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回盲瓣脱垂症是指回肠黏膜自回盲瓣口向大肠脱垂、突出,或回盲瓣脂肪沉积形成的回盲瓣突起,是一种消化道少见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我院自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910例,诊断回盲瓣脱垂症10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回盲瓣脱垂症是指回肠粘膜自回盲瓣口向大肠脱垂、突出,或回盲瓣脂肪沉积形成的回盲瓣突起,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我院自1991年1月~2002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910例,诊断回盲瓣脱垂症10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回盲部病变的临床特点、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进行诊断治疗的回盲部病变患者共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及检查结果。结果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活检及组织染色,确诊率81.3%,主要病变类型为回盲部黏膜炎性改变、回盲部肿瘤、回盲部憩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回盲部息肉、回盲部溃疡(炎性)、回盲部淋巴滤泡增生、肠结核。回盲部黏膜炎性改变患者最多,年龄分布在17~81岁,女性患者中,以回盲部黏膜炎性改变居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瘤患者有胃肠道疾病史的占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盲部病变具有典型的结肠镜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论回盲部病变具有一定的发病特征及趋势,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活检,检出率较高,且具有较为典型的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特征,为临床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及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56岁,主因间断便血2个月就诊我科.2014-06-09于我院行结肠镜检查,报告如下:进镜至回盲部,四壁黏膜光滑,回盲瓣呈唇形,阑尾开口呈新月形,退镜见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降结肠、直肠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距肛门25cm乙状结肠见2.0cm× 1.5cm山田Ⅳ型息肉,表面黏膜充血,分叶,蒂粗约1.5cm,活检3块.14日病理回报:镜下形态: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糜烂,黏膜浅层固有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乙状结肠)黏膜慢性炎.  相似文献   

5.
猕猴结肠镜下活检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猕猴结肠镜检及活检取材,对结肠镜检测方法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予以评价。方法实验猴在麻醉状态下接受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标本取材,对活检标本进行固定和病理切片观察,并对所检猴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比较各取材点的情况。结果结肠镜下及大体标本观察见猕猴肠壁厚度明显小于人体,活检取材部位见黏膜破损、肠出血,个别部位见肠穿孔。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发现,与人体比较,猕猴大肠腺较小而表浅,固有层内淋巴小结数量较少,肌层、黏膜下层明显较薄。结论对猕猴行结肠镜检查及镜下活检取材是可行的,但因猕猴肠壁较人体薄而极易穿孔,故需尽量应用活检杯小的活检钳,并需要充分的肠道准备和有经验的肠镜操作。  相似文献   

6.
回盲部病变381例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纤维结肠镜诊断回盲部病变具有直观可靠,并可活检,刷检、录像等独特优点。本文总结近五年来2532例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对发现的381例回盲部病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组381例中男235例,女146例,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134例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作了分析。镜检诊断以慢性结肠炎居首位,息肉次之,结肠癌与溃疡性结肠炎第三。病变分布以乙状结肠和直肠较多。与X 线钡灌肠对比,对结肠疾病的检出率和正确性高,另就病理确诊息肉恶变和隆起型早期结肠癌在结肠镜下如何采取活检标本作了探讨,并讨论了提高纤维结肠镜插入回盲部成功率的手法体会。  相似文献   

8.
达哇卓玛 《西部医学》2007,19(4):687-688
目的探讨结肠镜肠黏膜活检的临床病理价值。方法对820例行结肠镜肠黏膜活检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20例受检者中,检出结肠和直肠癌272例(33.17%),管状腺瘤和息肉状腺瘤52例(6.34%),结核病10例(1.22%),间质瘤4例(0.49%),恶性黑色素瘤2例(0.24%),非特异性炎症376例(45.85%),余104例未见特异性病理改变;活检术后出现少量出血或大便隐血阳性者26例(3.17%),经观察与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结肠镜肠黏膜活检安全、简便,能发现受检者结肠与直肠的病理改变,既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也有利于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 ,6 7岁。因大便带鲜红色血 1周 ,大便每天 1~2次 ,成形 ,无腹痛 ,无腹胀 ,来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电子肠镜进入 10 0cm达回盲部 ,回盲瓣呈乳头型 ,肠腔内少许粪水 ,粪渣及黏液 ,肠腔形态好 ,充气扩张及蠕动好 ,肠黏膜光滑 ,稍充血 ,血管纹理尚清晰。回盲瓣附近见一直径约6 .0cm长蒂类球形“息肉” ,蒂细 ,直径约 0 .4cm长约 3.0cm ,蒂顶部“息肉”表面光滑 ,可透见血管纹 ,色同周围组织 ,活检钳触之质软 ,活检 2块 ,送病理。病理示 :炎性息肉。1周后患者来行“息肉”摘除术 ,常规进镜达回盲部套圈套扎“息肉”后通电 ,电凝…  相似文献   

10.
在纤维结肠镜的操作中 ,安全地插到回盲部是进行全结肠详细检查的前提 ,因此往往把插到回盲部作为结肠镜检查的一个质量指标。我科从 1 993年 1月至 1 998年 1 2月共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1 1 6 5例 ,其中 992例达回盲部 ,1 73例未能插到回盲部 ,其中因大肠癌或肉芽肿狭窄而未抵回盲部者 41例。合计插镜成功率为 88.7%。并发肠穿孔 1例 (发生率为 0 .0 9 % )。本文结合复习文献 ,分析 1 73例未达回盲部的原因 ,以提供经验与教训。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1 73例患者中男 70例 ,女 1 0 3例 ,年龄 1 4~ 80岁 ,平均 42岁。1 .2肠道准备 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慢性腹痛、腹泻患者结肠镜检正常者,作结肠黏膜活检,为临床提供病因诊断依据。方法:对268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的慢性腹痛、腹泻患者进行组织活检病理并分析结果。结果:268例中176例(65.7%)结肠黏膜组织学明显异常。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有助于慢性腹痛、腹泻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对确诊的回盲部溃疡病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3028例肠镜检查中,发现回盲部溃疡性病变123例,经结肠镜结合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76例,占61.8%.确诊病例主要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恶性淋巴瘤及大肠癌,内镜结合病理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价值较高,对克罗恩病、肠结核比单纯内镜或病理学检查的诊断率明显提高.结论 结肠镜结合病理学检查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评价探讨温水灌注插镜法对难做性结肠镜检查效果.方法:选择进行温水灌注插镜法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常规操作困难患者117例,并观察完全结肠镜检查完成情况及疼痛耐受状况,与常规结肠镜对比.结果:(1)117例结肠镜操作困难患者中,结肠冗长68例(58.1%),腹部手术史27例(23.1%),疼痛不耐受22例(18.8%).(2)82例(70.1%)采用温水灌注插镜法到达回盲部;结肠冗长组和疼痛不耐受组成功率高于腹部手术史组(x2分别为9.017与11.234,P分别为0.003与0.004).而结肠冗长组与疼痛不耐受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 =0.275,P=0.6).(3)到达回盲部患者81.7%(67/82)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未达回盲部患者中仅25.7%(9/35)疼痛明显减轻.各亚组到达回盲部与未到达回盲部疼痛减轻度差异明显(x2分别为12.45、6.075、7.413,P分别为0.000、0.014、0.006).结论:温水灌注插镜法对于结肠冗长或疼痛不耐受患者可以明显提高插镜成功率并改善疼痛耐受性,但可能对于腹部手术史患者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张勇  韦宗萍 《微创医学》2013,8(3):291-293
目的 为回盲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363例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活检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回盲部隆起性病变内镜下特点均以单发病变多见;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显示有黏膜慢性炎症、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潴留性息肉、淋巴滤泡增生、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克罗恩病、肠结核以及肠癌等病理类型,以黏膜慢性炎症、腺瘤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最为多见;各年龄段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多为不典型增生,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则主要见于50岁以上.结论 内镜下根据病变特点尽可能多处活检并结合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回盲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Liu JX  Wang H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23-825
目的 分析结肠镜发现的良性回肠末端和/或回盲瓣溃疡的病例特点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末端回肠和/或回盲瓣溃疡,直径≥0.2 cm,数目≤3个.入选31例患者,平均年龄47岁±17岁,男17例,女14例.结果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便血、发热、体重下降等,以腹痛最为常见,占64.5%(20/31),右下腹痛占19.4%(6/31).溃疡最大直径0.2~1.0 cm者20例,>1.0 cm者11例.溃疡发生在回盲瓣或回结肠吻合日者分别为17例和3例,末端回肠7例,回盲瓣和末端回肠均有者4例.单发溃疡17例,多发溃疡14例.溃疡边缘清晰,溃疡周围及溃疡之间的黏膜正常.活检病理组织学表现多无特异性.14例未能确定病因,其中12例为小型溃疡患者.10例患者诊断为克罗恩病,其他诊断包括肠结核(2例)、缺血性肠炎(2例)、Behcet's病(1例)、艾滋病相关(1例)和阿司匹林相关(1例).结论 良性回盲部溃疡多表现为腹痛,但并不一定存在右下腹痛;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但有时能提供关键性证据;回盲部溃疡病因学诊断困难,需综合分析所有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成年小肠淋巴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6岁,因间断黑便9月余于2009年1月3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4月开始出现间断黑便,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行胃镜、肠镜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出血部位,按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欠佳,3 d前因出现大量黑便伴头晕转来我院,入院体格检查:重度贫血貌,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血Hb 62g/L(在外院曾输血),入科后胃镜检查未见异常,电子结肠镜检查见少量鲜红色液体从回盲瓣溢出,肠镜进入回盲瓣后,在距离回盲瓣约40 cm见小肠有少量鲜红色液体血但未见明确出血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温水灌注在困难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结肠镜初学者初次检查不能成功到达回盲部的门诊患者134例,定义为困难结肠镜,随机分为注水组和注气组.注水组采用活检孔道灌注温水法获得肠腔视野,注气组采用传统注气法获得肠腔视野,由教员再次结肠检查.比较两组结肠镜检查成功率及患者腹痛评分等差异.结果 注水组与注气组之间,年龄、性别组成、腹部手术史、便秘以及BM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水组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成功率为94.03%(63/67),明显高于注气组的79.10% (53/67) (P =0.021).注水组患者腹痛评分为(3.33±1.60)分,明显低于注气组(4.74±1.74)分(P=0.000).结论 温水灌注是一种有效提高困难结肠镜检查成功率、减少患者腹痛程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2011年5-7月,我院门诊胃镜室行结肠镜检查患者185例,经精心护理指导,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行结肠镜检查患者185例,男70例,女115例,年龄17~80岁。结肠息肉72例,结肠癌37例,痔疮135例,大致正常18例,经精心操作均顺利进镜至回盲瓣,检查阑尾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回盲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6年3月该院134例回盲部病变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和诊断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归纳其临床特征.结果 共收集回盲部病变134例,其中回盲部癌36例(26.87%),炎症性肠病30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22.39%),肠结核26例(19.4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肿胀、红斑、糜烂、溃疡及肿块样新生物.良性疾病(除回盲部癌及淋巴瘤以外病例)以溃疡形成伴局部黏膜充血、肿胀为主,回盲部癌则以回盲部新生物多见.影像学检查以腹部CT为主,共93例(69.40%)行该检查.手术治疗49例,术前诊断错误7例,误诊率14.28%.结论 回盲部病变总体以良性疾病为主,诊疗过程复杂,确诊困难,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结肠镜单人操作法进行评价及操作技巧总结。方法分析总结我院1708例行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并与以往报道的双人操作法比较。结果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到达回盲部92.8%,到达回肠末段84%,到达回盲部时间平均为8.4min,并发症发生率为0%。结论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是一种高效、低痛、安全、省人力、省时的检查方法,单人法优于双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