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和比较阿霉素洗脱微球TACE(DEB-TACE)与传统TACE(C-TACE)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从PubMed、Web of Science和CKIN 数据库检索DEB-TACE和C-TACE治疗肝癌的文献。分别采用RevMan5.0软件分析肿瘤反应和不良事件,漏斗图分析出版偏倚。 结果:共有13个研究1 325例肝癌患者纳入分析。DEB-TACE组的肿瘤反应率优于C-TACE组 (OR:2.28; 95%CI [1.75, 2.96];P<0.0010)。DEB-TACE 组的不良事件风险低于C-TACE组(RR:0.56;95%CI [0.32, 0.97];P=0.04)。 结论:和C-TACE对比,DEB-TACE治疗肝癌更有效、不良事件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载药栓塞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采用载药栓塞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的32例为DEB-TACE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的26例为c TACE组。分别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和8周时血清甲胎蛋白(AFP)、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2年的生存情况。结果 DEB-TACE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4. 38%,明显高于c TACE组的61. 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902,P=0. 048); 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FP、ALT、AST、TBIL及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周,2组患者血清AFP、ALB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而血清ALT、AST及TBIL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4周和8周,2组患者的血清AFP、ALT、AST、TBIL及ALB较治疗后2周明显改善,且DEB-TACE组血清AFP明显低于c TACE组,肝功能明显优于c 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DEB-TACE组术后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c 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发热、呕吐、腹痛和腹胀等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DEB-TACE组腹痛和腹胀发生率低于c 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EB-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明显优于c TACE联合微波消融,且能够提高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ACE)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肝细胞癌患者52例,病灶共计79个,共计进行TACE16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各个阶段测定肝脏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ADC值,疗效评定标准分级为完全缓解(优良)、部分缓解(一般)和进展(差)。将所有患者分为优良组、一般组和进展组,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中ADC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肿瘤病灶ADC值为(1.48±0.16)×10~(-3)mm~2/s,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的(1.22±0.15)×10~(-3)mm~2/s。治疗后肿瘤组织区域ADC值升高程度优良组最明显,一般组次之,进展组最小,优良组与一般组组间治疗前后肿瘤组织区域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对肝癌患者TACE后疗效的评估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临床分期、肝内转移以及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与髓源性免疫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百分比的关系,收集2011年5月—2015年1月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237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TACE组(n=124)和非TACE组(n=113),分别于术前、术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G-MDSC(CD33~+/CD15~+/HLA-DR~(low)/CD11b~+),分析其百分比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分期B组MDSC (22.03%)显著高于BCLC分期A组(14.12%)(P0.05);肿瘤转移组MDSC百分比显著高于非转移组(21.03%vs 5.10%,P=0.011);肿瘤长径≥5 cm组(27.53%)高于5 cm组(8.64%)(P0.05);多发肿瘤组(19.21%)高于单发组(11.69%)(P0.05);血管侵犯组(26.15%)高于非血管侵犯组(7.38%)(P0.05);非TACE组MDSC(34.00%)高于TACE组(25.90%)(P0.001);门静脉瘤栓组(13.41%)高于非瘤栓组(9.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治疗方式是显著影响MDSC百分比的因素(均P0.05)。对TACE治疗组124例患者的生存率进行为期24个月的观察,发现MDSC≥24.21%组与24.21%组生存率差异显著(P0.05)。由此,MDSC的百分比与肝癌BCLC分期等有关,TACE可显著降低MDSC百分比,后者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综上,针对MDSC的监测有助于提示肝癌的临床进展和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索有关低频rTMS治疗PS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17年10月。收集2005年1月~2017年10月间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资料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2005年1月~2017年10月间的相关文献符合标准的有21项RCTs,1 626例PSD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①与使用抗抑郁药组比较,0.5 Hz和1 Hz rTMS组治疗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数降低更明显[0.5 Hz:[SMD=-0.95,95%CI(-1.19,-0.70), P0.000 01];1 Hz:[SMD=-0.44,95%CI(-0.66,-0.23), P0.000 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5 Hz和1 Hz rTMS组治疗后的HAMD分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 Hz:[SMD=-1.35,95%CI(-1.70,-1.01),P0.000 01];1 Hz:[SMD=-1.03,95%CI(-1.39,-0.67), P0.000 01]]。②低频rTMS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明显[Barthel指数:[SMD=1.38,95%CI(0.87, 1.89), P0.000 01];MMSE:[SMD=0.60, 95%CI(0.31, 0.90), P0.000 1]]。③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低频rTMS组会出现头痛等不良反应。结论:低频rTMS可以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PS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而对于NIHSS评分改善证据尚不充分,并且可能会出现症状比较轻微并发症如头痛等,故需要进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恩度联合TACE序贯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2月总共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随机分为恩度联合TACE序贯微波消融治疗组及TACE序贯微波消融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治疗至进展时间(TTP)、临床获益率、生活质量(QOL)、治疗前后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TTP延长、14d后治疗组外周血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获益率83.33%,对照组为77.27%,治疗组临床获益率稍优于对照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QOL两组患者均有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恩度联合TACE序贯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TACE)联合CT导向下放射性125I粒子瘤内植入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A组41例(单纯TACE组),B组34例(TACE序贯125I粒子植入术组),两组均于术后第3、6、12个月行CT扫描进行疗效评价,分别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生存状态。两组有效率及生存状态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3个月,A、B组的总体有效率(CR+PR)分别为36.6%(15/41)、70.6%(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B组术后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97.1%(33/34)、85.3%(29/34),明显高于A组的73.2%(30/41)、41.5%(17/41)(P<0.01)。结论 TACE联合CT导向下放射性125I粒子瘤内植入是治疗肝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联合心理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术后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对照组在TACE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免疫功能、毒副反应,评估生命质量,进行为期2年随访,统计远期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心理状态总分为(44.62±8.5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81±9.26)分(t=-3.922,P=0.000),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生命质量总分为(1.58±0.28)、(167.43±30.1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4±0.26)、(149.81±29.06)分(t=2.504,2.799;P=0.014,0.007)。观察组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4%、1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2%、39.1%(χ~2=4.483,4.246;P=0.034,0.039)。结论: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负性心理情绪、增强免疫机能、减轻毒副反应,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索拉菲尼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患者行索拉菲尼联合TACE治疗,纳入观察组,47例患者行单一TACE治疗,纳入对照组。于治疗12周后评价患者客观有效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远期疗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AFP、VEGF水平,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ORR及DCR分别为25.53%和63.82%,观察组患者为40.00%及78.18%,观察组DCR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患者2年累计生存率及中位PF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FP、VEGF水平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皮疹、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索拉菲尼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显著提高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降低血清AFP及VEGF水平,较单一TACE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80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分成两组:对照组(TACE组)42例,综合治疗组(TACE+射频消融组)38例.对照组只给予TACE治疗,综合治疗组先行TACE后2~3周再予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两组患者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结果 TACE组治疗42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和21%,中位生存期1.78年;综合治疗组38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和53%,中位生存期2.31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TACE组(P<0.05).综合治疗组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与死亡风险率呈显著的负相关(OR=0.570,P<0.05).结论 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灌注参数预测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的疗效.方法 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肿瘤直径≥5 cm单发肿瘤初诊肝癌69例,首次治疗为TACE.比较患者TACE术前、后肿瘤大小,按RECIST标准进行分组,部分缓解组(PR)21例,疾病稳定组(SD)17例,疾病进展组(PD)31例.采用SonoLiver软件分析肿瘤超声造影灌注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渡越时间(mTT)、灌注指数(PI)、达峰时间(TTp)及峰值强度(IMX),采用Image Pro Plus软件分析肿瘤动脉期肿瘤灌注百分率.结果 AUC、mTT、PI、TTP及IMX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组或SD组动脉期肿瘤灌注百分率比PD组大[(78.88±12.19)%,(72.93±15.68)%比(38.97±11.01)%,P<o.05].以动脉期肿瘤灌注百分率小于50%为预测指标,筛选PD组病例,诊断符合率为88.4%(61/69),敏感性83.9%( 26/31),特异性92.1%(35/38).结论 动脉期肿瘤灌注百分率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超声造影参数预测肝癌TACE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巴塞罗那C期(BCLC-C)肝细胞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的患者行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15年9月宜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确诊为BCLC-C期的HCC伴门静脉癌栓的连续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切除治疗组(n=50)和介入治疗组(n=36),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单因素分析后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进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并分别计算2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结果手术切除组患者的远期预后明显优于行介入治疗组(5年OS:26%和0,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个肿瘤(HR:1.510,95%CI[1.120,2.316],P=0.020),AST40 IU/L(HR:0.615,95%CI[0.488,1.206],P=0.013)以及HBV-DNA1 000(HR:1.204,95%CI[0.920,2.540],P=0.038)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不利因素。结论 BCLC-C期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获得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介入治疗,但仍需要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经皮瓣移植术后应用高压氧治疗创面愈合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方法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7月25日烧伤患者皮瓣移植术后高压氧治疗的相关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并提取相关试验数据,纳入Meta分析。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实施文献筛选和数据收集。结局指标:皮片存活率、血氧饱和度、皮温、肿胀消退时间、皮肤红润时间以及皮瓣移植术后HBO的治疗时机。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纳入研究的12项研究偏倚风险均不确定。其中,对皮瓣移植术后HBO治疗与术后常规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纳入11篇文献,根据不同干预措施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皮片成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0, 95%CI(1.23, 1.37),P<0.0001];2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9.94, 95%CI(18.16, 21.72),P<0.0001];2组皮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3.27,95%CI (2.66, 3.89),P<0.0001];2组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76,95%CI(-4.43, -3.18),P<0.0001];2组皮肤红润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56,95%CI(-5.28, -3.84),P<0.0001 ]。对皮瓣移植术后HBO治疗时机的研究共纳入5篇文献,根据术后高压氧治疗开始时间,分为术后立即行高压氧治疗组,术后10~48 h内行高压氧治疗组与术后48 h后行HBO治疗组,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术后立即行高压氧治疗组皮瓣存活率高于术后10~48 h内行高压氧治疗组和术后48 h后行HBO治疗组[RR=1.07、1.23,95%CI(1.01,1.13)、95%CI(1.12,1.25),P=0.02、<0.0001];术后10~48 h内行高压氧治疗组和术后48 h后行HBO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 (1.03,1.27),P=0.01]。 结论烧伤患者皮瓣移植术后应用高压氧治疗,与传统的常规治疗相比,可以提高患者的皮片存活率,增强创面的血氧饱和度,保持创面皮温正常。同时还可以减轻创面红润时间,缩短肿胀时间,改善皮瓣的缺氧状态,增强移植皮瓣的生长活力,改善组织创面微环境。皮瓣移植术后立即内开始使用高压氧治疗,其效果优于24 h内和48 h后使用高压氧治疗。故高压氧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皮瓣存活率,术后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肝细胞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8例HCC伴PVTT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6.2岁;慢性乙型肝炎35例,慢性丙型肝炎3例,酒精肝病4例,其他6例;巨块型肿瘤27例,浸润型肿瘤11例,多发结节型肿瘤1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A组25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2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1岁。B组23例接受单纯TACE治疗,其中男性20例,女性3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7.3岁。A组再按照PVTT的不同类型分为A_1组、A_2组:主干PVTT组(A_1组)11例,分支PVTT组(A2组)14例。评价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RR)、中位总生存时间(MOS)、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结果 3个月内疾病控制指标ORR值比较,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0%vs 30.4%;χ~2=0.328,P 0.05);A_1组与A_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vs 50.0%;χ~2=7.317,P 0.05)。各组间MOS相比较,B组MOS短于A组(7.8个月vs 12.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3,P 0.05);A_1组MOS短于A_2组(5.1个月vs 1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9,P 0.05)。各组间MTTP相比较,B组MTTP短于A组(2.7个月vs 5.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P 0.05);A_1组MTTP短于A_2组(2.8个月vs 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P 0.05)。结论 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伴PVTT的HCC安全有效,优于单纯TACE,延长其MOS和MTTP;伴有分支PVTT的HCC的疗效优于伴有主干PVTT的HC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靶向肿瘤内高乳酸环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ILA-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TILA-TACE组和TACE组,TACE组30例患者单纯行TACE治疗; TILA-TACE组30例患者在行TACE治疗的同时灌注碳酸氢钠。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术后12个月的生存率。结果 TILA-TACE组疾病控制率为86. 67%,高于TACE组的56. 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TILA-TACE组术后12个月生存率为80. 00%,高于TACE组的53. 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靶向肿瘤内高乳酸环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三类TACE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以脂多糖 (LPS)刺激的HL 6 0细胞系为天然模型 ,筛选肿瘤坏死因子α转换酶的抑制剂 ,为人工干预炎症过程提供依据和手段。方法 :分时相刺激HL 6 0细胞后 ,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技术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上研究TACE表达和活性的改变。结果 :中药热毒清 (RDQ)能明显降低LPS诱导的TACEmRNA增加 (与对照组比 ,P <0 .0 1) ;针对TACE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 (anti ODN)在翻译水平上抑制TACE表达 ,抑制率达 78.9% ;化学合成的针对TACE催化域的小分子底物模拟肽可抑制LPS诱导的TACE表达增加 ,从而抑制sTNFα分泌增加 ,削弱LPS诱发的炎性病理反应强度。结论 :3种不同类型的抑制 (RDQ、anti ODN、底物模拟肽 )在不同层次上调节TACE的表达 ,最终均抑制了sTNFα的分泌 ,为控制炎症提供了明确的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血清微小RNA-599(miR-599)评估原发性肝癌(PHC)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后疗效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接受TACE治疗的80例PHC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实体瘤疗效标准(RECIST)将患者分为有效组54例和无效组26例,分别于TACE后第7天、14天、1月、2月时采用CEUS检查患者的肿瘤病灶灭活率,于术前及术后第7天、14天、1月、2月时检查患者血清miR-599水平,以患者TACE术后2月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CEUS评估疗效的价值,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miR-599与PHC患者TACE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80例接受TACE治疗的PHC患者,在接受治疗2月后进行评价,其中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45例、疾病稳定22例、疾病进展4例;有效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TACE次数、Childpugh分级、HBsAg结果与无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患者与无效组患者的术前甲胎蛋白水平、病灶数目、最大病灶直径、病理学分期、是否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治疗晚期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近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接收到的92例HCC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TACE)和观察组49例(TACE+3-DCRT),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近远期生存率;治疗前后AFU、AFP、ALT、TBil含量变化;治疗期间发生毒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ORR为75.5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AFU、AFP水平明显降低,ALT、TBi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一年、一年半、两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不仅能控制肿瘤增长率,降低对肝功能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全球性蔓延过敏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临床上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通过系统评价间充质干细胞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疗效,希望为临床医师提供启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变应性鼻炎小鼠的相关文章。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2-03-01,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采用SYRCLE动物实验偏倚风险评估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包括152只小鼠,干细胞组小鼠51只,空白对照组51只,动物模型对照组小鼠50只。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细胞组喷嚏次数明显少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9.83,95%CI(-17.45,-2.22),P=0.011];干细胞组揉鼻次数明显少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13.27,95%CI(-25.04,-1.49),P=0.027];干细胞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低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8.23,95%CI(-11.28,-5.17),P=0];干细胞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4.27,95%CI(-5.43,-3.10),P=0.035];干细胞组脾脏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25.63,95%CI(17.92,33.33),P=0];干细胞组脾脏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40.64,95%CI(-80.16,-1.13),P=0]。结论:根据纳入的动物实验表明,干细胞有助于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症状,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水平和脾脏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脾脏中白细胞介素10水平,干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今后能够开展临床试验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详细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在肝衰竭继发感染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4月我院住院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56例,其中并发感染患者95例作为感染组,未并发感染患者61例作为未感染组;感染组95例患者中,将治疗后好转患者51例作为预后良好组,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患者44例作为预后不良组。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TNF-α以及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对肝衰竭感染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95%CI 0.768~0.905)、0.791(95%CI 0.71~0.863)、0.838(95%CI 0.791~0.92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81、19.85、9.72。CD14~+CD16~+水平与PCT、TNF-α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对肝衰竭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95%CI 0.712~0.853)、0.769(95%CI 0.708~0.843)、0.802(95%CI 0.772~0.895),最佳截断值为5.40、24.25、12.02。结论:CD14~+CD16~+水平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具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治疗监测指标之一,指导临床方案的拟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