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紫斑脾不统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97例紫斑患者和32例吐血黑便脾不统血证患者进行了PAIgG、PAIgM、PAIgA3项免疫学指标的测定.紫斑患者3项指标都明显增高.各证候中以紫斑脾不统血证增高突出,3项指标中以PAIgG增高的阳性率大.联合测定3项指标可使紫斑牌不统血证患者阳性率达到90.3%.本文就相同疾病不同证侯间、相同证候不同疾病间其血小板相关机体都存在着差异的意义和对脾不统血特异性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紫斑是中医内科的一个常见病证。本实验通过紫斑脾不统血、血热妄行、脾气虚弱三证候及吐血黑便脾不统血证患者红细胞及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的测定,对相同疾病不同证候,相同证候不同疾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反映脾不统血证的免疫客观指标。现将实验工作总结如下。1 材料1.1 诊断准标 诊断和辨证根据第二届全国血液学术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全国血证急症研究协作组制订的《中医血证急症诊疗规范》、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拟订的  相似文献   

3.
范晔  张炎 《北京中医》1998,17(5):43-45
一、脾不统血证理论产生的基础脾不统血证亦称脾不摄血证或脾失统血证,是指由于某些因素引起脾虚失运、气血虚衰、血失所统,或中气下陷不能摄血,或脾阳不足不能摄血等所造成的以出血症状为主的一类复合证候,是中医特有的对该证候本质的病理概括。早在《内经》中便已有...  相似文献   

4.
脾不统血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德竑  陈家旭 《河北中医》2001,23(8):639-640
脾虚证是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热点,脾气虚证更是研究的重点,而脾不统血证为因脾气虚所致的出血病证,对其的研究却较少。脾不统血证又称气不摄血证、脾不摄血证或脾失统血证。早在《难经》首次提出脾有统摄血液、勿使外溢的生理功能,曰"脾主裹血,温五脏"。后经各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完善了脾不统血证的理论。汉代张仲景创立的黄土汤及宋代严用和的归脾汤为治疗脾不统血证的常用方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证候规范》中对脾不统血证的证候概念、临床表现和诊断要求等做了初步讨论和理论概括[1]。1988年中国卫生部药…  相似文献   

5.
脾气虚脾不统血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彭成  罗光宇 《中医杂志》1996,37(4):241-242
脾气虚脾不统血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资助项目。笔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选用4种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家兔),18种造模方法,50多项实验指标,筛选建立脾不统血证候动物模型。在偏食法塑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过酸法模拟成“脾不统血黑便证(上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醇酒法模拟成“脾不统血便血证(下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破血法模拟成“脾不统血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现代医学免疫法腹腔注射抗血小板抗血清 ,结合中医苦寒泻下法灌胃番泻叶水浸剂 ,建立ITP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观察小鼠一般体征、外周血象、血清D -木糖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及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变化 ,并予中药复健方加减归脾汤治疗。结果 :ITP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符合ITP疾病特点 ,未改变ITP疾病模型的关键指标 ,未影响血小板减少造模法的主要特点 ;同时模型小鼠出现明显脾不统血证主症及脾虚客观指标变化 ,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 ,脾不统血证主症和脾虚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免疫法结合苦寒泻下法建立ITP脾不统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可靠 ,重现性强 ,为中医药研究治疗ITP脾不统血证提供了较为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索近30年国内相关文献,从脾不统血证入手,逐步对其本质、临床病证治疗及其疗效机制进行分析,以探求脾不统血证的的最新进展。目前关于脾不统血证在病理机制、临床治疗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从证型的发展来看,脾气虚与脾不统血证关系最为密切;脾不统血证本质研究已相当成熟,但脾气虚可作为现代医学中其本质研究的重要突破点;在临床治疗上多选用经方化裁,并且近年来从细胞因子特性和血液神经递质学表达等角度对其治疗机制进行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成果,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脾气虚证和脾不统血证模型大鼠脾脏组织能量代谢变化及其差异,为科学解释中医脾脏理论内涵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构建脾气虚证和脾不统血证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脾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ComplexⅠ、ComplexⅡ、ComplexⅢ、ComplexⅣ)活性、柠檬酸合酶(CS)活性和mtDNA拷贝数。结果:脾气虚证大鼠和脾不统血证大鼠脾脏ATP含量显著降低,呼吸链复合物活性、CS活性和mtDNA拷贝数较正常大鼠均发生显著改变,脾不统血证大鼠脾脏ATP含量、CS活性和mtDNA拷贝数与脾气虚证大鼠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脾气虚证大鼠和脾不统血证大鼠脾脏组织线粒体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其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功能受到损伤,而脾不统血证和脾气虚证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程度的不同是二者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认为,对中医脾虚证脾脏组织能量代谢功能损伤的研究能够积极的揭示脾虚证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D)临床脾不统血证的特点 ,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 4 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表现为脾虚证并发出血的病例进行临床特点分析 ,分析的项目包括原发病情况、出血情况、血常规检测结果、并发症情况。结果 VD并发脾不统血证多见于老年患者 ,其发病隐匿 ,多种疾病并发。结论 VD患者容易并发脾不统血证 ,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6,(8):739-741
介绍归脾汤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归脾汤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的首选之方药,依据异病同治原则,辨证为心脾气血两虚证或脾不统血证时,均可以应用归脾汤加减论治。列举案例有五,分别为虚劳案两则,血证案两则,内伤发热案一则。  相似文献   

11.
脾不统血证舌苔脱落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对141例临床患者进行观察,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原则,将脾不统血证患者与血热妄行、脾气虚衰及胃中积热证患者进行比较,探讨各证型间的舌苔脱菌细胞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提示:脾不统血舌苔涂片细胞以角化前细胞居多,角化细胞减少,PAS阳性物上皮细胞减少和涂片背景中性白细胞减少等变化,与该证胃黏膜上皮细胞分化障碍,不成熟细胞增多,DNA合成增多,中性黏液减少,白细胞缺如或稀少等改变相一致,提示舌苔细胞学变化能反映胃黏膜病变及功能,可为脾不统血证诊断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脾不统血证主要存在于血液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中,本文从古医籍以及现代医学研究两方面对脾不统血的源流及本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倪宣化根据气血互根互用,"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离经之血便是瘀"等经典理论,提出"治血必治气""血贵在运治血以活"等学术主张,指导血证的治疗。倪老论治咯血、紫斑、便血、崩漏等血证时,重视气血的相互关系,提倡气血同治;善用化瘀止血药,止血不留瘀;注意脾胃的生血统血功能,尤其对长期慢性出血者务必顾护脾胃;血证变化快,变症多,临证必须审时度势,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4.
补元饮治疗脾不统血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信义  孙颖立 《中医杂志》1993,34(5):299-301
笔者曾经报道过用补元饮(即益气健脾饮)治疗脾不统血证,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脾气虚主症和减轻出血症状,并有提高血小板数的作用。此后在临床研究的同时,选用与出血和凝血机制密切相关的客观检测指标,初步探讨了该药治疗慢性血液病脾不统血证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脾气虚证和脾不统血证模型大鼠骨骼肌组织线粒体能量代谢变化,探讨中医脾主肌肉理论的内涵实质。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组、脾气虚组和脾不统血组,每组12只。复制脾气虚证和脾不统血证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骨骼肌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ComplexⅠ、ComplexⅡ、ComplexⅢ、ComplexⅣ)活性、柠檬酸合酶(CS)活性、mt DNA拷贝数、COXⅣ蛋白和Cyt-C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期和末期脾气虚组和脾不统血组大鼠骨骼肌的ATP含量、线粒体复合物活性、CS活性、mt DNA拷贝数、COXⅣ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均降低,Cyt-C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均升高(P 0. 05,P 0. 01);与脾气虚组比较,中期和末期脾不统血组大鼠骨骼肌ATP含量、CS活性均降低(均P 0. 05);中期脾不统血组大鼠骨骼肌ComplexⅠ、ComplexⅡ、ComplexⅢ活性降低,末期脾不统血组大鼠骨骼肌ComplexⅠ、ComplexⅢ、ComplexⅣ活性降低(P 0. 05,P 0. 01);中期脾不统血组大鼠骨骼肌mt DNA拷贝数升高(P 0. 05);脾不统血组大鼠骨骼肌COXⅣ、Cyt-C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脾气虚证大鼠和脾不统血证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变化,且脾气虚证发展成为脾不统血证的过程中,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障碍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6.
脾不统血证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循环血液及其组成成份和血管流变性的一门科学,即研究血液的变形性、粘滞性、凝固性及流动性的科学。我们从本学角度探索脾不统血证的特异性客观检测指标,获得了有益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隐性失血属于中医血证范畴,运用中医气血、脏腑的理论,探讨隐性失血中医病机。提出血瘀证证型是贯穿整个病程的病机组成部分,隐性失血的病机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根据恶血归肝导致肝不藏血、气虚导致脾不统血的原理分析隐性失血发生的机制,认为血瘀兼气血两虚、病性是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脾为隐性失血的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8.
辨证析要     
(四)脾不统血证候【诊断根据】主证:1.便血、尿血、齿衄、肌衄,月经不调,崩漏等出血性疾病。2.神疲乏力,少气懒言。3.舌淡苔白。4.脉细弱。兼证:1.食少,便溏。2.面白无华。  相似文献   

19.
自Siegal首次提出红细胞还具有免疫功能的论点以来,国内学者对红细胞参与免疫防御机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对脾不统血证与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的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脾不统血病人及脾  相似文献   

20.
浅谈脾统血及其临床运用苏州市虎丘医院(215008)刘扬佐[关键词]脾统血脾统血是脾的生理功能之一,对临床血证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脾统血的机理是通过脾气以统摄血液。五脏皆有气,何以独言脾统血?这就由脾、气、血三者特定的生理功能所决定。《难经·八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