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健 《医药与保健》2008,16(3):52-52
“春捂秋冻”,适当“春捂”是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的养生需要。春季由于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弱,人们适当多穿些衣服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预防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  相似文献   

2.
《社区医学杂志》2006,4(4X):18-18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怎么“捂”,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算是最明确的时间概念。而这之于养生保健,却远远不够。随着医疗气象学的兴起,科学家对春捂有了许多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阿翁 《自我保健》2012,(4):72-73
俗话说“春捂秋冻”,中医认为,“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适当“春捂”,能起到很好的养生防病效果,但该怎么“捂”呢?乱“捂”可是会养生不成反致病的,那可真是没事找事了。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怎么“捂”,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算是最明确的时间概念。而这之于养生保健,却远远不够。随着医疗气象学的兴起,科学家对春捂有了许多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1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  相似文献   

5.
早春,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一不留神,就容易生病。俗话说“春捂秋冻,老来无病”,适当的“捂”可以抵御冷风通过毛孔侵入人体。那么,“捂”哪里?  相似文献   

6.
关于“春捂”有很多谚语:“春不忙脱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等,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rrjk》2014,(5)
<正>俗话说"春捂秋冻保健康"。"春捂"怎么"捂","捂"到什么程度,一直是个笼统概念。有谚语"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春捂"含意。但只有这些远远不够,只有正确"春捂"才能达到保健目的。★符合养生之道民间常说的"春捂秋冻"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所谓"春捂"的含意就是说在立  相似文献   

8.
“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有些人不知何时开始春捂,误把“冬三月”的多穿衣也认为是“春捂”更有人春捂不当,没能达到养生效果,甚至春捂过度导致上火。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春捂呢?记住下面的三个提醒,肯定对你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怎么"捂",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算是最明确的时间概念。而这对于养生保健,却远远不够。"春捂"是提醒人们要注意春天的寒冷,要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下,早晚凉了穿上,随着时间、天气变化来调整。但是,鞋子是不能随意换的。春捂,关键是捂在脚上。  相似文献   

10.
正"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意思是劝人们在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那么如何"春捂"更健康呢?为什么要"春捂"一转眼,又到了春季。虽然气候在逐渐转暖,但气温还是比较低,时冷时暖,早晚温差大,时常超出人体适应和调节的范畴。气温骤降后,如遇长期绵延阴雨,更导致气温难以回升,而"春捂"有利于抗寒。春季人体在冬天"冬眠"的皮肤细胞渐渐活跃,毛孔张开,这时冷风袭来,就会通过毛孔侵入人体,易引发疾病。不"捂"着点儿容易发生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所以"捂"是有好处也是有必  相似文献   

11.
“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12.
霍营 《家庭保健》2014,(5):29-29
民间常说的“春捂秋冻”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头部及上半身位置属阳,对风寒之邪的抵御能力较强,不需要作为捂的重点。而下半身位置属阴,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差,也就成为捂的重点,尤其是人的双脚更应捂。因此,“春捂”应重点做好双脚和腿部保暖,厚裤和厚袜不可过早减去,并常用热水烫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春捂秋冻”,为什么春天要“捂”着一点儿呢?1.有利于抵御风寒。春风于温暖之中暗藏杀机,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或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等疾病。特别是抗病力差、体质衰弱的老年人,因骤冷骤热,不适应环境,像感冒、肺炎、气管炎、哮喘、关节炎、偏头痛、冠心病等疾病便会接踵而至。故当此时,应防风御寒。又由于初春阴寒未尽,阳气渐升,寒多自下而起,故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上薄”以利于春阳之气升发,“下厚”以防阳气…  相似文献   

14.
谚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那么,春天怎么“捂”呢?“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这都是春天“捂”的大致概念。但对于养生保健来说,这却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5.
<正>俗话说"春捂秋冻保健康"。"春捂"怎么"捂","捂"到什么程度,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有谚语"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春捂"的含意。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只有正确"春捂"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问每到春天,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都讲究"春捂"。这是为什么?(辽宁张女士)答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春夏养阳"的论述。其中的春天养阳,说的就是初春季节,自然界的阳气升发才刚刚开始,要想保护这种初始的阳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穿点衣服,多捂一捂。这样,到了夏天就能够适应那种炎热的气候了。"春捂",最主要的是"捂"两头。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从脚下生,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  相似文献   

17.
“春捂”是老祖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要则,与“秋冻”具有同等重要的保健意义,并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奥妙在于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左右;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进而株连健康。  相似文献   

18.
通常人们对“春捂秋冻”的科学解释是这样的:春季里,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一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与健康》2010,(11):51-51
问:春捂秋冻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天津王丽芳答:“春捂秋冻”是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秋都是过渡季节,但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俗话有"春不减衣,秋不加帽"之说,就是讲在春季气温刚回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过早脱掉厚衣服,一旦气温降低,就容易给人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使人措手不及,难以适应。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和小孩,最应该"春捂"。哪些部位最该"捂""春捂"首先要捂好"首""足"两头,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中医认为,热从头上来,寒自足下起,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而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