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光维  刘丽萍  赵庆华 《护理研究》2011,25(10):913-914
[目的]探讨"双向查对"举措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以进一步确保病人安全,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比较2006年7月—2008年6月(实施"双向查对"制度前)与2008年7月—2010年6月(实施"双向查对"制度后)两个时期护理质控小组每月检查评分情况以及护理部在全院统一进行的病人满意度测评结果。[结果]实施"双向查对"制度后,整体护理、护理技能、健康教育以及病人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且护理缺陷减少。[结论]"双向查对"制度鼓励病人及家属主动参与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控制,是防范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魏小妹  赵庆华 《护理研究》2010,24(8):2036-2037
[目的]探讨病人参与的双向查对方法对提高病人身份识别准确性中的作用。[方法]对某医院实施病人参与的双向查对方法前后因病人身份识别不当所致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及住院病人关于护理安全的满意度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双向查对方法实施前后因病人身份识别不当所致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分别为0.016%、0.000%,住院病人对“护理安全”的满意度分别为85.43分&#177;14.21分、89.55分&#177;8.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参与护理查对能提高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预防护理差错发生,还可提升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人参与的双向查对方法对提高病人身份识别准确性中的作用.[方法]对某医院实施病人参与的双向查对方法前后因病人身份识别不当所致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及住院病人关于护理安全的满意度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双向查对方法实施前后因病人身份识别不当所致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分别为0.016%、0.000%,住院病人对"护理安全"的满意度分别为85.43分±14.21分、89.55分±8.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参与护理查对能提高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预防护理差错发生,还可提升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刘丽君  叶晓苑  凌玲  赵永阳  陈东 《护理研究》2009,23(7):1907-190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护士参与介入诊疗的护理模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以2008年1月-2008年6月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79例病人为常规组,2008年7月-2009年1月实施神经外科护士参与介入诊疗模式的97例病人为实验组,时两组病人进行满意度及护理缺陷方面的分析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医患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护士参与介入诊疗的护理模式使整体护理服务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了医惠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率,改进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黄琼  梁斯羽 《全科护理》2014,12(9):783-784
[目的]探讨终极查对方式在基层医院急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3年6月和2013年7月—2013年8月的急诊输液病人查对情况,比较传统查对,对实施终极查对方法后护士执行医嘱正确率(包括输液顺序、药水没滴完即拔针等)、病人对护士查对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对终极查对的支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满意度、医嘱执行准确率、护士支持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终极查对方法进行急诊输液查对可确保医嘱准确执行,病人满意,护士支持。  相似文献   

6.
亓英 《全科护理》2016,(8):833-835
[目的]探讨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落实对病人满意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采用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落实后的10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时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未开展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落实时在门诊就诊的10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在病人完成门诊就诊以后,采用病人满意度及安全性指标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落实可有效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梁启玲 《全科护理》2012,10(23):2173-2174
[目的]探讨反问式查对流程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成立反问式查对流程管理小组,对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根据每项护理操作及专科疾病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查对流程,在工作中实施与监控,比较实施反问式查对流程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反问式查对流程后,护理不良事件明显下降,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高。[结论]反问式查对流程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加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法律意识,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使护理工作不断规范化,实现了病人安全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责护士带班制在控制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所有病例实施主责护士带班制,比较实施前(2003年1月—2005年12月)与实施后(2006年1月—2008年12月)基础护理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护理措施落实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及病人满意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主责护士带班制后上述各项指标均较实施前提高(P〈0.001)。[结论]实施主责护士带班制可促使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达标,保障了病区护理工作质量持续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陈琳  刘开英 《当代护士》2009,(6):103-104
目的探讨护理查对制度流程管理的效果。方法2007年1月起将流程管理应用于查对制度执行。结果执行后护理缺陷下降,患者满意度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制定查对工作流程,护理工作效率提高,查对类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查对制度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查找并分析我科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ICU护理工作中查对制度落实不力的原因,并在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和措施,加强查对制度的执行力度,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与上一年作比较。结果加强执行查对制度后1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比上一年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加强查对制度的执行,护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查对制度在ICU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试行病人安全目标护理专项考核的效果,为保障病人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病人安全目标专项考核方案,以“护理质量安全月”为契机,加大考核力度,比较实施病人安全目标护理专项考核前后病人安全目标考核评分表各维度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施病人安全目标专项考核后,在执行查对制度、提高用药安全、严格落实手卫生、防患于减少跌倒事件等维度得分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病人安全目标考核评分表纳入护理质量常规考核体系,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保障了病人安全,能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门诊输液室的工作特点,构建适用于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方法]从2011年6月、7月、8月各随机抽取实施绩效考核后病人满意度表和护士满意度表各60份,同法抽取20lO年同期未实行绩效考核时病人满意度表和护士满意度袁各60份,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施绩效考核前后护理人员、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实施绩效考核前后相应月份的质控评分。[结果]实施绩效考核后较实施前护理人员、病人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O.05),护理质控评分也明显提升(P〈O.05)。[结论]护理人员及病人对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较高的认可度,对提高护士及病人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在131I治疗的甲亢病人治疗及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方法]2009年8月—2010年1月收治的32例接受131I治疗的甲亢病人作为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2009年1月—7月收治的37例接受131I治疗的甲亢病人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焦虑程度、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出院前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的焦虑程度、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前提下,临床路径应用于接受131 I治疗的甲亢病人中,能减轻病人的焦虑程度,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开放式病房取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精神卫生科开放式病房的60例病人分为优质护理组(30例)和普通护理组(30例),采用护理工作满意调查表和日常情绪量表评估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和病人的情绪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优质护理组病人及家属满意度相对于普通护理组明显提高,病人情绪也明显改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王莉 《山西护理杂志》2012,(8):2085-2086
[目的]探讨"鲶鱼效应"理论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鲶鱼效应"理论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比较实施"鲶鱼效应"前后病人、护士满意度及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实施"鲶鱼效应"后,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护士及病人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均〈0.05)。[结论]"鲶鱼效应"理论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通过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护士潜能,使护士在良性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打造高效护理团队,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肿瘤科病人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病人满意度均值与实施前1年同期相比。[结果]2009年的满意度均值为88.50%,2010年为92.52%,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肿瘤科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彭兰兰 《当代护士》2014,(3):163-164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输液室如何落实查对制度以确保护理安全,减少护理差错、缺陷的发生。方法输液前后护士提出查对问题,家长及患儿回答确认进行查对。结果实施反问应答式查对后护理差错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升高。结论反问式查对的方法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室,能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有效减少或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标准化管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实施标准化管理前的148例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标准化管理后的156例MECT病人,比较实施前后病人等待时间、治疗时间、MECT护理记录时间、MECT护理书写合格率、MECT护理质量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标准化管理后,病人等待时间、治疗时间、MECT护理记录时间均少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CT护理书写合格率、MECT护理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标准化管理应用于MECT护理中,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实施,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选择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病人500例为观察组,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病人5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得分情况、病人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病人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人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标准化护理使护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病人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黄昌学 《全科护理》2011,9(31):2891-2892
[目的]介绍肿瘤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实践,观察实施效果。[方法]贯彻、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精神,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强化岗位培训,建立完整的护士分层次培训体系;建立护士能级结构,分层次使用;落实基础护理职责,实行责任包干制;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实行弹性排班;完善护理支持系统,节省非专业工作时间。[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病人、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及护士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肿瘤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综合素质,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