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阿兹夫定片的使用合理性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襄阳市中心医院2022年1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因COVID-19住院且使用阿兹夫定片的患者进行全样本点评,从药物适应证、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评价用药合理性,同时考察用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 使用阿兹夫定片的患者共计284例,其中122例用药不合理,不合理率42.96%。不合理用药共发生179例次,适应证不适宜74例次(26.06%),用法用量不适宜70例次(24.65%),联合用药不适宜24例次(8.45%)。使用阿兹夫定片患者中77例(27.11%)在用药后共发生151项不良事件,其中血小板计数改变、乳酸升高、总胆汁酸升高及胃肠不适最常见。点评结果为“不合理”的病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25%)显著高于点评结果为“合理”的病例(20.99%)。结论 阿兹夫定片临床用药存在不合理情况,且不合理用药与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用时应加强监管和干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阿兹夫定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30日至2023年1月26日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服用阿兹夫定片治疗COVID-19患者病历,记录每位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用药剂量、治疗疗程、合并用药情况、肝功能指标、药物肝损不良反应等信息,统计阿兹夫定发生DILI的基本特征;并将患者分为未发生DILI组和发生DIL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和药物治疗的差异,进一步探讨阿兹夫定引起DILI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294例,发生DILI为17例,占比5.78%;DILI临床分型方面,肝细胞损伤型4例,胆汁淤积型6例,混合型7例;DILI因果关系评估方面,17例DILI中极可能1例,很可能12例,可能4例;DILI严重程度分级方面,17例患者中轻度肝损伤(1级)10例,中度肝损伤(2级)5例,2例患者由于检测数据不全而未分级;DILI发生时间方面,17例患者阿兹夫定平均用药疗程为(7.6±3.7...  相似文献   

3.
李颖  邹吉利  江洁  朱丽  熊迪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10):2073-2078
目的 探讨武汉市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药物性肝功能异常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7日-2020年3月8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出现的药物致肝功能异常的COVID-19患者资料,对患者用药、肝功能检查值、治疗和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OVID-19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药源性肝功能异常的男性较多(P<0.01),且51~70岁是高发阶段;60%以上的患者应用治疗COVID-19各类药物均达到2种及以上,对症治疗药物合并用药3种及以上药物达到51.96%。结论 COVID-19诊疗过程中,警惕中老年男性患者联合用药造成的药物性肝功能异常,减轻肝脏负担,加强用药监护并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天津地区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中医汤剂用药规律。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天津市海河医院收治的境外输入轻型/普通型COVID-19病例,纳入中医治疗有效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录入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中药处方等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归纳中药使用频次、高频中药药对和药簇、中医聚类处方。结果 纳入患者224例,中药汤剂处方224首,涉及中药148味,高频中药35味,药性温(1 730次,41.79%)、药味苦(2 433次,39.23%)、入肺经(3 094次,30.19%)、清热药(990次,23.93%)和化痰止咳平喘药(807次,19.51%)使用频次最多;茯苓+陈皮、半夏+陈皮和虎杖+陈皮是常见的药对;茯苓+陈皮+虎杖和半夏+陈皮+虎杖是常见的角药;得出6组中药药簇和6类中医聚类处方。结论 初步归纳出6类药簇和6个聚类处方,用于COVID-19各型各证的选方和加减,为中医治疗COVID-19提供临床选方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健康异常的影响因素,为COVID-19患者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2~3月武汉经开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随机抽样的108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武汉市健康人群12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网络平台推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地区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心理状态评估。心理状态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评估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焦虑、抑郁、应激障碍发生率的差异,分析影响COVID-19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SDS评分高于对照组[(44.82±7.90)分vs(41.48±9.57)分],但SAS评分低于对照组[(31.04±7.76)分vs(35.66±10.66)分];研究组抑郁比例高于对照组[26.85% vs 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1~67岁)是COVID-19患者心理健康异常的危险因素(OR=1.240,95%CI:0.102~0.826)。结论 COVID-19患者抑郁情绪重于健康人群,需要密切注意,尤其是年龄51~67岁的患者;但COVID-19患者焦虑情绪轻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2月15日在某院住院并应用Paxlovid治疗COVID-19的成年患者病历资料,对Paxlovid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处理措施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纳入患者326例,男性225例(69.02%),女性101例(30.98%)。55例患者出现56例次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16.87%;消化系统损害29例次,肝功能异常17例次,神经系统损害4例次,呼吸系统损害3例次,其他3例次;其中有1例患者同时出现呼吸系统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为1级18例(32.73%),2级37例(67.27%),无严重(≥3级)。大部分药品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症状均能缓解,28例(50.91%)治愈,24例(43.64%)好转,3例(5.45%)不详,转归良好。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的患者临床特征(性别、年龄以及各种合并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与COVID-19病情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COVID-19临床研究相关文献,截至2020年3月2日。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7篇病例对照研究,涉及1 541例COVID-19患者,包括139例危重型和1 402例非危重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CT表现及并发症。结果 ①危重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非危重型患者[(62.13±14.08)vs(46.08±15.57),WMD=14.57,95%CI 13.28~15.86,P<0.001]。②伴有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更有可能发展为危重型(62.6% vs 23.0%,OR=4.90,95%CI 3.31~7.26,P<0.001),尤其是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OR=14.71,95%CI 4.84~44.68,P<0.001)。发热是患者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86.5%,1 297/1 500),但入院时体温高低与疾病进展的严重程度无关。③入院时出现呼吸困难和CT检查提示双侧肺炎的患者发展为危重型的风险增加(OR=6.83,95%CI 4.58~10.16,P<0.001;OR=1.80,95%CI 1.09~2.96,P=0.021)。④约51.7%和57.1%的COVID-19危重型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心脏病变,而休克和肾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9.8%和8.6%。提示COVID-19患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进行心、肺、肾功能检查十分重要。⑤危重型患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高于非危重型患者[(434.84±208.68)vs(235.45±75.75),WMD=141.79,95%CI112.44~171.15,P<0.001],并且LDH升高的患者更有可能发展为危重型(72.5% vs 37.9%,OR=3.94,95%CI 2.25~6.93,P<0.001),提示LDH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高龄、存在基础疾病、入院时出现呼吸困难和双侧肺炎可能是COVID-19发展为危重型的潜在危险因素。LDH可作为疾病进展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流感病毒肺炎(IVP)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日~2月22日六安市人民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62例纳入COVID-19组,选取排除COVID-19且确诊为IVP患者31例纳入IVP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以及肺部CT影像学病灶的性状、分布、累及的肺段数量等资料的差异。结果 COVID-19组患者中咳痰比例11.29% (7例),低于IVP组38.71%(12例);COVID-19组患者β-2微球蛋白>3.0 pg/mL比例为48.39%(30例),高于IVP组25.8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VID-19组患者肺部CT影像病灶形态表现为磨玻璃影比例91.94%(57例),高于IVP组29.03%(9例),呈现片絮影比例1.61%(1例),低于IVP组74.19%(2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组病灶分布多位于肺野外侧带、胸膜下,高于IVP组[56.45%(35例)比 9.68%(3例)],病灶散在分布表现高于IVP组[40.32%(25例) 比 9.68%(3例)];病灶呈双侧肺野分布比例82.26%(51例),高于IVP组35.48% (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VID-19组病灶累及肺段数目≥10个比例为32.26%(20例),高于IVP组3.2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P表现咳痰较COVID-19多;COVID-19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更多;肺部CT影像多表现斑片磨玻璃影,病灶多呈双肺散在分布,多位于肺野外侧带(胸膜下),累及肺段较多,而IVP多表现密度稍高的片絮影,病灶多沿细支气管纹理分布,累及肺段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相关风险因素及影响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OVI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及维普中文期刊(VIP)等数据库中有关COVID-19死亡患者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或回顾性病例分析,时间为2019年12月-2020年9月;对患者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合并基础疾病、并发症或死亡原因等因素进行计量统计学分析。结果 获13篇文献,质量推荐等级A级8篇,B级4篇,C级1篇;涉及三大洲COVID-19死亡患者,共1 377例,包括32种死亡相关风险因素评估项,其构成分布显示,在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方面:离退休、老年人(>65岁)、男性、有饮酒史死亡率占比较高,为高死亡风险因素;患者基础疾病方面:高血压(36.48%)、糖尿病(22.21%)、冠心病(19.71%)为风险占比较高的前3名;在并发症或死亡原因方面:呼吸衰竭(61.90%)、多器官功能衰竭(53.33%)、心力衰竭(51.06%)为占比较高的死亡原因。结论 COVID-19中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且有长期饮酒史的老年男性为死亡高危人群,以急性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而死亡较为多发、高发,临床治疗时宜对该类人群进行重点监护和谨慎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经阜阳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确诊的32例阜南县人民医院和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COVID-19患者的CT征象,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早期单发或多发纯磨玻璃影4例(12.50%),局部血管影稍显增粗,短期复查,密度增加,范围扩大。进展期多发磨玻璃影伴周围间质性肺炎改变16例(50.00%),磨玻璃影内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周围见条索状纤维化灶;多发磨玻璃影伴部分实变影12例(37.5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内见"晕征"1例, "反晕征" 1例。重症期两肺多发实变影,严重者呈"白肺"表现;两侧胸腔少量积液6例(18.75%);胸膜肥厚5例(15.62%)。结论 COVID-19患者CT征象主要有多发磨玻璃影,间质性肺炎改变,出现"晕征""反晕征""白肺征",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结合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均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比多尔联合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治疗新冠肺炎(COVID-19)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新冠肺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抽取广西地区治疗COVID-19定点医院接受阿比多尔联合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收集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WBC计数、N%、血沉、PCT等感染性指标,CRP、IL-6等炎症指标,以及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资料,分析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阐明阿比多尔联合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46例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低热、咳嗽、乏力。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P<0.05);WBC计数、N%、血沉等感染性指标降低,其中N%具有显著差异(P<0.05);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增加(P<0.05);CRP、IL-6、PCT等炎症指标降低,其中IL-6具有显著差异(P<0.05);白蛋白含量、ALT显著增高(P<0.05),其他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未报告腹泻、呕吐等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AST、ALT升高3例,单纯ALT升高5例;总体治愈率为63.04%,总体有效率为78.26%;治疗失败的患者中主要原因是核酸检测阳性,包括持续低热、症状未缓解、影像未改善等。结论:阿比多尔联合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疗效可靠,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反应,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是新冠肺炎治疗的一种可行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化疗方案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1989年1月—2018年11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Pubmed中关于左旋门冬酰胺酶不良反应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56篇文献,82例病例。年龄集中在6~10岁。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原患疾病主要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不良反应大多发生于用药48 h内,构成比为45.1%。左旋门冬酰胺酶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例数最多,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血浆淀粉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等。结论 临床应重视左旋门冬酰胺酶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加强药学监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药物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护。方法隔离收治明确诊断的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分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盐酸阿比多尔片、磷酸氯喹、利巴韦林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治疗,联合抗病毒用药≤3种,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实施药学监护,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对症处理。结果截至2020年3月5日,治愈出院患者9例,在院患者6例,3例患者临床症状及胸部CT均好转,核酸检测为阳性,1例重型患者转为普通型,2例危重型患者转为重型;治疗过程中11例患者出现不同症状、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达73.33%,8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2例患者出现皮疹伴瘙痒,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肝酶轻微升高,根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分级,2例为新的不良反应,9例为一般的不良反应。结论目前没有经过临床验证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有限的诊疗方案推荐下需要摸索相关的药物治疗,包括药物选择、用法用量及疗程,药物在临床治疗时需进行不良反应监护,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避免因药物引起的机体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比多尔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30日至2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定点医院收治的所有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且采用阿比多尔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分析用药疗效、临床转归进程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院时均为普通型确诊患者。经过治疗,9例(占45%)显效,6例(占30%)有效,5例(占25%)无效,阿比多尔抗病毒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阿比多尔用药疗程平均为(6.7±1.6)d,退热时间平均为(4.7±2.0)d,呼吸道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为(5.9±2.5)d,首次复查核酸转阴时间平均为(6.6±2.7)d。20例患者中有12例(占60%)出现不良反应,9例(占45%)出现恶心、呕吐症状,8例(占40%)有腹泻症状,4例(占20%)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总体症状较轻,停药或治疗后缓解。结论阿比多尔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使用LPV/r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通过团队讨论的方式建立LPV/r主动监测模型,监测2020年1月21日至2月23日使用LPV/r的COVID-19患者,阳性预警病例经人工再评价后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研究。结果共监测65例住院患者,经人工再评价后,LPV/r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29.23%,3级ADR 1例。用药疗程大于10 d为LPV/r致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11,95%CI:1.128~18.033)。文本主动监测发现23例次ADR,以恶心最为多见。结论LPV/r可引起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提前预防、积极对症治疗,防止严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患者的安全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建议。方法:对40例新型冠状病毒病确诊患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性质、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29例(72.5%)发生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关不良反应,出现2种及2种以上不良反应13例(32.5%),严重不良反应4例(10%)。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甘油三酯升高20例(50%)、恶心7例(17.5%)、腹泻7例(17.5%)等。男女组和不同年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在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检验指标的前提下,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病毒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安全性进行调查分析,其安全性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合肥市某三甲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例,对患者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期间可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直接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并分析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组)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组(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共36例住院患者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中31例患者(86.1%)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1级(轻度)不良反应12例(33.3%),2级(中度)不良反应15例(41.7%),3级(严重)不良反应4例(11.1%)。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组、联合用药组发生2级及以上腹泻分别为4例(26.7%),12例(57.1%),ALT升高分别为0例、4例(19.0%)。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组与联合组在腹泻、恶心、呕吐、ALT升高不良反应分级分布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导致的不良反应而提前停药共例7例(19.4%)。结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病毒药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ALT升高常见,2级(中度)及3级(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达52.8%。临床在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时应关注其安全性,尤其对于2级(中度)及2级以上不良反应宜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甚至停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拓扑替康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高唐县人民医院就诊的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iv多西他赛注射液75 mg/(m2·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1.5 mg/(m2·d);3周为一个周期,至少治疗4周期。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36.0%、28.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4.0%、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2、7.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3.2、2.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咳嗽、发热、皮疹、痤疮、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等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比较大,28.0%出现恶心,24.0%发生白细胞减少,28.0%血小板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拓扑替康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E)报告,为新冠肺炎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深圳市2020年1月1日至3月6日期间上报的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追踪获知共有32位患者使用了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对收到的21例怀疑药品为磷酸氯喹的新冠肺炎ADR/AE进行了统计分析:其ADR/AE发生率为65.62%,男女比例1∶1.1;30~39岁及50~59岁年龄段发生的ADR/AE比例较高,分别为38.10%、23.81%;发生率较高依次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含心脏)、神经肌肉系统、眼睛损害;心律失常是磷酸氯喹可致命的ADR/AE类型;肝损周期较短,平均3.5天;联合有潜在肝损伤的中药汤剂时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ADR/AE最短当天发生,最长用药后9天发生,多发生在用药后2~7天。结论临床在使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应避免联用禁忌的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密切观察ADR/AE,一旦发现应积极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