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6个月龄以内婴儿完全与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年龄组KD尤其是不完全KD患儿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6个月龄以内婴儿KD共99例,分为完全KD组及不完全KD组,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个月龄以内婴儿KD,以男孩多发,男女比例为1.75∶1,新生儿未见发病,2个月龄以内发病者少见(2.02%),2个月以上至6个月以内发病者多(97.98%)。完全KD 57例(57.58%),不完全KD 42例(42.42%)。婴儿KD主要临床表现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发热(100%)、眼球结合膜充血(86.87%)、皮疹(80.81%)、口唇充血皲裂(68.69%)、杨梅舌(59.60%)、手足蜕皮(59.60%)、手足硬肿(43.43%)、淋巴结肿大(34.34%),其他临床表现以卡疤改变较常见(47.47%)。实验室检查中低蛋白血症(62.77%)及无菌性脓尿(44.93%)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较高(34.34%)。两组KD病例在发病年龄及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组的临床表现出现频率较完全KD组均低,在实验室检查中,不完全KD组较完全KD组在血小板升高、血红蛋白下降、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个月龄以内婴儿KD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导致诊断治疗延迟,易累及冠状动脉,故应重视相关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异常对6个月龄以内婴儿KD尤其是不完全KD的确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阗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2):314-315
[目的]①川崎病患者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否检测出冠状动脉(冠脉)病变;②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中冠状动脉扩张(CAD)和(或)动脉瘤(CAA)是否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③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能否减少CAD和(或)CAA.[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治疗的117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的阳性率高达92%.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治疗时间较典型川崎病患者显著较晚(P=0.018).不典型川崎病CAD和(或)CA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22).[结论]川崎痛患者的首次超声心动图常能检测出冠状动脉病变.不典型川崎病患者CAD和(或)CAA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可减少CAD和(或)CA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刘丁  杨方 《临床荟萃》2018,33(3):236
目的 分析本中心50例典型川崎病和1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本中心收治的50例典型川崎病和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特点;分析两组患儿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两组患儿在活动期冠状动脉病变(CAL)情况。结果 ①典型川崎病组和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确诊时发热的天数、年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完全川崎病组的临床症状如皮疹、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唇充血和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和脱皮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P<0.05);③两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不完全川崎病组中冠状动脉扩张率显示高于典型川崎病组(40.0% vs 81.3%)(P<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易发生于年龄小的男童,且不完全川崎病的冠脉扩张率明显高于典型川崎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8月间652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完全KD与典型KD进行比较。结果:在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18.5%)明显高于典型KD(7.5%)。结论:不完全KDCAL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不完全川崎病(KD)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方法:选择我院儿科病房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6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在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为其他发热性疾病,需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避免心脏不可逆性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结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在儿科并不少见,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之间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科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川崎病(KD)临床特点,探讨冠状动脉损害(CAL)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78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将KD患者分为冠脉损害组(CAL)和无冠脉损害组(NCAL),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结果川崎病男性患者多见,发病高峰在4~6月份;CAL组较NCAL组:其年龄、热程、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症状不典型病例,CAL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川崎病(kawasake disease,KD)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2例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同期住院的2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的血浆NT-proBNP及CRP水平;按冠状动脉(冠脉)损伤与否进一步将KD患儿分为冠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对三组NT-proBNP及CRP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NT-proBNP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恢复期有、无冠脉病变组两指标均较急性期下降(P〈0.05或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KD急性期冠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病变组血浆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组(P〈0.05)。结论 NT-proBNP及CRP均可作为早期诊断KD的实验室指标,CRP较NT-proBNP在判断川崎病是否存在冠脉病变方面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及冠脉损害(CAL)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KD患儿72例,按照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记录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检验指标并对CAL的高危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56例为典型KD患儿,其中合并CAL的患儿8例,CAL发生率14.29%;16例为非典型KD患儿,其中合并CAL的患儿7例,CAL发生率43.75%;非典型KD患儿CAL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SD患儿(P0.05);典型KD患儿的临床表现如草莓舌、淋巴结肿大、口唇皲裂和肛周脱屑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典型KD患儿(P0.05);此外,合并CAL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均明显高于不合并CAL患儿(P0.05)。结论不典型KD的CAL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不显著且好发于1岁的儿童,而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明显升高可能是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为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者,为不敏感组,其他30例为敏感组.然后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外周血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血沉(ESR)等指标,以及对比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的类似指标,对患者的IVIG耐药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敏感组的男女比例明显低于不敏感组,敏感组的ALB显著高于不敏感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和ALB是导致IVIG耐药的高危因素.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之间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性别和ALB可能是患者IVIG耐药的高危影响因素,临床主要要有继续IVIG治疗和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