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石斛,为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石斛计有130多个品种,以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长石上者,名金钗石斛,入药用。其它不堪入药。多于夏秋间采收晒干药用,或者鲜用。由于石斛生长条件特殊,大多附生于悬崖峭壁上,加上乱采乱挖资源已渐减少,目前,国家已将其列为二类保护中药材。中医认为,石斛甘、淡,入脾、胃、肾经,有益胃生津,养阴清热之功。鲜用清热滋阴之力尤著。凡热病后期,出现津液缺乏,口干舌燥,心烦口渴,低热不退,余热不清,食欲不振,胃痛干呕,自汗盗汗、头目虚眩,舌干而红或光剥无苔等症状时,以石斛最为适…  相似文献   

2.
银鱼,又称白饭鱼、面条鱼、西施鱼等。其营养丰富,并具食疗功效。《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银鱼甘平,养胃阴,和经脉”。现代医学证明:银鱼含大量钙质,能益肺止咳,利水补虚。下面介绍二款银鱼新菜,供试烹饱享。  相似文献   

3.
当前儿科疾病中,患疳积病的不少,已为医学界与家长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诊治小儿疳积多年,观察到当今小儿疳积以肥甘生冷积滞中焦,积热伤津,导致脾气胃阴两虚多为见;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准提高,医疗保健普及,当今小儿患疳积发展到鸡胸龟背、雀目不明的却又少见。治法上须阴阳兼顾、标本同治,服药与针刺相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兹就管见所及略述于后,以就正于同道。一、补脾毋忙益胃《小儿药证直诀》说:“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食物的需要量和吸收能力都有限。现在有些家长爱子心切,给孩子盲目性增添过多的所谓高营养滋补食物。殊不知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恣啖肥甘,壅滞中焦,脾气不运,积滞渐生,积久生热,灼伤胃阴;脾气虚则精微无从运化,胃阴伤则津液失于濡养;渐致面色黄暗,肌肤赢瘦,终成疳证。《幼幼集成》“凡  相似文献   

4.
甲鱼,俗称团鱼,学名鳖。自古以来,它就是补虚佳品, 《日用本草》中记述:甲鱼能“大补阴之不足。” 《随息居饮食谱》中也称:甲鱼能“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所以形体消瘦、平素怕热、口咽干燥、大便秘结的火体之人,阴液亏虚、心烦失眠的人,阴虚火旺、面色潮红、午后低热的人,都宜食用甲鱼。中医实践证明,食用甲鱼对虚劳、脚气、遗精、痞块以及久疟不愈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处方来源]《寿亲养老集》 [配方](大份) 甘蔗汁1500毫升 高梁米400克 [效用]甘蔗汁甘寒,能清邪热,生津液,通大使,化痰湿,补由气。与补脾、消食的高梁米青粥,能清热生津。本方用药和平,粥食易化,用于老年邪热咳嗽,便秘,口干,唾液粘涎,消化不良等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刘乃珩 《长寿》2007,(8):28-29
唐代岑参在《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弟家弟侄》中写道:“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环境的情形,迄今为大众传诵。民间验方中记载,用猕猴桃60克去皮生吃,能治内热心烦,并防治败血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癌症等,究其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柿果:消炎止咳文/陈阿泉我国食用柿果历史悠久,梁代《名医别录》中已有“生,平果实供食用。柿饼、柿霜、柿蒂等,均供药用”的记载。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柿乃脾肺血分之果分。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本草...  相似文献   

8.
万青 《东方药膳》2004,(7):39-39
酸枣仁,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酸枣的种子。性味甘,酸,平,具有养肝,宁心,安神,敛汗功效。酸枣仁入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见诸《神农本草经》记载。随后历代医药学著作中,都对酸枣仁的药用有所阐述,如:《名医别录》载:“主(治)心烦不得眠,……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药品化义》载:“心虚不足,精神失守,惊悸怔忡,恍惚多忘,虚汗烦渴,所当必用。若胆虚血少,心烦不寐,用此使肝胆血足,则五脏安和,睡卧得宁”。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表明,酸枣仁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和一定的滋养强壮作用。适用于神经衰…  相似文献   

9.
孙艳萍 《职业与健康》2002,18(6):144-145
“虎杖”为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达1m以上,药用其根部,茎叶亦可供药用。“虎杖”功用为: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医林纂要》记载其“坚肾、强阳益精,壮筋骨,增气力”。现代医家用其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取得良效,提示我们“虎杖”具有扶正驱邪的双重功能。临床观察化学毒物中毒导致血象低的患者,正虚而易于外感邪毒,此时清泻不当易伤正使血像更低,补不得当易助邪热,而“虎杖”无论正虚斜实皆可辩证伍用。实为“扶正驱邪不可多得之将才”。为便于应用,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对“虎杖”主要  相似文献   

10.
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饮料,品种多达五百多。茶叶鼻祖陆羽在公元758年撰写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可谓茶叶百科全书。茶的药用在四千多年前由我国发现,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曰:“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清·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归纳茶的功用“能入  相似文献   

11.
铁皮石斛是一种极其名贵、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因其有显著的滋补五脏之效,而被一千多年前《道藏》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李时珍评价铁皮石斛“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民间称其为“救命仙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铁皮石斛具有调和五脏六腑、补阴强肾之功,久食能强身健体,舒心安神,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2.
管倩 《自我保健》2009,(2):41-41
西洋参性寒.除了补气生津,还能清火除烦、养胃益肺.不会导致“上火”、血压升高等问题。但它终归是药物.不适用于所有人。西洋参适合于有上述气虚症状,而又伴有津液损伤或阴虚内热者.如面红、口干、心烦、失眠的人。  相似文献   

13.
食性物语 黄瓜属葫芦科植物,性凉味甘,入肺、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渴生津。可用于身热烦渴、热毒疮疡、黄疸热淋、小便赤黄等症。《本草求真》中称黄瓜“气味甘寒.能清热利水”。《滇南本草》中称黄瓜“解痉癖热毒,清烦渴”。  相似文献   

14.
铁皮石斛自古以来就有“药中黄金”之美誉,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成书于1000多年前的道家医学经典《道藏》将铁皮石斛列为“九大仙草”之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铁皮石斛“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民间更称其为“救命仙草”。  相似文献   

15.
本品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 (葳蕤 )的根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而以河北及江苏产者质量最佳。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或蒸过晒干,切段生用或炙制用。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微寒、入肺、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之功。本品养阴而不滋腻,适用于肺胃燥热伤阴,咽干口渴,咳嗽痰少及热伤胃阴、津液不足,胃痛隐隐,大便燥结等。《本经》言其“主诸不足,久服去面黑酐,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大明本草》言其“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膝疼痛,天行热狂”。《滇南本草》言其“补气血、补中健…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所讲的“风温”,简称温病,是指感受风热之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他所著《温热论》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此症初起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咽痛、口渴,皆为肺卫之证。如热邪不解、灼烧津液、痰热互结,能进而痰热壅肺,出现吐血、衄血、阴液枯竭、虚阳上脱症状。故“在表之初,用辛凉轻剂,务先安未受邪犯之地。”  双黄连方剂由金银花(双花)、连翘、黄芩三味中药组方,重用连翘作为君药。《本草经》称此药“气芳烈而性清凉,故凡气分之郁热,皆能己之”,有升浮宣散之力,能透肌解表,清…  相似文献   

17.
夏令进补     
夏令进补,中医常用“清补法”即用既能补身体,又能生津液、解渴消暑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充身体中不足物质的方法。由于酷暑盛夏,天气炎热,故而一  相似文献   

18.
龚居中,字应园,号如虚子,明代江西金溪县人,崇祯年间著名医学家。著有《红炉点雪》四卷。龚居中在医术上精于求精,对养生保健亦有很深研究。《红炉点雪》四卷附有《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文曰:“水潮除后患,起火得长安;梦失封金匮,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叩齿牙无疾,观升鬓不斑;运睛除眼害,掩耳去头眩,托踏应无病,搓涂自驻颜,闭摩通滞气,凝抱固丹田;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水潮除后患水潮指津液。晨起凝神端坐,舌舐上腭,津液如水潮般而出。常吞咽津液能却病强身。龚居中说:“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  相似文献   

19.
乌梅的食疗与药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有春梅、早梅、红梅之分。古文作“呆”,像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呆”,后作“梅”,梅果实药用,青者以盐渍为“白梅”,黄者以烟熏为“乌梅”,蜜煎、糖制者为“果仓丁’,榨汁晒取者为“梅酱”,均为调味生津液之食品,药用甚广。由于篇幅有限,仅以乌梅的食疗和药用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0.
<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鹿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作为传统滋补名品,鹿茸被视为温补肾阳之首。"北有人参,南有枫斗",枫斗原料是铁皮石斛,被传为"仙草",有滋阴清热之功效:滋胃阴,生津止渴;滋肾阴,降虚火,明目强筋。人参补气,阿胶养血,鹿茸补阳,石斛滋阴,这些传统名贵滋补药材,因其显著功效和珍贵稀有,被注重保健的现代人所追捧。进补不是乱补。中医对进补的基本原则是"虚则补之,不虚不补",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