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系统调控观、自组织理论以及时间结构3个方面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应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医的五脏是一个与时相应的、主体性开放的、高度自组织性并且具有时间结构特点的适应性整体调控系统。深入剖析中医藏象的应时特征对阐明中医藏象的本质,指导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都将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脏腑功能与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脏腑功能,与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心、肝、脾、肺等脏腑的相关功能直接调节人体的能量代谢。而且,脏腑还通过调节营卫、阴阳直接参与机体的体温调节,由此体现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缘自20世纪60年代,是基于对中医五行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的一种理论学说.五脏相关是指人体可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其系统内部、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五脏相关学说体现了现代中医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功能系统观、脏象联系观和天人整体观三个理论层次的整体认识.其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临床研究是课题的工作重点,医案研究是主要切入点之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人机结合方法,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功能系统观、脏象联系观和天人整体观3个方面解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认为五脏相关学说以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为基础,以中医学的功能观和整体观为指导,引入现代系统观,整理提高历代医家对脏腑相关性的零散认识,明确提出了联系的观点,突出强调了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薄氏腹针是薄智云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明的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其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基本理论,采用中医针灸的理、法、方、穴,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经络系统自我调控的潜能,使机体逐渐趋于稳态来治疗全身疾病。  相似文献   

6.
中医稳态观与稳态学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探讨了中西医学的稳态观,比较了两种医学模式对稳态的认识。认为“阴平阳秘”是中医稳态观的高度概括,纳时“阴平阳秘”相当于预言性稳态,而应卒变的“阴平阳秘”属于反应性稳态,“阴阳自和”是人体实现“阴平阳秘”的自我调节过程,其主要调控机制是五行反馈调节。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心主神明是以心所主的血气为物质基础的,是心主要功能特点的集中体现;心所主之神明,在五脏神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宰着五脏神的整体调控功能;精气神学说也特别重视神的作用,认为神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还是对精神-神经-内分泌-靶器官这个机体最重要的调控网络的整体概括。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五脏相关的重要体现。心脑紧密相关,不仅为中医临床所证实,现代医学也正逐渐认识并揭示心脑相关疾病的内在奥秘,亟待从理论、临床和实验多方面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中医脏腑观中的脏腑概念有形、气、神三方面的内涵。在形的层面上说,中医与西医关于脏腑的概念是一致的,但是五脏之气对五脏之形起决定作用,中医脏腑观认为五脏六腑之气对于人体的一切生理、病理变化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主神明是以心所主的血气为物质基础的,是心主要功能特点的集中体现;心所主之神明,在五脏神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宰着五脏神的整体调控功能;精气神学说也特别重视神的作用,认为神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还是对精神—神经—内分泌—靶器官这个机体最重要的调控网络的整体概括。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五脏相关的重要体现。心脑紧密相关,不仅为中医临床所证实,现代医学也正逐渐认识并揭示心脑相关疾病的内在奥秘,亟待从理论、临床和实验多方面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0.
传承与发展中医,科技创新是关键。随着人工智能(AI)的深入发展,为中医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中医智能化不能偏离中医核心思想。文章分析了中医整体观在指导中医智能化中的具体作用,倡导中医智能化要坚持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和天人一体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褪黑素合成限速酶-褪黑素-松果腺与中医五脏调控理论关系的分析,结合前期研究成果认为:松果腺是五脏调控与五季关系的中介;褪黑素可能是中医学五脏与五时相通应的主要调节点;芳基烷化胺N-乙酰转移酶(AANAT)作为褪黑素合成的主要限速酶,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决定了褪黑素合成的速率和节奏,对褪黑素的浓度起着关键性作用.最后提出褪黑素合成限速酶-褪黑素-松果腺是中医五脏调控理论研究最合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与五脏相关的脏象联系观及五脏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中医五行在脏腑辩证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灵芝多糖D_6对核酸、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 ex Fr.)Karst.]是传统的扶正固本中药。中医认为它对五脏之气均有补益作用,能治疗多种疾病。药理实验和临床资料提示,扶正固本药物作用的本质可能不是针对某一疾病的特异环节,而在于对机体某种共同抗病机制起调节作用。机体保持自身的稳态是健康的前提。我们实验室曾提出关于研究灵芝扶正固本作用的工作假  相似文献   

14.
铁代谢及铁过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缺乏有效的铁"排泄机制",机体铁稳态的维持主要通过调控其吸收、转运与储存来实现。现总结近10年铁调控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肠道铁的吸收,铁在细胞、组织及血浆中的相互转运,铁的储存,铁调控激素hepcidin及其相关调控因子等方面探讨维持铁稳态的分子学机制,并简述遗传性血色病相关的发病机制,为理解铁代谢疾病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5.
钙离子在机体内保持稳态对维持机体功能有重要作用,调控钙离子进入细胞主要是通过钙离子通道实现的。钙离子通道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均有影响。目前关于两者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为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阴阳自和的中医稳态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稳态理论阐述的是在内外环境各因素的作用下 ,机体通过自身调节达到的一种最佳状态 ,阴阳自和是中医对于疾病自愈机制的认识 ,蕴含着中医稳态理论 ,反映了中医对于稳态理论的早期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诸病源候论》五脏病诊断思想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五脏病机理和证候分类的认识、辨识五脏病虚实、判断五脏病预后、诊察五脏病脉象、推测病情顺逆等方面讨论了《诸病源候论》中五脏病诊断的医学思想。《诸病源候论》五脏病诊断观对中医诊断学的证候分类和治疗、时间诊断、预后诊断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学术之根本,振兴中医必先行振兴中医学术理论。建立现代中医理论体系迫在眉睫,要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体现辨证分型与辨病分症相结合,整体调控和特异性治疗相结合,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移植新思路,以唯物观,辩证观,系统观,天地人相应观为核心概念,以阴阳、五行、经络、精气神、病因病机等学说为基本内容,以六经、五脏、十四经脉为基本框架,以客观化、定量化的四诊为基本诊法、以辨证、辨症、辨病三个层次的概念系统为辨证、诊断、推理的方法,建立与病,症、证相适应的治疗法则,科学客观地评价对病、证、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形成一整套有利别于传统中医和西医的现代中医理论新体系,使中医学以新的姿态走出国门,闪烁出应有的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从互补原理科学哲学观出发,并以生命活动调控的层次性考虑,提出中西医学互补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即在系统器官、细胞、分子多个层次上,以机体枢纽性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细胞信息转导系统、原癌基因等理论分别与中医学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学说等核心理论互补结合,从而发展中医学。  相似文献   

20.
贺娟  吕回 《医学综述》2007,13(3):172-174
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预存的细胞死亡程序引发的高度精密调节的、能量依赖性的、有序的细胞自杀过程,这一过程对消除机体内老化细胞及具有潜在性异常生长的细胞,以及保持机体处于稳态等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受相关基因调控,如果调控机制发生紊乱则可使机体发生多种疾病。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技术是将靶基因沉默的一种方法,它能够较简便且准确地产生与基因剔除相似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运用siRNA技术对凋亡诱导基因或抑制基因进行调控,及其在癌症、病毒感染性疾病及肺损伤等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展望siRNA作为一种新型基因封闭工具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