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旁正中小切口经腹膜后入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3月于本科行腹旁正中小切口腹膜外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的下腰椎结核患者21例,其中9例辅以前路钛板固定,12例在前路病灶清除术前先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以及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腰椎局部前凸角(LLA)。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一期愈合,平均随访(32.5±11.8)个月,无结核复发,均获骨性融合,VAS,ESR,ASIA及LL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4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均发生于前路手术时:2例为髂腰静脉撕裂,经压迫后止血;2例腹膜撕裂,及时修补后无并发症。结论:腹旁正中小切口经腹膜后入路可安全、有效清除下腰椎结核病灶,辅以内固定有助于重建脊柱力线,并达到固定和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结核手术前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贞 《中医正骨》2006,18(5):77-77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约占骨结核的50%,占全部结核病的3%-5%。其特征为2个或2个以上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对脊柱结核认识的深人,治疗上从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逐步发展到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应用,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1999年5月-2003年7月,作者对12例行病灶清除、椎体融合及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结核进行了合理的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脊柱结核的发病率居肺外结核的首位,98%以上脊柱结核为椎体结核,各节段患病率不等,胸椎最多占40.57%,腰椎占37.26%,胸腰段占第3位,然后依次为腰骶椎、颈椎、颈胸椎、骶尾椎。很多时候在病灶清除术前,脊柱结核患者较多采取保守治疗,且部分患者在经过系统的治疗后被治愈。因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居肺外结核的首位,98%以上脊柱结核为椎体结核,各节段患病率不等,胸椎最多占40.57%,腰椎占37.26%,胸腰段占第3位,然后依次为腰骶椎、颈椎、颈胸椎、骶尾椎.很多时候在病灶清除术前,脊柱结核患者较多采取保守治疗,且部分患者在经过系统的治疗后被治愈.因此,一些脊柱结核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前,一度得到较好控制的结核病流行重新加剧。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2位。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约一半累及脊柱。随着结核病流行的加剧,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亦明显上升,应引起高度重视。脊柱结核除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外,近10年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推出,观念也不断更新。自2003年2月至2007年6月,我院采用单一后路切口行AF固定撑开病变椎体矫正后凸畸形后再行侧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2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胸入路一期病灶清除Z-PCATE钉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胸椎结核患者36例,均伴有胸背疼痛、乏力、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其中11例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7°;20例伴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9例,D级10例.全部采用胸膜外采用经胸腔入路,行病灶清除、Z-PCATE内固定.术后卧床2~3个月、继续抗痨12~18月.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疗效满意,1年内结核病无复发,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未发生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胸背疼痛及结核中毒症状消失;结论:彻底病灶清除、加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在病灶内植入内固定器械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术前及术后抗结核药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2000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15例脊柱结核患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沉、影像学检查等差异.结果:115例腰椎结核患者经1个月以上术前抗结核化疗后,结核中毒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2个月时所有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及病变腰椎疼痛消失,ESR恢复正常时间为2 ~6周,平均2.3周.合并神经功能损害中有Frankel A级以上改善19例(86.4%).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71.9%(23/32),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90.6%(29/32).术后并发神经根损伤4例、脊髓损伤1例、硬膜撕裂2例、脑脊液漏2例,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5.6%.结论:术前及术后标准化抗结核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腰椎结核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并发症少,结核病灶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对2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病灶清除术,其中4例经胸入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低切迹钉棒系统内固定,12例经胸腰段前侧胸膜、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其中Z-plate钢板内固定8例。VentroFix固定4例。6例经倒“八”字腹膜外切口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材料均为自体髂骨或肋骨。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6--2年,平均1.5年,除1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愈合。其余均无特殊并发症,切口均甲级愈合。14例存在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9.10,随访平均丢失2.30,术后3个月融合率达54.0%,术后半年达81%,术后7~24个月脊柱融合率达97.1%,没有发生植骨块移位、沉陷。15例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术后均有明显改善,FrankelC级恢复至E级6例;B级恢复至D级3例,B级恢复至E级2例;D级恢复至E级4例。结论胸腰椎结核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前、术后合理的抗痨治疗,根据术前的MRI、CT、X线片检查,明确病灶范围、破坏程度、后凸角度、脊髓压迫及合并脓肿情况行彻底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及坚强内阎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1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41岁(23~60岁)。病变累及L4/5者8例,L5/S1者13例。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11例,E级5例。术前均抗结核治疗2~3周。手术方式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植骨融合术。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48个月,平均34.5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住院期间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20例治愈,1例复发。植骨10~15个月均荻融合。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B级0例,C级1例,D级8例,E级12例。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能够为脊柱足够的稳定性,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9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对于21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对于37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67例脊柱结核患者,经手术治疗,优46例,占68.66%;良19例,占28.36%;差2例,占2.99%.住院时间27-60d,平均37d,卧床时间60~343d,平均108d.随访最长7年最短1年半,2例复发.结论:脊柱结核的治疗既要全身支持、常规化疗,也要手术时充分清除病灶,尽可能恢复脊柱生理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侧前方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0年11月连续收治于我院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06例采用侧前方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106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9个月。结核病灶愈合、植骨稳定融合内固定无失效,术后腰背痛、双下肢疼痛症状消失。未行内固定患者术后8—14月内复发3例,复发率11.1%。结论:采用侧前方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缓解相关症状,减少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9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对于21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对于37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67例脊柱结核患者,经手术治疗,优46例,占68.66%;良19例,占28.36%;差2例,占2.99%.住院时间27~60d,平均37d,卧床时间60~343d,平均108d.随访最长7年最短1年半,2例复发.结论:脊柱结核的治疗全身支持、常规化疗,手术时充分清除病灶,尽可能恢复脊柱生理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腰椎结核病灶多首先破坏椎间盘,然后破坏椎体,导致腰椎的稳定性丧失,并可侵入椎管损伤神经系统;对椎体的侵袭可造成脊柱后突畸形,继发神经和马尾损伤。腰椎结核手术既需要彻底清除病灶,又需要内固定恢复腰椎的稳定性防止继发性损伤,前路经腹膜后病灶切除可达到理想的清理病灶效果,而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可获得稳定的三维固定,我科自2002年4月-2007年6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16例下腰椎结核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35例,其中经前路病灶切除、自体髂骨椎体间植骨并前方或侧前方内固定18例;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3例;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4例。结果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5~2.5年,平均2年后凸畸形矫正,矫正角度丢失不明显。ESR于术后1个月逐渐下降,3个月后达到正常范围。随访期内病灶未见复发。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结论对合适的病例,该法可有效稳定脊柱、维持其畸形的矫正;达到牢固地融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9年3月对2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病灶清除术,经胸腰段前侧胸膜、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其中z-plate铜板内固定16例,Ventro Fix固定6例。植骨材料均为自体髂骨或肋骨。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3.2年,平均2.1年,除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愈合。其余均无特殊并发症,切口均甲级愈合。18例存在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9,随访平均丢失2.1。术后3个月融合率达57.0%,术后半年达83.0%,术后1~2年脊柱融合率达95.7%,全部病例未发生植骨块移位、沉陷。17例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术后均有明显改善,Frankel C级恢复至E级6例;B级恢复至D级4例,B级恢复至E级4例;D级恢复至E级3例。结论: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靠,但仍需更进一步大样本观察以确信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据卫生部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目前约有活动性肺结核451万人。有资料显示占全身骨关节结核首位的脊柱结核发病率占结核病总人数的3%~5%,占肺外结核的15%。从庞大的人口基数看,我国脊柱结核患病人数众多,是相当严酷的现实。脊柱结核的特点是延误诊治可造成患者终生残疾甚至死亡,而颈椎(包括上颈椎)结核发生在椎体被破坏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探讨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形成的骨洞,用混合抗结核药物的新型骨水泥(CPC)及钛网固定。方法:脊柱结核严格病灶清除后,用利福平剂冲洗骨洞,再用纱布填充骨洞压迫止血,剪一长度与骨洞相应的钛网,调配新型自固性骨水泥(CPC)等一系列手术过程。结果:病人可早期离床活动(术后一周即可离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精神及身体负担。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结论: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新型骨水泥、钛网内固定,固化后形成微孔样结构,有利于新骨长入,在体内降解后可被新骨取代。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一度得到较好控制的结核病流行重新加剧。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2位。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约1/2累及脊柱。随着结核病流行的加剧,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亦明显上升,应引起高度重视。脊柱结核的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早已普及,但经过近10几年探索,其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改进,观念也有更新。自2003—2005年,作者采用先行后路AF固定撑开病变椎体矫正后凸畸形后再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17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I期后外侧入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86例行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的脊柱结核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正规抗结核化疗、营养支持、调整患者饮食改善患者体质、病变脊柱严格制动、呼吸功能及二便训练等;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继续加强支持疗法及饮食护理、加强呼吸道护理,针对不同个体制定相应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做好出院指导。结果随访6个月~2a,平均18个月,结果优57例,良19例,一般10例。37例神经压迫症状患者中34例完全恢复,3例遗留有感觉障碍,其中2例诉轻微腰痛。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I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即能清除病灶、解除压迫,又可经椎弓根固定稳定脊柱,矫正畸形;全面、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均行一期前路经腹膜后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按是否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矫正率、矫正丢失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腰骶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且术后矫正丢失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