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羊膜移植预防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青光眼患者68例(103眼)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55眼)采用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0例(48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术眼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4.55%。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66.67%。治疗组术后眼压降低良好,滤过泡瘢痕形成减少,在手术成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滤过瘢痕,促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4例(34眼),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研究组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g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激光光凝补充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研究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注药后眼压、晶状体改变,以及两组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视力、眼压、前房、前房积血、前房渗出和滤过泡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两组患者5~10 d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前房、滤过泡差异明显(P<0.05);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4例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3例眼视力与术前无差异。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激光光凝补充治疗,能有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可使其虹膜新生血管快速消退或萎缩,降低术后前房积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76眼)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39眼)和对照组30例(37眼),研究组采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随访6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随诊眼压<21 mmHg,研究组眼压控制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前房反应(出血或渗出)、浅前房、低眼压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 21 mmHg 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21 mmHg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干扰素α-2b(interferon alpha-2b,IFNα-2b)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抗滤过泡瘢痕形成的作用,将36例患者(42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只眼.治疗组在小梁切除术当时及术后3、7、14 d注射4×105IU IFNα-2b约0.6 ml,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追踪4~8个月,平均5.8个月.结果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0.5%,66.7%(P<0.01),平均眼压为(2.02±0.64)kPa,(2.80±0.94)kPa(P<0.01);功能性滤过泡数为18眼、12眼(P<0.01).两组均无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提示IFNα-2b能改善滤过泡功能,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干燥羊膜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燥羊膜在青光眼滤过术中应用的有效、安全性。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移植国产干燥羊膜治疗青光眼22例(26眼),术后随访6~1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滤过泡、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随访期间眼压由术前43.13±7.82 mmHg降至术后18.36±4.20 mmHg,P<0.001。手术总成功率为92.3%,保持功能性滤过泡23眼;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18眼(69.2%),并发症主要包括浅前房(3眼)和低眼压(6眼)。结论干燥羊膜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应用可减少滤过道癍痕的形成,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8):698-700
目的探讨针刺分离联合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治疗青光眼术后无功能滤过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哈尔滨焦视眼科医院收治的青光眼术后眼部无功能滤过泡患者50例(50只眼),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分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分离联合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2组患者眼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45.83%(11/24)和73.08%(19/26),观察组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完全成功率分别为41.67%(10/24)和73.08%(19/26),观察组患者完全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83%(5/24)和34.62%(9/26),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分离联合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含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32例(32眼)NVG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VEGF和PDGF,记录术后并发症和治疗成功率。结果 32例患者随访(8.57±1.69)个月,小梁切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显著低于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视力较注药前显著提高(P0.05),视力提高率90.63%;患者注药后5 d和小梁切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房水、玻璃体液的VEGF和PDGF水平较注药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率6.25%,包裹性滤过泡率6.25%,脉络膜脱落率3.13%;术后6个月手术成功率93.75%。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辅助用于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可显著降低NVG患者VEGF和PDGF水平,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术后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4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治疗组23眼,给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联合应用5-Fu结膜下注射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26眼,只给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不联合应用5-Fu治疗;术后随访半年到两年,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的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以及低眼压浅前房和角膜损害等指标,对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5眼(21.7%),视力未提高16眼(69.6%),视力下降2眼(8.7%),术前平均眼压(42.57±4.51)mmHg,术后平均眼压(11.46±3.45)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5眼(21.7%),角膜上皮损4眼(17.4%),前房出血1眼(4.3%),结膜下出血4眼(17.4%);功能滤过泡20眼(87.0%),非功能滤过泡3眼(13.0%);对照组视力提高4眼(15.4%),未提高19眼(73.1%),视力下降3眼(11.5%),术前平均眼压(43.23±5.12)mmHg,术后平均眼压(13.35±4.63)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4眼(15.4%),角膜上皮损害1眼(3.8%),前房出血0眼,结膜下出血1眼(3.8%),功能滤过泡17眼(65.4%),非功能滤过泡眼9眼(34.6%)。结论:MMC和5-Fu作为青光眼滤过术辅助用药都可以减少、预防术后滤过泡的粘连包裹引起的青光眼复发,二者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术后联合应用5-Fu能加重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同时对角膜的损害也相应加大,如果合并全身服用血管扩张剂可致结膜下或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应正确、合理地使用MMC和5-Fu,注意用药的时机、药量和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评价。方法 :5 2例 6 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8例 36眼和对照组 2 4例 2 7眼 ,治疗组行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 ,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 ,随访 6月。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 :治疗组为 13.9% ,对照组为 4 8.5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眼压 :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3月、6月两组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滤过泡 :术后 2周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组占 97.2 % ,对照组占 74 .1%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成功率 :术后 2周治疗组为 97.2 % ,对照组为 81.5 %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术后视力 :术后 6月对照组视力下降有 10眼 (37.1% )而治疗组只有 4眼 (11.1%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5 )。结论 :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减少了小梁切除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羊膜可有效抗滤过道瘢痕 ,长期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两者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115例122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78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4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均高于对照组(P〈0.01),浅前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减少巩膜瓣瘢痕及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此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生物羊膜移植与丝裂霉素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治的4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划分,24例(30眼)单纯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对照组,23例(29眼)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患眼术后1周、4周、12周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前房等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4周、12周时间点患眼视力、眼压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且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患眼视力较对照组改善显著,眼压也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29眼中未有浅前房发生且只有1例眼出现非功能型滤过泡,对照组30眼中出现5例眼浅前房及6例眼非功能型滤过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常规的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生物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技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效果理想,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值得临床上广泛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ECP)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继发性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PDR的继发性闭角型NVG患者21例(21眼)。完善相关检查后行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待虹膜新生血管萎缩后,行PPV+PRP+ECP联合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合并白内障,可以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统计眼前节变化情况、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12个月时患眼logMARBCVA低于术前(P<0.01)。视力提高9例(占43%),维持术前视力12例(占57%),无视力下降病例。其中有8例随访达18个月,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后12个月时维持6例(占75%),视力下降2例(占2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完全成功10眼,条件成功7眼,失败4眼,总成功率81%。发生前房炎性渗出3眼,局部治疗后全部吸收。 结论 PPV+PRP+ECP联合手术治疗PDR的继发性闭角型NVG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汤晓东 《医学综述》2014,20(17):3260-3262
目的评价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辽河油田总医院诊治的青光眼患者116例(128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64眼)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64眼),患者分别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眼压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的浅前房发生率分别为7.81%和2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1,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及手术后1个月的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显著地低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t=4.638,6.731,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显著地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地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χ2=9.412,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其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功能性滤泡形成和远期手术成功率方面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切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切口联合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48只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这些患者均施行双切口联合术,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成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患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2,P〈0.05)。眼压由术前(23.4±2.6)mmHg,降至术后最末次随访(14.3±3.1)mmHg,平均下降(8.9±4.5)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15,P〈0.05)。Ⅰ型滤过泡11只眼(22.9%),Ⅱ型滤过泡24只眼(50.0%),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为72.9%。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早期轻度角膜水肿和前房内炎症渗出反应及一过性高眼压,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切口联合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缩短疗程,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简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建军 《黑龙江医学》2010,34(12):931-932
目的探讨晶状体前囊膜在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降压效果及对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 ,实验组:10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将自体前囊膜衬垫于巩膜瓣下;对照组:10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单纯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实验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存留高于对照组。结论晶状体前囊膜应用于青光眼伴白内障联合手术能有效降低眼压,长期保留功能性滤过泡,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