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147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两组:骨折组68例,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 骨折组和骨病组的APTT、PT、TT、Fib水平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髋关节脱位和Harris评分。结果术后1、6个月研究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1个月,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近期疗效显著优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将82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41例每组。一组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药物治疗(观察组)。将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折愈合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骨密度值均比对照组高(P0.05),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更优,以上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2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骨折愈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难度较大,传统的保守治疗及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创伤大,并发症多,预后差,而且后期股骨头坏死与骨不连等问题较为明显,骨折不愈合率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较高,较难获得患者的接受[1].近年来,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应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切口<10 cm,可减轻对内部组织的损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关节功能恢复快,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正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2].本文回顾性分析采用内固定术或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7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术后1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观察组(均P<0.05);两组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年SF-36量表各维度及总体健康的评估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创伤更小,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生活质量更好,临床应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0例参照组和20例治疗组,参照组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予以治疗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优良率(85.00%)比参照组(25.00%)高,并发症发生率(10.00%)比参照组(4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2例股骨颈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大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Super PATH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术后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后外侧改良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于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中的效果。方法 将90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数字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仅单纯接受经后外侧改良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在术后经阿仑膦酸钠治疗;对比两组康复情况及骨密度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评分均升高,但术后1 w、1个月两组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双侧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BALP、BMP-2显著高于对照组,TRAP、CTX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在经后外侧改良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后服用阿仑膦酸钠,能提高术后远期效果,增加骨密度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95.5~2006.12我院收治的69例年龄在65~85岁以上移位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病例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随访12~96(平均40.3)个月;全髋置换组12~88(平均42.9)个月。结果按Harris评分标准,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优良率(77.4%)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50%)(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19.4%)明显低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7.1%)(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优于单纯的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0.
张毅  郭海芳  杨春 《山东医药》2011,51(22):104-105
目的观察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术中血压和心率变化的影响。方法 9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组),46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B组)。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1)及阻滞完成后第5(T2)、10(T3)、20(T4)、30 min(T5)的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结果阻滞完成后各时点A组患者SBP、DBP、HR和B组患者HR与T1相比P均〉0.05。B组患者T3、T4时SBP、DBP与T1、T2、T5相比P均〈0.05。结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时采用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术中麻醉诱导平稳,患者血压和心率稳定。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时采用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术中麻醉诱导平稳,但患者血压和心率略有波动。  相似文献   

11.
麦鸿飞  冯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91-4593
股骨颈骨折为老年常见、多发病,临床多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2〕。但是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术后康复时间长,老年患者耐受性较差〔3〕。本研究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以指导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12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A组,n=64)及内固定术(B组,n=62)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扶双拐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术后关节功能的变化.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比B组明显延长[(72.8±10.1)min vs(55.7±7.8)min,P<0.05];A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B组[(365.5±51.2)mL vs (180.8±25.3) mL,P<0.01];A组平均扶双拐下地时间显著少于B组[(7.5±1.2)d vs(48.7±6.8)d,P<0.01];A组平均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2.5) d vs (15.2±2.1)d,P>0.05].A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低于B组(3.13% vs 19.35%,P<0.01).A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92.19% vs 75.81%,P<0.01);A组无移位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1% vs 88.89%,P>0.05);A组移位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92.85% vs 60.00%,P<0.01).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髋关节本身有骨关节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有其他老年病不宜长期卧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而内固定术可作为受伤前髋关节活动能力好、骨质量好的或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与手术切口延迟愈合之间的关系,为老年患者临床营养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评分和糖尿病筛查,将22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营养良好组、营养良好+糖尿病组、营养不良组、营养不良+糖尿病组。研究各组MNA-SF评分与传统营养指标、血清营养学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与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术前MNA-SF评分与血清营养学指标所反映的营养评价结果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共64例患者发生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为28.32%,其中营养良好组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3.57%)明显低于营养不良组(33.33%);切口延迟愈合组MNA-SF评分及其评估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愈合组。结论 MNA-SF营养风险评估是老年人营养状况评价的可靠方法,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和糖尿病与股骨颈骨折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紧密相关,MNA-SF营养风险评估和血清营养学指标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FHR)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股骨颈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优良率分别为90.9%、95.0%(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样可以达到治愈股骨颈骨折的目的,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我院老年股骨颈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骨折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复位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显著,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到股骨颈骨折伴高血压老年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伴高血压老年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对比发现,试验组经治疗后的治疗成效、手术出血总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到股骨颈骨折伴高血压老年患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该院诊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20例,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疼痛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更好,并且患者的疼痛度较低、术后并发症少,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年龄≥60岁住院患者149例,平均年龄72.7±10.1岁,其中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40例非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完善骨密度、四肢多普勒超声及相关生化检验等,将高血压组患者按照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以1900 cm/s为界分为高低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股骨颈、大转子、髋关节全部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BaPWV≥1900 cm/s组患者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及髋关节全部骨密度较BaPWV<1900 cm/s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偏相关性分析示:控制年龄因素后左侧BaPWV与左侧髋关节大转子及髋关节全部骨密度仍呈负相关(r-0.191和-0.19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载脂蛋白B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增加,且其动脉硬化与髋部骨密度存在相关性,同侧动脉硬化程度增加的患者髋部骨密度下降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近些年来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1〕。本文主要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0~76岁,平均(70.4±3.7)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三种髋关节置换术(即全髋关节置换术、单极和双极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128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全髋组52例、单极组32例和双极组44例,比较三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输血总量、术后功能(Harris评分)、手术出血等情况。结果全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显著高于双极组和单极组(P0.05);全髋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双极组和单极组(P0.01),而术后疼痛率明显低于双极组和单极组(P0.05)。结论三种置换术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最好,双极次之,但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