峰值SC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中8例冠状动脉扩张者(含7支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左室收缩期峰值SL、SR均低于19例冠状动脉未扩张者,但大部分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无论有无冠状动脉扩张左室长轴和短轴收缩功能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不同年龄正常成人左室扭转与径向位移的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志愿者12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中年组(46~64岁)和老年组(≥65岁).取胸骨旁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观对左室各水平旋转及径向位移进行测量分析,计算出左室扭转与左室径向位移,构建左室扭转-位移环,并比较不同年龄组的差别.结果 三组左室心尖部与心底部心肌旋转角度及各节段径向位移曲线随心动周期规律变化.三组左室扭转-位移环均呈"8"字构型.收缩期及等容舒张期左室扭转与径向位移均呈线性相关;随年龄增加,收缩期扭转-位移环的变化斜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及老年组等容舒张期扭转-位移环的变化斜率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年组与老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无创性构建左室扭转-位移环,年龄影响收缩期左室扭转-位移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D),并分析其与右室射血分数(RVEF)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评价右室收缩功能寻找一种便捷、实用的新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2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及1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3例,缺血型心肌病3例),记录心尖四腔观二维图像并输入Qlab 6.0工作站自动测量右室游离壁处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ADla)、三尖瓣环连线中点处收缩期峰值位移(TADmid).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RVEF,并分析TAD参数与R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40例受检者TADla平均(19.3±5.9)mm(7.8~28.4 mm),TADmid平均(15.3±4.6)mm(7.2~22.2 mm).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各参数均显著降低(P<0.01);TADla、TADmid与RVEF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91,直线相关方程分别为RVEF=2.2 TADla + 9.9和RVEF=3.0TADmid+7.1.TADla评价RVEF<45%的截断点值为17.2 mm,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TADmid评价RVEF<45%的截断点值为13.1 mm,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100%.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的TAD与RVEF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临床常规评价右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心脏移植患者左心室收缩及扭转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及M3S探头,对9例心脏移植患者和10例正常人采集标准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心尖长轴观以及二尖瓣水平短轴观、乳头肌水平短轴观、心尖水平短轴观图像,应用EchoPAC多参数工作站分析各节段心肌应变、位移及扭转角度.结果 9例心脏移植患者在未出现急性或慢性排异反应时,其整体收缩功能正常,但部分节段心肌收缩功能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节段的扭转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能够无创、简单而迅速地评价心脏移植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扭转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探讨二尖瓣环位移(MAD)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对20例心肌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STI技术计算左室收缩期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MAD,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对照组和心肌梗死组应变参数、MAD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各参数明显减低(P<0.05)。对照组与心肌梗死组GL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对照组及心肌梗死组MAD与LVEF均呈显著相关(分别r=0.84,P<0.01 ;r=0.87,P <0.01)。结论MAD和LVEF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临床常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一种快捷、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左心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40例,二维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使用TMAD技术,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最大位移达峰时间, 并将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F组的LVEDd、LVEDV、LVESV均显著增加(P<0.01),LVEF显著减低(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比正常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的达峰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正常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853,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正相关,但较正常组低(r=0.419,P<0.05).结论 TMAD作为一种新技术成为简单、准确、客观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单纯性肥胖大鼠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将16只健康雄性大鼠以普通饮食(NF组,n=6)和高脂饮食(HFD组,n=10)喂养12周,之后记录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大鼠左心室心肌应变和应变率,观察大鼠心肌纤维化、肥大细胞浸润程度及轻链3(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NF组相比,HFD组大鼠体质量、腹围、腹部脂肪含量、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均显著增高(P均< 0.05);左心室前间隔径向应变率及前间隔、前壁径向应变减低(P均< 0.05),后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侧壁基底段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均减低(P均< 0.01)。HFD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脂肪空泡,心肌胶原纤维沉积和肥大细胞浸润明显增加,LC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肥胖大鼠早期心脏结构无明显改变时,已存在不同程度左心室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测量尿毒症患者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D),探讨其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尿毒症患者30例(尿毒症组),选择同期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记录心尖四腔心二维图像并输入QLab 8.1工作站,测量右心室纵向应变以及TAD软件测量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1)、三尖瓣环中点收缩期位移(Tm)、右心室长轴缩短率(Tm%);比较两组TAD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右心室纵向应变与TAD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尿毒症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左心室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组T1、Tm、T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T1、Tm、Tm%与右心室纵向应变均呈高度正相关(r=0.79、0.87、0.92,P均<0.01)。结论 应用2D-STI测定的TAD与右心室壁纵向应变存在良好相关性,有望成为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TMAD)技术测定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D),探讨其在评估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选择26例PAHCM患者、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LVH)患者和健康自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存储相应切面的二维图像,以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QLAB 9.1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环各位点相对于心尖处的收缩期峰值位移(SD),计算3个切面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AHCM组在各位点的SD以及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6±1.17)mm vs (13.09±1.25)mm,(9.03±1.35)mm vs (12.45±1.61)mm,(10.25±1.07)mm vs (12.53±1.29)mm,(10.54±1.01)mm vs (12.39±1.52)mm,(9.25±1.13)mm vs (13.09±1.75)mm,(9.95±0.83)mm vs (12.35±0.94)mm,(9.86±0.39)mm vs (12.65±0.68)mm,t=-8.74、-8.98、-6.92、-5.19、-9.37、-9.74、-18.02,P均<0.05]。与HLVH组比较,PAHCM组在后间壁、后壁、前间壁、前壁的SD以及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6±1.17)mm vs (8.42±1.28)mm,(10.25±1.07)mm vs (8.36±1.20)mm,(10.54±1.01)mm vs (8.84±1.08)mm,(9.95±0.83)mm vs (8.58±1.09)mm,(9.86±0.39)mm vs (8.50±0.46)mm,t=5.10、6.00、5.87、5.11、11.48,P均<0.05],而在侧壁、下壁的SD差异无统计学差异[(9.03±1.35)mm vs (8.30±1.27)mm,(9.25±1.13)mm vs (8.52±1.21)mm,t=2.25、2.27,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LVH组在各位点的SD以及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2±1.28)mm vs (13.09±1.25)mm,(8.30±1.27)mm vs (12.45±1.61)mm,(8.36±1.20)mm vs (12.53±1.29)mm,(8.84±1.08)mm vs (12.39±1.52)mm,(8.52±1.21)mm vs (13.09±1.75)mm,(8.58±1.09)mm vs (12.35±0.94)mm,(8.50±0.46)mm vs (12.65±0.68)mm,t=-13.27、-10.34、-12.09、-9.71、-10.93、-13.35、-25.59,P均<0.05]。 结论与LVEF比较,使用TMAD测定PAHCM患者的MAD,进而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是一种更为简单且敏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跟踪显像技术评价房室顺序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用超声斑点跟踪显像技术分别检测房室顺序起搏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模式患者10例(A组)、房室顺序起搏双心腔起搏双心腔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患者10例(B组)及正常对照10例(C组)的左心室16个节段的径向位移、速度及应变指标,并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所得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结果三组间左心室EF值、收缩期16节段径向位移峰值均数、径向速度峰值均数与径向应变峰值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径向位移峰值在左心室下壁基底段、间隔基底段及心尖段降低,径向应变峰值在下壁及间隔心尖段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左心室各个节段的径向位移、径向速度与径向应变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室顺序起搏DDD模式时,左心室下壁及间隔的基底段和心尖段收缩功能降低,AAI模式时左心室节段性收缩功能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