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旨在进一步探讨与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价值。方法观察53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术后6-8h)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对比单纯药物治疗患者,以确定早期功能锻练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结果530例患者中髋关节置换420例,双侧50例。膝关节置换110例,双侧30例。530例患者均与术后24h内应有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6000单位,每日一次。共发生深静脉血栓21例(3.96%),其中单侧20例,双侧1例。310例于手术后6-8h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在此组患者中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20例因其他原因未进行锻炼,发生血栓患者比例9.09%,显著高于早期功能锻练组。结论早期(术后6-8h)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方法简单,痛苦小,费用低,可显著降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预防医学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收集92例拟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99例患者的资料,如有下肢骨折术(髋部骨折)、直肠癌和脑梗死等疾病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和本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预防医学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两组均于治疗18 d后行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结果观察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医学可以有效预防各种疾病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1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纤溶酶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超声检查总有效率(91.2%)高于对照组(76.0%),统计学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取栓与溶栓治疗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64例右下肢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直接溶栓39例,手术取栓25例。随访6~30个月。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管通畅情况(彩超或静脉造影)、下肢肿胀好转情况。结果溶栓组符合治愈标准15例,占38.8%;手术组符合治愈标准18例,占71.1%。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1,P〈0.05)。结论手术取栓治疗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使用抗血栓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抗血栓泵进行辅助治疗。2组均于治疗18d后行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和凝血指标检测。结果观察组未发生DVT,对照组发生DVT6例,两组DVT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抗血栓泵辅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张新才  王建军 《中国医药》2006,1(12):712-713
目的观察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对国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将至少有一个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102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低强度抗凝组(INR1.60—2.50)50例和较高强度抗凝组(INR2.51—3.20)52例,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O%(1/50),较高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5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1/50),较高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6%(5/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以INR为1.60~2.5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同时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导入溶栓导管,成功率100%。术后即刻下腔静脉造影显示滤器内均通畅,无明显血栓脱落影像;患者导管溶栓术治疗时间2~7d;住院时间为7~15d;6例牙龈出血、4例皮下瘀青,2例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经压迫后止血,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和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溶栓前,治疗后的通畅度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通畅改善度为(55±4)%。结论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操作简单,减少了溶栓药物用量,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双下肢血管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全血黏度、无痛行走距离、最大行走距离、下肢疼痛积分、踝肱指数( ABI )、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TG、TC、hs-CRP水平和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G、TC、hs-CRP水平和全血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最大行走距离、下肢疼痛积分及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无痛行走距离和最大行走距离差值大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BI 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下肢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差值大于对照组( 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患者疼痛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2009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治疗组治愈及好转30例,无效6例;对照组治愈及好转22例,无效1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疗效,能促进患者恢复,对患者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联合丹参酮预防和治疗产后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0例产后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再分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组。观察组中患者采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联合丹参酮预防和治疗,而在对照组中患者不采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单纯采用丹参酮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的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都明显产后血栓低于对照组患者中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产后血栓栓塞性疾病采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联合丹参酮方法预防和治疗具有比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栓塞风险,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184例重症剖宫产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8例)术后启动血栓高危因素评价表,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行运动锻炼及下肢行空气压力循环治疗,2次/天,30min/次。对照组(86例)给予常规护理。术后第1天、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及每天测量大腿、小腿周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6例、观察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χ2=8.528,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成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方法收治的37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病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病率(15.3%)显著低于对照组(44.4%)(P〈0.05)。结论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常见,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彩超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15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观察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程度。结果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110例,其中双侧14例,单侧96例,左侧92条,右侧32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彩超在诊断及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彩超对9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并记录血栓栓塞的部位、血栓的大小以及其栓塞程度。结果超声检查发现血栓者共有91例,其中单侧72例(左侧49例、右侧23例,左侧多于右侧),双侧均发现血栓者19例。结论彩超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在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判断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彩超无创可重复,是静脉顺行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所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应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12年3月在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及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下肢DVT患者,分别针对不同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20例周围型DVT、下肢症状不严重患者应用单纯抗凝治疗,26例亚急性、无肺栓塞但有肢体肿胀组患者应用下肢浅静脉阻断深静脉灌注溶栓治疗,10例下肢混合型血栓、发病时间小于1周的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24例下肢中央型血栓、发病时间小于1周的患者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4组患者经个体化治疗后,治疗显效率为76.3% (61/80),有效率为16.3% (13/8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 (6/80).其中2例合并肺栓塞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有3例存在抗凝禁忌,有1例因脑出血死亡;治疗后,4组患者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不同病情的下肢DVT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确切,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推拿预防老年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2例老年髋部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抗凝治疗的同时配合手法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4周内常规行患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0天有1例出现患肢明显肿胀,彩色超声多普勒提示DVT,观察组患者未发现DV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推拿能有助于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能增加患者舒适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剖宫产常见并发症之一、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5%~7%。。中牟县人民医院为了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通过对3068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预防性护删措施,并对8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有针对性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科创伤103例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骨科创伤患者。对103例患者进行手术,将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者(52例)作为治疗组,手术后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51)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骨折情况、患者年龄以及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情况。分析导致深静脉血栓危险的因素。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前多部位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的年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患者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深静脉血栓是创伤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与患者的年龄、骨折数量、所患者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蔡咏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122-12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尿激酶治疗,并检测血液流变性、进行患肢静脉系统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治疗组疗效及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疗效,并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且安全可靠,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综合腔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57例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及左髂静脉闭塞或狭窄段球囊扩张内支架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左下肢症状及体征,通过造影观察左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技术成功5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消失,盆腔侧枝循环消失。1例患者仅行抗凝治疗,下肢肿胀好转。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滤器、支架移位等情况,未发生血栓复发、肺动脉栓塞、出血并发症等。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3~6个月,随访2~12个月,11例患者左下肢肿胀,7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所有患者未发生下肢溃疡,6、12个月后复查造影无支架内阻塞病例。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微创、安全,术后口服抗凝药物可提高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