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采用PLIF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年,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及植骨融合率.结果 本组8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20±4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0±80) ml,术后引流量平均(58±10)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2±3)d.术后6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增高(P<0.05).随访1年后优良率为90.0%,腰椎间植骨融合率为96.7%.结论 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Coflex与PLIF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行手术治疗,临床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相对完整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研究,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平均(5.33±3.69)个月。术前和术后分别用ODI指数、JOA评分评价,并评价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术后ODI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种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手术均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两者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以及传统开放手术( Open discectomy, 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29例为MED组,行传统开放髓核摘除术33例为OD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出血和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切口疼痛JOA以及术前、术后3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MED组相比OD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切口长度减小、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以及1月的疼痛评分观察组明显改善,观察组更加明显(P<0.05)。术后3月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6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患者术前的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经过3个月的随访提示两组手术对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微创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陈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3):1952-1954
目的 研究Wallis棘突间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早期疗效;是否有效减少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早期复查、减缓腰椎退变.方法 对1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中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通过VAS评分、JOA评分进行术前术后评估.结果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手术操作简单,用时短,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顺利,术后3天VAS评分(3.5±1.0)分,术后7天(2.3±0.5)分,JOA评分术后1个月(25.1±1.2)分,术后6个月(24.5±2.0)分.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伴有腰椎退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简便,早期效果良好,有效减少短期椎间盘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青壮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趋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2年4月采用Coflex内固定手术治疗18例青壮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通过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随访其有无动态稳定系统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3d、1个月VAS评分及术后1、3、6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为100%,无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植入物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Coflex棘突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能早期下地活动,初期疗效良好,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腰椎后路semi-rigid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Newman分型:峡部滑脱18例,退行性滑脱14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减压、腰椎后路semi-rigid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分析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改善情况,随访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结果.结果 术后1年,ODI分值较术前下降[(12.15±5.27)分vs.(61.82±10.79)分](P<0.05),JOA分值较术前提高[(27.89±1.99)分vs.(9.28±1.86)分](P<0.05).术后1年动态固定邻近节段退变椎间盘有逆退变过程演变的趋势.结论 腰椎后路semi-rigid动态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可预防和减少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加椎间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2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随访1年至3年,平均2年采用JOA29分法进行术前和随访时评分及统计植骨融合率。结果: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均采用手术部位有不同程度粘连,有72%为原间盘脱出,JOA评分由术前13.3分至术后24.5分,平均改善率为71.3%,植骨融合率为95%。结论:充分彻底减压和坚强椎弓根钉固定是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关键,椎间植骨是骨性融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时机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的方法,以12个月为手术时机时限,将85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分为A组43例(≥12个月)和B组42例(<12个月),对术前及术后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整型外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8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术前症状持续时间A组36.0(12.0,84.0)个月,B组2.5(2.0,4.2)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A组术前为6.0(5.0,8.0)分,术后为1.0(0.0,1.0)分;B组术前为5.0(4.8,8.0)分,术后为0.0(0.0,2.0)分.2组对比,术前(t =0.868,P=0.390);术后(t=1.530,P=0.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I评分A组术前为57.0% (42.0%,75.0%),术后为15.0%(8.0%,21.0%);B组术前为57.5% (44.2%,76.0%),术后为11.0%(4.8%,18.0%).2组对比,术前(t=-0.396,P=0.694);术后(t=1.399,P=0.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改善率A组(78±24)%,B组(86±17)%,t=-1.322,P=0.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是肯定的.本研究选取12个月作为手术时机时限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发现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减压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36例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所有患者作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和X线、MRI检查,观察颈脊髓受压情况和内固定位置。结果随访6~18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11.3±1.05)分,手术后随访期平均(15.7±1.11)分;术后MRI比较术前显示脊髓后移,脊髓受压解除明确。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92例行CT引导下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JOA评分法评估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后的变化。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JOA评分术后1周[(26.43±1.31)分]、1个月[(26.71±1.61)分]、3个月[(26.98±2.99)分]、1年[(28.03±0.48)分]较术前[(11.63±2.26)分]均有统计学意义(t =-59.189、-55.093、40.083、-67.937,均P<0.01)。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经积极补液、卧床治愈,无椎间盘突出复发,神经根损伤的病例,术后部分椎间盘遗留2例,经随访3个月后自行吸收。结论 CT引导+内窥镜治疗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36例,116例选择后路手术,其中,行开窗减压单纯髓核摘除手术66例,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50例;余20例患者选择前路置换人工椎间盘手术。观察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治疗后JOA评分高于治疗前,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SS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按不同手术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用髓核摘除+经后路关节突单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RSS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情况、JOA评分、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植骨融合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S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具有植骨融合率高、远期恢复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ryan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生理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Bryan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并与40例通过传统植骨融合的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术后3个月颈椎相关角度变化情况,并统计颈髓功能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颈椎运动范围和颈椎中立位曲度分别为(45.6±11.8)°和(12.6±3.4)mm,而对照组分别为(26.5±5.9)°和(9.5±1.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37、20.659,均P<0.05);同时观察组手术节段的Cobb角为(0.6±0.1)°,对照组为(1.3±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8,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颈髓功能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6.158,P<0.05),VAS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t=9.685,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发生臂丛神经损伤和异位骨化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314,P<0.05).结论 Bryan椎间盘置换术相对于传统的植骨融合术能更好地保留患者颈部的生理活动度和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Modic改变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Modic改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MED组(即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组,42例)和PLIF组(即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随访末临床基本情况,包括Oswed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0~45)、视觉疼痛模拟标尺(VAS)(腰,0~10)、VAS(腿,0~10)。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症状均较术前改善,MED组手术后ODI、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改善率分别为81.7%、76.6%、90.3%,PLIF组手术后ODI、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改善率分别为85.0%、86.7%、91.8%,PLIF组总体优于ME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内ModicI型下腰痛的改善程度优于ModicII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不同终板类型间VAS、OD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下腰痛的改善与终板Modic改变间存在相关性,MED术和PLIF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Modic改变均有效,但处理终板后的PLIF术疗效优于MED术,特别是对ModicI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19例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外伤前(T1)、外伤后(T2)、术后1周内几)、术后10个月后几)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评分(JOA)变化进行分析,判断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15.2±6.7)个月。T1、T2、T3、T4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8.621±1.850)°、(29.326±2.416)°、(38.384±2.611)°、(37.316±2.521)°。T1、T2、T3、T4四个时期的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分别为(12.79±1.316)、(4.00±2.082)、(9.68±3.001)、(11.68±3.334)。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有效减压效果、可重建颈椎曲度,能提供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颈髓损伤有效康复条件;术后积极康复治疗也是改善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A组)与开窗髓核摘除术(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24例手术治疗LDH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12例)和B组(同期同组医师完成12例),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DH近期临床疗效相似,但其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9月对3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8个月。临床疗效: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术前ODI为(42.2±7.3)%,术后终末随访ODI为(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合适的术式,进行良好减压的同时可重建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疾患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疾患的初期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疾患5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9~70岁,平均46岁,病程7~48个月,平均35.7个月。其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伴钙化2例,椎间盘突出游离型1例,腰椎管狭窄1例,椎弓根峡部裂伴极外侧椎间盘突出1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16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按日本骨科学会(JOA)平均评分分别为7.2±0.8、13.6±0.5、14.2±0.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平均分别为7.6±0.5、2.4±0.6、1.8±0.4。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对治疗腰椎管狭窄单侧症状、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单侧腰骶椎管内占位等,取得明显的初期临床疗效,但本组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