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脾胃病变与中风病病因病机之间关系。脾胃功能减退启动人体衰老,饮食失节、情志劳倦内伤脾胃,脾胃受损,导致气机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湿浊内生,湿聚成痰,痰湿交阻,气机逆乱,血行失调,瘀血内生,从而形成湿、痰、瘀、毒、虚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相似文献   

2.
正脾胃同处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是后天之本,属多气多血之府。脾胃气血调和,升降相因,则脾气健运,胃气顺畅,人体安和。气血不和,可致血脉瘀滞,从而影响胃之和降、脾之健运。脾病多涉及胃,而胃病也可累及脾,二者往往同病,出现脘闷纳呆、嗳腐吞酸、胃痛胃胀、腹痛腹胀、大便不调,甚至面色无华,或面色萎黄等多种脾胃病症状。脾胃病日久易入络而影响血脉的通畅,清代医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的生活日益提高,延年益寿、身心健康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早在战国时代,历代不少医家对抗衰老延年益寿都有专门著述。晚近中医有关抗衰老的报告日益增多,其中阐述肾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较多,并以此确立了补肾、培补先天为抗衰老的法则。但“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人身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赖以生存的仓廪。故尔笔者认为在抗衰老过程中,脾胃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现小结如下,望同道斧正。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气的亏虚与否决定着人体的…  相似文献   

4.
1 发病多先累脾后及肝 《金匮要略黄疸篇》:“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脾主中焦,是运化水湿的脏器,性喜燥恶湿。湿热或湿邪外袭,脾土主湿,同气相得,为客脾胃。由于饮食不节,饮酒过度,湿邪外受及内伤往往由脾胃而涉及肝胆。 若素体胃肠热盛或阴虚火旺,湿从阳化或湿郁而化热则形成湿热薰蒸的局面;若由于劳倦内伤脾胃致中阳不振,寒湿内生或湿从寒化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正气不足,湿邪蕴结中焦或再感受外邪,病情再进一步发展,脾胃升降失去常度: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则胆汁输  相似文献   

5.
胃肠病的病机,是指胃肠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湿浊、痰欣、瘀血三者既是胃肠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病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其病机特点及病机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兹就笔者所及,探讨如下。互湿浊困阻胃肠病的形成与湿邪关系甚为密切。湿邪致病,有内外之分,外湿由外受湿邪所引起,内湿指从内生,由脾胃功能减退或失调,不能正常运化,以致湿从中生,困阻脾胃。内外湿邪互相关联,外湿困脾,必致脾失使运;内湿停滞,又常易招致外湿侵袭。如章虚谷所云:“湿土之邪,同气相召,故湿热之邪,始…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脑肿瘤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源病因和内伤病因两个方面 ,外源病因主要是邪毒入侵 ,内伤病因有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久病迁延、素体亏虚等。邪毒入侵机体 ,伤及脏腑、气血、津液 ,又可与病理产物瘀血、痰、湿等互结 ,结滞难化 ,聚积不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情志失调致气滞血瘀 ,机体的气血阴阳失于平衡 ,以致气血郁结 ,或气滞津停 ,聚湿成痰 ,痰瘀交阻 ,格阻清窍 ;若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则脏腑机能减退 ,抗病祛邪的能力下降 ,病理产物就因此而内生 ,形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 ,且肾精不足 ,则脑失气养 ,又易引动肝风而变症丛生  相似文献   

7.
脾胃与疮疡     
脾胃与疮疡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350003)肖定远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脾与胃,居中土,互表里,脾为阴土而主升,胃为阳土而主降,乃一身之轮轴,升降之枢纽,为生化气血升清降浊,保持正常生命活动,故有“脾胃为后天...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抗肿瘤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肿瘤发病学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历代医家早就认识到血瘀与肿瘤关系密切。早在《内经》就论及积、伏梁、石瘕与血瘀证的关系,认为“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噎膈乃“暴忧之病”。朱丹溪认为乳癌是“忧患郁闷,晰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内伤七情,可导致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癌因素通过“内虚”导致内外合邪,气滞血瘀,痰凝毒结,形成癌瘤。  相似文献   

9.
古籍中多处提到肝为"贼"脏,发人深思。认为肝之"贼"性主要体现在肝致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隐匿性,这与肝脏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关系密切。通过对肝脏自身及与其他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关系的论述,阐明了肝脏之所以被称为"贼"脏的3种致病特点。正确认识肝之贼性,对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人身体的保养及疾病的调护,皆当从后天之本脾胃着眼。"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贯穿于仲景辩证论治过程的始终,尤其是针对杂病复杂症状的诊治。而其采用的健脾疗法多燮理阴阳,调畅气机。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血化生有源,机体阴阳俱荣,体魄康健;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不足,脏腑失于濡养,易于生病。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不加节制,就会损伤肠胃,九窍不通,百病丛生。故脾胃之气的盛衰,对于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1.
田玉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对病因病理病位的认识 1.1 病因“湿疫”,致病独特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受损,迁延难愈,容易传染,不易根治。田老认为,病因当首推“湿疫”之邪。患者胸脘痞满、身重困乏、纳呆口粘、恶心呕吐、苔腻符合湿邪致病,重浊腻滞的特征。故其治疗效果,难以如寒邪一散即除,如热邪一清即解,或如燥邪一润即安。其致病特点有4:①隐袭致病,不少患者诊病之时,往往难已言之何时患病。②湿恋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常,健运失司,而病纳呆、腹胀、便溏、恶心呕吐等证。③易及肝胆、致肝胆疏泄失司,而病胁肋疼痛,心烦易怒,甚时黄疸等症。④湿性粘滞,易阻气机,失治或治之不力可从寒热转化,演变成湿热内蕴,或寒湿中阻,或气滞血瘀等证型。 1.2 病理变化 虚实交错在气血 乙肝的病理变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证,早在<内经>记载:"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郁者,郁而不散,滞而不通的意思,表现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则失其通畅调和",因此,提出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的原则,历代诸多医家采用活血化瘀理论,应用于临床,并不断加以丰富完善发展,到清代进一步充实提高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证,早在《内经》记载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矣。“郁者,郁而不散,滞而不通的意思,表现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则失其通畅调和,因此,提出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的原则,历代诸多医家采用活血化瘀理论,应用于临床,并不断加以丰富完善发展,到清代进一步充实提高广泛用于临床”现举临床治验三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妇女内伤头痛虽涉及肝脾肾功能失调,而以肝病为先。肝为五脏之首,功在疏发气机,启动气化,协调脏腑,调畅气血,养脑摄神,他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变化无不施涉于肝。 妇女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代偿而消耗阴血,出现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之病理变化,致使肝失涵养,况女子忧郁善感,七情内伤,肝当其冲,情自中感,更易肝气失疏,气血失冲和,升降失司,阳气动极,潜降静藏不及,造成体内风火痰瘀相互为患,协厥阴经气上  相似文献   

15.
症状:身热或微有恶寒,汗岀而喘,煩渴多言,倦怠少气,面垢齿燥,脉(艹孔)。兼风則发热恶寒,身体痛重,兼湿則身体疼痛,胸悶头重。病因:夏月烈日当空,炎热司令,吾人感之,輒成中暑。病多由于太阳而入,阳明其应,故初期时,或兼太阳表症之恶寒,随卽轉归阳明而发热。夫暑为熱邪,最易耗气伤津。气耗則倦怠少气,津伤故口渴齿燥。津气两伤,血脉空虛,故脉(艹孔)。兼风者名暑风,风束肌表,体温不能外达,故恶寒較甚;兼湿者名暑温,湿邪內阻,气机呆滞,故胸悶头重。治疗取穴:少澤、合谷、曲池、內庭、行間。少澤、合谷能泄热而定喘,曲池退身热,內庭清阳明之热,行間清热而养津液。兼风者加刺风門以驅风,兼湿者加刺中脘以化湿。 預防中暑取穴:曲池、丰隆、三阴交、太谿。  相似文献   

16.
谈谈湿证辨治体会山西中医学院(030024)韩静荣湿为长夏之气,是一种重着阴邪,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发于夏季或多雨季节。一、湿证的特点湿邪侵及人体,阻遏气机,留滞经络。故使遍体不舒,头重如裹而痛。湿邪致病常与其他病邪相混合,如湿与寒合为寒湿、湿与热合为...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理论认为:"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其意是说,人的形体有胖瘦,体质有强弱,脏腑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受的病邪,也都因各人体质的虚实、脏腑的寒热而表现有异。上述,一语道破体质与疾病关系密切之天机。据载,2009年4月9日,我国首部《中国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8.
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而饮食营养与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延缓机体衰老,防止疾病发生,与胃的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就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讲,脾与胃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脾胃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内则营血运行充沛,外则肌肤丰盛,机体健康,抗病力亦强;若脾胃功能衰弱,则导致化源不足,脏腑失养,  相似文献   

19.
痹者,闭也,乃闭塞不通之意。“痹”作为祖国医学的一个病名,至少有三个层次的涵义:其一是病理名称,含有闭塞不通之义;其二是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血脉、脏腑所引起多种疾病;其三亦即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  相似文献   

20.
吴寿善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国中医肝病专科医疗中心主任、湖北中医学院脏象肝病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寿善教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和科研工作 30余年 ,对治疗慢性乙性肝炎具有独到的见解 ,现介绍如下。1 重脾胃 ,调升降吴教授十分推崇《金匮要略》中对肝病治疗原则的论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认为 :乙型肝炎虽起病于邪毒郁结 ,肝失疏泄 ,而脏腑相关 ,久病必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病体的恢复 ;脾居中州 ,是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