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消颅痛煎剂治疗血管性头痛104例,治愈率60.6%,总有效率94.2%;西医对照组38例,治愈率34.2%,总有效率71.1%。两组疗效比较结果P<0.01,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动物实验表明,消颅痛煎剂能明显延长小鼠热板反应的时间(P<0.01)和减少扭体反应的次数(P<0.01),有很强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T)探讨Flanker任务诱发中枢疲劳的机制。方法:以38名宁波大学运动系本科学生为被试,45 min Flanker操作任务为自变量,ET指标、行为学数据(包括正确率和反应时)、心率变异指标(HRV)为因变量。比较实验组(进行45 min flanker任务,n=19)和对照组(不进行flanker任务只静坐45 min,n=19)实验前后的差异,探讨Flanker任务是否能诱导出中枢疲劳及S谱系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组的正确率(P<0.01)和反应时(P<0.05,P<0.01)在实验中不同时段(0~15 min、15~30min、30~45 min)均持续显著降低;②与实验前比,实验组在实验后的R-R间期标准差(SDNN)和相邻RR间期差均方根(RMSSD)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则在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实验前两组的SDNN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实验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实验前比,实验组在实验后的高频段功率值(HF)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则在实验前后间无显著性变化(P>0.05);低频段功率值(LF)、LF/HF在各组组内实验前后和两组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④对照组S4系(代表5-羟色胺)在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实验后实验组的S4系不仅显著高于实验前(P<0.01),而且显著高于实验后的对照组(P<0.01);与各自组实验前比,实验组和对照组S6系(代表强兴奋递质)均显著降低(P<0.05),但无论是实验前还是实验后,两组S6系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S谱系在各组组内前后和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实验组完成45 min Flanker任务后的S4指标与反应时呈中度正相关(r=0.569,P<0.05),与HRV中的RMSSD(r=0.496,P<0.05)和HF(r=0.550,P<0.05)呈中度正相关。结论:45 min Flanker任务可以诱发中枢疲劳;45 min Flanker任务诱发的中枢疲劳与S4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对家兔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肌肉注射后对家兔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合格家兔,随机分成3组:肌肉注射1次组、肌肉注射2次组、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结果肌肉注射1次组,与0h相比,注射后6~12h内,83%的家兔白细胞升高达峰值(P<0.05),但随后便开始下降,至24h白细胞已降至正常水平;肌肉注射2次组,与0h相比,注射后6~12h内100%家兔白细胞显著性升高(P<0.05),至24h仍有83%的家兔白细胞显著升高(P<0.05);肌肉注射1次和2次组在6、12h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白细胞计数均有显著差异(P<0.01);肌肉注射2次组在24h时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肌肉注射2次/d,升高白细胞的效果优于肌肉注射1次/d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对实验性减压病兔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实验性减压病兔脊髓诱发电位的改变及高压氧 (HBO)对其影响。方法 将 3 2只实验兔放入加压舱中 ,于 5min内用压缩空气加压至 0 .6MPa,停留 60 min ,然后于 3~ 5m in内减至常压。分别于进舱前、出舱后 3 h和 3 d,进行脊髓诱发电位检查。 HBO组 :出舱后 1 h至 3 d,每天接受HBO治疗 1次 (0 .2 5MPa) ;常氧高压氮组 :出舱后 1 h至 3 d,每天暴露常氧高压氮 1次 (0 .2 5MPa) ;对照组 :出舱 1 h至 3 d,每天暴露舱内常压空气 1次。结果  (1 )三组家兔减压后 3 h脊髓诱发电位 N2 1潜伏期均较进舱前延长 (P<0 .0 1 )、波幅有降低趋势 (P<0 .0 5) ;(2 ) HBO和常氧高压氮可使 N2 1潜伏期缩短 (P<0 .0 1 ) ,波幅增高 (P<0 .0 5)。结论  (1 )快速减压可造成家兔减压病脊髓损伤 ,表现脊髓诱发电位 N2 1改变 ;(2 ) HBO和常氧高压氮对减压病脊髓损伤均有治疗作用 ,但 HBO疗效优于常氧高压氮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显示多发性硬化病灶,并探讨其对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相关技术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和MRI检查确诊的MS患者28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TSE)、弥散加权(DWI)成像。并对其进行以下处理:①对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进行不同b值及ADC图的评分;②对ADC图进行病灶、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的ADC值测量。对上述结果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①b值评分发现,b取0、1000和300、600之间的DWI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后者优于前者。ADC图中(0,300)与(0,600)、(0,1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者优于前者;②ADC值分析发现,病灶与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总体均数病灶周围高于正常脑组织。结论:①MS的DWI中,其b值取300和600较佳;ADC图的b值取0和600的组合较佳;②MS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的白质可能存在隐匿病变。  相似文献   

6.
刘玉辉  张红英 《武警医学》2009,20(2):118-121
 目的 观察肠缺血后处理(I-post C)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I-postC在肠IR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每组再分为再灌注10 min、45 min及90 min三亚组,测定血浆及肠组织二氨氧化酶(DA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浓度、髓过氧化酶(MP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mRNA表达量,以及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 (以NO2-/ NO3-代表).结果 (1)与IR组比较,I-postC组肠组织DAO在45 min和90min显著升高(P<0.05),血浆DAO在45 min和90 min显著减低(P<0.05);(2)与IR组比较,I-postC组在10、45和90 min降低肠组织MDA与MPO含量(P<0.05),在45 min与90 min显著升高肠组织SOD活性(P<0.05);(3)I-postC组血浆NO含量及iNOS mRNA表达在45 min和90 min均明显高于IR组(P<0.05).结论 肠IR损伤与iNOS过高表达及NO大量产生有关.I-postC对肠IR损伤的拮抗作用可能与I-postC诱导早期产生低水平NO,发挥其信号保护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次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男性青少年运动后心血管反应以及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20名健康男性青少年(15~17岁)按随机顺序分别进行一次急性HIIT实验(30 s Wingate测试,完成2组,组间间歇4 min)(运动实验)以及一次对照实验(安静休息),每次实验前先测安静时摄氧量(VO_2)、呼吸商(RQ)、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计算底物(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供能的基础值;实验程序后100 min内再次检测以上指标,比较运动实验后与对照实验后的数值的差异。两次实验之间间隔72 h。结果:与对照实验比,运动实验后即刻以及10 min VO_2显著升高(P<0.05),20 min时恢复(P>0.05);运动后总VO_2显著升高(P<0.05);RQ在运动后即刻显著升高(P<0.05),随后迅速下降并在30~60 min时显著降低(P<0.05);脂肪氧化供能在40~60 min时显著升高(P<0.05);但运动后脂肪总氧化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HR在运动后即刻显著升高(P<0.05)并持续至90 min(P<0.05);SBP在运动后90~100 min时显著降低(P<0.05)。结论:一次急性HIIT能够诱导男性青少年VO_2和脂肪供能增加,SBP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改善作用。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穴注治疗组(n=30)与电针治疗组(n=20),前者采用电针加穴注治疗,后者只采用电针治疗。治疗两个疗程14天。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症状及功能进行评分,统计比较疗效。结果两组均有效,但电针加穴注治疗组优于电针治疗组(P<0.05)。提示电针加穴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对正常胃部结构图像质量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2例经胃镜证实无胃部疾病患者的腹部CT平扫和3期增强扫描的资料。其中32例完成双能(dual energy,DE)序列扫描作为实验组(DE组),30例完成常规序列扫描作为对照组(NDE组)。ROI选择:胃壁1区:胃底小弯侧;胃壁2区:胃体大弯侧;胃壁3区:胃窦小弯侧。选择上述3个ROI附近脂肪,分别为脂肪1区、2区和3区。比较2组间SNR、主观评分、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1DE组动脉期管电压100 k V与140 k V图像相比,前者胃壁1区和3区的SNR优于后者(P0.05);胃壁2区存在测量误差较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脂肪1区和2区的SNR优于后者(P0.05);脂肪3区存在测量误差较大,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E组管电压100 k V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相比,前者胃壁1区和3区的SNR优于后者(P0.05);胃壁2区存在测量误差较大,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脂肪1区、2区和3区的SNR与后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DE组和NDE组基线特征和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组的辐射剂量较后组明显减少(t=-12.58,P=0.000)。结论:通过对正常胃壁和胃周脂肪的不同ROI的主客观评价,证明DSCT可以从参数量化水平评估胃癌的T分期,具有可行性。低电压成像可使图像质量提高,辐射剂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芦荟提取物对大鼠烫伤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芦荟提取物对大鼠烫伤创面修复过程中微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每只背部造成4处直径3 cm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外涂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的芦荟粗多糖膏、芦荟凝胶膏、磺胺嘧啶银(SD-Ag)霜等渗盐水作空白对照,测量和计算烫伤后第10,14,18,21天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并于烫伤前、伤后4 h、12 h、24 h、48 h和7 d、14 d、21 d分别取大鼠创面皮肤测定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采用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5%芦荟粗多糖组和10%芦荟凝胶组(简称前者)与SD-Ag霜组和等渗盐水组(简称后者)相比,烫伤后14,18, 21 d,前者创面愈合率显著大于后者(P<0.05);烫伤后48 h、7 d、14 d和21 d,前者比后者创面VEGF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烫伤后14 d和21 d,前者创面微血管密度显著大于后者(P< 0.05);而5%芦荟粗多糖组与10%芦荟凝胶组间、SD-Ag霜组与等渗盐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芦荟粗多糖和芦荟凝胶能通过增加烫伤创面组织VEGF的合成与释放,增加创面的微血管形成,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1.
宋计平 《临床军医杂志》2013,(6):592-593,610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全身麻醉药物诱导对高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8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非心脏手术的156例高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78例),前者接受咪达唑仑全身麻醉,后者接受丙泊酚全身麻醉。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插管前1 min(T1)、麻醉诱导插管后2 min(T2)、麻醉诱导插管后5 min(T3)、麻醉诱导插管后10 min(T4)等5个时间点监测患者的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管阻力(SVR)、峰值速度(VpK)、净射血时间百分比(ET%)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T0时HR、SV、CO、MAP、SVR、VpK、E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应的T0相比,两组患者在T1~T4时的HR、SV、CO、MAP、SVR、VpK均显著下降(P<0.05),ET%则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在T1~T4时的HR、SV、CO、MAP、SVR、VpK均显著高于对照组,ET%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丙泊酚相比,咪达唑仑更适用于高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全身麻醉药物诱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多模态MRI下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4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进行MRI扫描及后处理分析,包括常规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时间-信号曲线(TIC).结果 DCE-MRI联合DWI的分期确诊率达93.3%,常规MRI为77.8%.肿瘤分化程度与ADC值呈负相关,在G2、G3及G1、G3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G1、G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子宫内膜癌TIC呈Ⅰ型及Ⅱ型,2例呈Ⅲ型,正常肌层主要为Ⅲ型,前者TIC各期信号差值(D)、强化率(ER)均低于后者,在>30 s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达峰时间(TTP)在 (50±10) s.结论 多模态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与分级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低温机械灌注对提取胰岛质量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于2010-2013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进行。制备DCD猪模型并切取胰腺,检测并分析不同时间(0、120、180、240 min)低温机械灌注后提取胰岛的各评估指标(胰岛当量、纯度、活性及胰岛素释放指数)的变化。结果在胰岛当量、活性及纯度方面,低温机械灌注组(120 min组、180 min组、240 min组)均高于非灌注组(0 min组),其中机械灌注180 min组与0 min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胰岛素释放方面呈现与其他指标相同趋势,机械灌注180 min组胰岛素释放指数为最高,且与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灌注后提取胰岛质量明显提高,且在机械灌注180 min时胰岛质量达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冷水浴与冷热水交替浴对人体自行车运动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12名男性(22.08±2.02岁)分别进行3次实验,每次实验间隔7天。受试者首先进入实验室安静休息15 min,随后进入高温湿度模拟室(温度37±1℃,相对湿度80%±2%rh)进行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运动至力竭,再回到实验室(温度25±1℃,相对湿度45±5%rh)进行15 min恢复。3次实验分别采用安静恢复(CON组)、冷水浴(CWI组)和冷热水交替浴(CWT组)三种恢复手段,均在运动前和运动后第0、3、5、8、10、13、15 min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血乳酸、心率与核心温度,数据结果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运动前的血乳酸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WT组运动后第13 min和运动后第15 min的血乳酸较CON组显著降低(P<0.01),其他时间点(运动后第0、3、5、8和10 min)的血乳酸与CON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WI组运动后所有时间点(第0、3、5、8、10、13和15 min)的血乳酸值与CON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运动前的核心温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WI组运动后第15 min的核心温度较CON组显著降低(P<0.05),其他时间点(运动后第0、3、5、8、10和13min)的核心温度与CON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WT组运动后所有时间点(第0、3、5、8、10、13和15 min)的核心温度与CON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组任一时间点(运动前和运动后第0、3、5、8、10、13和15 min)的心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设计的冷热水交替浴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后血乳酸的清除速度,冷水浴方案可有效降低核心温度,这两种水浴方案对心率恢复没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吉 《西南军医》2016,(1):62-64
目的 观察奥美沙坦酯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的影响.方法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5例)采用奥美沙坦酯+氢氯噻嗪治疗,观察组(n=55例)采用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相关指标、血压昼夜节律逆转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血压指标(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dSSD、dDSD、nSSD和nDSD等血压变异性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逆转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奥美沙坦酯联合氨氯地平组与奥美沙坦酯联合氢氯噻嗪组的降压疗效相当,但前者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不同按摩方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受试者为60名男性大专学生,对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疲劳,作者观察了运动按摩与循时点穴健脑按摩对促进疲劳恢复的效果。试验结果5000米跑后26分钟心率的恢复与运动前比两种按摩方法的效果无显著(P>0.05)差异;但(P-P)/(Q-T)指数点穴组明显优于运动按摩组,(P<0.05);武术训练致疲劳后大脑调节功能的恢复循时点穴的效果明显优于运动按摩(P<0.01);划船运动练习致疲劳后部位肌力的恢复则是前者的效果略好于后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强度运动对肥胖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及脂联素/脂联素受体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经16周高脂饲料喂养构建肥胖大鼠模型,32只模型鼠分为高脂安静组(HF,8只)、小强度运动组(HS组,8只)、中等强度运动组(HM组,8只)和递增负荷运动组(HI组,8只),另外选取正常对照组(NC组)大鼠8只。运动方式采用跑台运动,小强度运动跑速为10 m/min,中等强度跑速为15 m/min,递增负荷强度为10 m/min的速度运动20 min、20 m/min的速度运动20 min、28~30 m/min的速度运动20min。运动组每周运动5天,每次1小时。干预持续6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脂联素受体I(AR1)、AR2,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脂联素、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自由脂肪酸(FFA)等指标。结果:与NC组比较,HF组大鼠体重、TG、TC、LDL-C、FFA含量、ALT活性、AST活性以及MDA、TNF-α和IL-6表达均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HDL-C含量、SOD活性、血清脂联素水平及AR1、AR2表达均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与HF组比较,HS、HM和HI组体重、血清TG、LDL-C、FFA含量及肝脏ALT含量、MDA、TNF-α、IL-6表达均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SOD活性、脂联素水平及AR1、AR2表达均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仅HM组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HS组和HI组比较,HM组FFA含量、MDA表达进一步降低(P<0.05),脂联素水平、AR2进一步增加(P<0.05)。结论: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高脂饮食所致的肥胖大鼠脂代谢异常,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预防肝细胞炎症损伤,改善肝脏代谢功能紊乱,其中中等强度运动优于小强度或递增负荷强度运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清脂联素进一步激活肝脏脂联素受体2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合成一种顺磁性脱氧葡萄糖类MR对比剂二乙三胺五乙酸-脱氧葡萄糖钆盐(Gd-DTPA-DG)并探讨其在荷瘤裸鼠体内肿瘤信号改变的规律.方法 首先合成DTPA-DG ,再与Gd2O3螯合,制得Gd-DTPA-DG.采用荷瘤裸鼠体内实验模型,将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n=10),前者尾静脉注射Gd-DTPA-DG,后者尾静脉注射含相同Gd3+浓度(0.1 mmol/kg)的Gd-DTPA, 测量SE T1WI平扫及引入对比剂30 s、2 min、5 min、 10 min、20 min、30 min、45 min、1 h、2 h后瘤体信号强度,并计算对比度噪声比(CNR).将右侧前肢肌肉组织信号变化作为参照物,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d-DTPA-DG比Gd-DTPA在肿瘤组织内表现为更强且更持久的强化.注射对比剂30 s后,实验组裸鼠瘤体信号增加与扫描前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0.171),在30 min左右差异性最大(P<0.001).对照组5 min时前后差异最大(P<0.001),但2 h时即与注射前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7).结论 Gd-DTPA-DG 可在肺癌模型活体内起到肿瘤强化作用,是一种新型顺磁性Gd(III)类糖代谢MR对比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理应激复合睡眠剥夺大鼠的营养干预效果.方法 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复合因素组、复合对照组、营养一号组、营养二号组,每组15只.采用Communication Box和改良后的小平台法建立14d心理应激复合48h睡眠剥夺模型.营养一、二号组每天给予相应营养素灌胃,其余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利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大鼠定位航行实验以训练、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检测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和部分营养素指标.结果 与复合因素组比较,营养一号干预后大鼠的各象限逃逸潜伏期缩短(P<0.05),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增加(P<0.05),维生素E(Ve)、肌酸激酶(CK)活力和铁(Te)含量均增加(P<0.05);营养二号干预后大鼠的各象限逃逸潜伏期缩短(P<0.05),MDA含量增加(P<0.05),Ve含量增加(P<0.05),Vc含量降低(P<0.05).与营养一号组比较,营养二号组的Ve含量增加(P<0.05),Vc含量降低(P<0.05).结论 营养干预对心理应激复合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抗氧化能力、部分营养素指标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营养一号对部分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营养二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血液稀释组(B组)。两组均常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0.5ml.kg-1.min-1补充生理需要量。B组在麻醉诱导完成后30min内放血,同时等速、等量输注琥珀酰明胶,使Hct下降至30%左右。监测两组麻醉诱导后即刻(T0)、60min(T1)、90min(T2)的血液流变学及耳廓微循环血流量和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微循环血流速度、血管数、功能血管数的变化。结果:B组血液稀释后于T1、T2血浆及全血粘度下降(P<0.05或P<0.01),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增加(P<0.01),微动脉管径增大(P<0.05),功能血管数增加(P<0.05)。A组同期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变化不大。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可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