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体征和病史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的11例(11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应用PDT治疗并随访6~30个月,随访期间复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进行FFA,...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9,(5):632-635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眼底、造影表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及对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雷珠单抗)药物后的治疗反应。方法:取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造影(ICGA)及OCT确诊的42例(42只眼)PCV患者,观察PCV患者的眼底、造影及OCT的表现,并对这4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每月1次,连续3次,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RT)的变化,脂状突起及双层征的变化。结果:PCV患者视网膜下出血、橘红色病灶及脂质沉着为眼底镜下特征性表现;息肉(Polyps)及脉络膜异常分枝血管网(BVN)为ICGA的影像特征;脂状突起,双层征为OCT的影像特征。抗VEGF治疗3个月,患者的BCVA多数有改善;所有患者的CRT均较治疗前降低,部分患者脂状突起及双层征消退。结论:PCV有其特征性的眼底、ICGA和OCT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把握可更好的诊断PCV;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PCV的治疗有明确的效果,可做为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利明  哈少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6):531-532,480
目的对比分析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造影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98例119只眼及PCV患者61例68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119只渗出型AMD患眼中,眼底彩照和FFA显示21只眼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7.6%;29眼为微小经典型CNV,占24.4%;69眼诊断为隐匿型CNV,占58%;6只眼CNV与PCV共存,占5%。68只PCV眼中,54只眼荧光素眼底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占79.4%;14只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但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占20.6%。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在疑似PCV的患者中,有90例行ICGA,确诊PCV 61例,占67.8%;PCV约占渗出性AMD的36.36%。结论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et-AMD)患者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的图像特征。方法:将2015年1月至6月来我院眼科中心就诊,经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前节、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等检查确诊为wet-AMD患者28例(28眼)纳入研究,包括初发或复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每月随访一次并行BCVA、裂隙灯、眼压、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OCT、OCTA检查,随访3-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FFA检查,比较初次及末次随访时OCTA图像特征,并与FFA及O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次随访时28眼FFA均发现新生血管性渗漏,OCT平扫28眼均发现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异常高信号团块,13眼伴有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积液。OCTA扫描结果显示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28眼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发现异常血流信号,其中9眼观察到结构清晰的新生血管,5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新生血管病灶主干血管异常增粗。抗VEGF治疗后末次随访FFA发现11眼渗漏减轻,17眼渗漏无明显变化;OCT平扫12眼病灶变小,16眼病灶稳定。OCTA扫描15眼异常血流信号面积缩小,13眼病灶稳定。OCTA可清晰显示CNV结构,与FFA、OCT相比更直观,敏感性更高。结论:OCTA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由浅入深地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传统FFA、OCT检查,更清晰直观显示CNV结构,用于wet-AMD诊断及随访观察,无创直观,安全性、实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临床特点、病程变化和预后。方法4例PCV患者经行眼底彩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确诊,随访时间6~2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特点、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或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及其预后。结果4例患者4只眼,眼底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以及血液性或浆液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均能透见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吲哚氰绿造影(ICGA)均显示息肉状病灶。1只眼接受了PDT治疗,另外3只眼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只眼息肉状病灶完全消失,1只眼息肉状病灶部分消退。随访视力0.3以上3只眼。1只眼出现玻璃体出血。结论PCV患者诊断明确,病程预后相对好,光动力疗法是有效治疗方法,但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病理性近视患者pathological myopia(PM)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单次和多次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确诊为PM CNV的20例(26眼)其中女性24只眼,男性2只眼.进行PDT治疗的疗效.PDT治疗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复查FF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者重复PDT治疗.结果 一般水平分析:显示PDT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1)女性治疗视力提高的效果不如男性;(2)年龄大的治疗治疗后视力提高效果较差.PDT治疗后复查眼底所见: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FFA检查显示:CNV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OCT提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半年后如有CNV复发或扩大者经2~3次PDT后,渗漏逐渐减少.结论 单次或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脉络膜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光动力治疗(PDT)后病灶扩大的可能因素。方法:对1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经PDT治疗前后的荧光素眼底造影(FFA)和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进行对比。结果:PDT治疗后FFA和ICGA影像均提示病灶扩大。结论:部分特发性脉络膜新手血管PDT治疗可能无效,需结合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避光5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OCT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渗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对照性、观察病例研究。在一眼科中心使用PDT治疗CNV的患者。所有患者PDT治疗后均行1次/月FFA和OCT检查共3次。从而评估是否需进一步治疗。每例患者在随机随访时同时行FFA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的诊治方法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治疗19例患者中只有5例血钠恢复正常,6例生存,且生存质量低下。各种创伤引起的病理改变,医源性因素等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合并高钠血症。结论应根据病情及早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Southgate  M. Therese 《JAMA》2005,293(1):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和心得安并用对Graves’病甲亢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方法把Graves’病甲亢患者分为并用地塞米松和心得安组(DP组)36例和单用地塞米松组(D组)33例。结果 DP组、D组治疗3天、7天、14天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血清 FT4、FT3逐渐降低,T4/T3比值和rT3水平升高;DP组比D组血清 FT4、FT3降低,T4/T3比值和rT3水平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并用地塞米松和心得安较单用地塞米松治疗Graves’病甲亢能迅速经解Graves病甲亢的临床症状;迅逮降低血清FT4、FT3水平,两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顿服氯硝安定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IE)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IE26例,以加用氯硝安定前3个月的月均发作频率为基准,与加用氯硝安定后稳定期3个月的月均发作频率进行比较,按常规计算有效率,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原用抗癫痫药(AED)基本保持不变,以测原用AED治疗前后血药浓度,协助观察病人用药的依从性。结果:病人用药依从性好,有效率为88.4%,其中显效率为65.3%(5例未再发作)。未见特殊副反应。结论:加用氯硝安定治疗IE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部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抢救措施。方法对16例鼻咽癌行放疗后出现大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及抢救方法(前后鼻孔填塞、手术止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进行总结。结果鼻咽部大出血发生在首程治疗4例(25%),复发再治者12例(75%);4例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7例大出血未能控制,在1~3天内死亡,5例抢救成功,但2年内相继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发生在鼻咽部肿瘤复发者最多,与颅底骨质破坏关系密切,出血凶猛死亡率高,DSA检查和动脉栓塞是诊治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痛经病例除了针刺关元、归来、三阴交、地机、足三里、太冲穴位外,配合次髎,十七椎的穴位埋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黄体中期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的变化。结果4:8例病例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降低,雌二醇(E2)水平明显下降、孕酮(P)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干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常规治疗组57例,联合用药组59例).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联合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以及尼麦角林.两组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在入院1周内及6个月后分别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 6个月后量表评分常规治疗组远低于联合用药组(21.24 ±4.21比25.62±3.29,P<0.05).常规治疗组6个月后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21.24±4.21比25.09 ±4.64,P<0.05).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尼麦角林联合尼莫地平早期干预能明显延缓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