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膝关节腔内注射对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作用,比较两种穿刺点选择优劣。方法:将110例骨性膝关节炎(osteo arthirtis,OA)患者按自身配对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从内侧骸骨中点髌股关节间隙为穿刺点,观察组则选择髌骨上缘水平切线与髌骨外缘垂直切线交界处为穿刺点,两组膝关节腔内每次注射SH2ml(20mg)。结果:120个患病膝关节治疗4周后疗效优良率92.1%。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及穿刺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H膝关节腔内注射,对膝OA有良好疗效。在提高一次性穿次成功率.减轻穿刺疼痛及缩短穿刺时间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结合并优化以往的切线野定位方法,全程利用模拟机,采用几何定位法和简易的轮廓获取法,找出几何等中心点和有效深度数值,探讨乳腺癌1/4野切线照射的精确定位和剂量计算所需有效深度的准确测量。结果表明,可以将切线野的等中心精确地定位于切线野入射点与出射点的连线的中心位置,使得放疗摆位更准确,重复性更好,剂量计算归一点更明确。由此简化了计算难度,使剂量曲线分布均匀;同时也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准确测量处方平面有效深度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以往由经验公式估算带来的处方剂量误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开颅术中不同的中心静脉压与手术后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颅内压(ICP)的关系。方法:60例单纯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其中,A组为维持术中中心静脉压1~4cmH2O、B组为维持术中中心静脉压5~8cmH2O、C组为维持术中中心静脉压9~12cmH2O。观察各组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结果:三组中A组的脑组织氧分压较其他两组都高而颅内压较其他组低。结论:脑外伤开颅术中低中心静脉压能够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的氧供。  相似文献   

4.
郭涛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31-132
目的比较研究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4例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随机分为2组:A组44例用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治疗,B组40例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疗。结果2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5.5%和95.O%。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很好的运用了生物力学原理,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肝氨散中三种氨基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同时测定肝氨散中L-缬氨酸、L-异亮氨酸和L-亮氨酸三种氨基酸的含量。方法;采用氨基酸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三种氨基酸的回收率分别为100.2%,100.2%和100.5%,R5D分别为1.01%、O.85%和O.79%(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以作为该制剂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锁骨上路臂丛神经穿刺定位。方法 根据臂丛神经与前斜角肌和锁骨的解剖关系,调查了40具成年男尸80侧臂丛神经在前斜角肌外缘至锁骨上缘的行程,记录臂丛神经定位的相关数据。结果 1前斜角肌外缘与锁骨上缘之间的距离为头后仰时颈静脉切迹至喉结间距1/3的点为穿刺点,向上寻找异感区,2与正中线相距1/2锁骨长的平行线与锁骨上缘交点为穿刺点,以该点为园心该处锁骨上下宽度为半径的半圆形区域为寻找异感区域。结论 前斜角肌外缘穿刺点,自该肌外缘量取喉结至颈静脉切迹间距1/3的点为穿刺点。  相似文献   

7.
王国杰  王东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96-196
目的:探讨横“U”形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横“U”形钢丝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资料,术后随访1年。结果:40例骨折全部愈合,优35例,良3例,可2例。结论:横“U”形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经济实惠、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锁骨骨折三种内固定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超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13-1714
目的比较重建钢板,记忆合金、克氏针钢丝三种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重建钢板组28例,记忆合金组16例,克氏针钢丝12例手术疗效比较。结果重建钢板组:优22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96.4%;记忆合金16例:优8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87.5%;克氏针钢丝组12例:优6例,良3例,差3例,优良率75%。结论重建钢板组是锁骨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中最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种利用平面几何和三角函数原理准确识别斜位胸相角度的简易方法。一、原理脑廓前后径:取第四胸椎棘突下缘(A点),胸骨柄体关节(B点);A B联线即为胸廓前后径(简称前后径)。图1为任意角时斜位胸相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肺心病患者治疗中,控制中心静脉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失代偿期的肺心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各9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疗法进行治疗,中心静脉压波动在10-18cmH2O;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调控中心静脉脉压,创新点是:调控中心静脉脉压波动2-7cmH2O,通过利尿、扩血管等措施。记录各病例治疗过程中心功能改善状况、治疗中机械通气应用的时是。结果调控中心静脉压治疗组心功能改善好,个病例中辅助通气时间少(P〈0.05)。结论 调控中心静脉压治疗方法对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传统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方法(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盲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1)对照组发生弹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O,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 .方法 (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肓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 (1)对照组发生掸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 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 .方法 (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肓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 (1)对照组发生掸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 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 .方法 (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肓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 (1)对照组发生掸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 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 .方法 (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肓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 (1)对照组发生掸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 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16.
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 .方法 (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肓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 (1)对照组发生掸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 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 .方法 (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肓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 (1)对照组发生掸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 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 .方法 (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肓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 (1)对照组发生掸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 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 .方法 (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肓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 (1)对照组发生掸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 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新方法 .方法 (1)普通缝针:①对照组:采用肓法,连续行接触放针法、夹持缝针抛掷法、夹持缝针法,操作1200次.②实验组: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与对照组做相同的操作1200次.(2)无损伤带线缝合针保管:采用针盒法及改良法实验操作各180次.结果 (1)对照组发生掸针率为0.75%;实验组弹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对照组失针率为17.22%;实验组失针率为0,两组实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普通缝针增加器械托盘的缓冲作用、对无损伤带线缝合针采用改良法保管,在预防术中缝针丢失的方法 中作用明显,且价格低廉,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