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目的讨论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肿瘤科进行化疗并行PICC置管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同时根据原因制定护理对策。结果参与本次调查的96例患者中出现静脉炎的患者有2例(2.08%),穿刺点渗血5例(5.20%),穿刺点感染3例(3.12%),导管堵塞4例(4.17%)。结论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经常会出现静脉炎、导管堵塞以及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在临床护理中根据其发生原因制定护理对策,能够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并发症类型及其原因,制定预防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5年6月61例老年患者PICC的置管血管、并发症,总结经验,制定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策略。结果 61例PICC置管术选择贵要静脉45例(73.8%)、肘正中静脉15例(24.6%)、头静脉1例(1.6%);严重并发症6例(9.8%),包括机械性静脉炎2例(3.3%),导管堵塞2例(3.3%),导管脱出1例(1.6%),血栓形成1例(1.6%)。所有并发症均拔管后给予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后逐渐消失。结论 PICC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并发症,且并发症表现多样,部分并发症通过强化预防意识及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避免发生,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痛苦、避免经济浪费和保护血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2011-10/2014-11收治的187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对其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中,发生静脉炎27例,发生率为14.0%.穿刺点渗血渗液23例,发生率为12.0%.静脉血栓形成8例,发生率为4.2%.导管感染5例,发生率为2.6%.导管堵塞2例,发生率为1.1%.导管脱出2例,发生率为1.1%.导管外移7例,发生率为3.7%,局部皮疹2例,发生率为1.1%.导管破裂4例,发生率为2.1%.结论:为预防和减少PICC导管在使用中存在的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置管前要做好对血管的评估和患者的心理护理.2做好PICC置管后的宣教,出院时指导患者置管的注意事项,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3要选择合适的导管,并正确使用PICC导管.4操作时既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还要提高自己的穿刺技术水平和技巧,置管成功后要采取积极的预防处理措施.5导管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并尽早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保证PICC导管的正常使用,延长其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化疗的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浅静脉化疗,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化疗,比较两者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并分析原因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全部成功,观察组患者穿刺化疗后,穿刺部位渗血2例,感染2例,接触性皮炎1例,导管堵塞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0%。观察组静脉炎3例,发生率6.0%,对照组静脉炎11例,发生率22.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操作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和静脉炎发生率少;采取有效综合性护理措施,及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或可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有效的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静脉留置针的1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与预防对策。结果本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7%(41/198),从高到低依次为:皮下血肿、穿刺部位感染、液体渗漏、套管堵塞、局部静脉炎。结论临床需要高度重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合理控制留置时间、规范操作、严密遵循无菌操作流程、予以相应的护理对策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制作PICC应用核查表。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我科行PICC置管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PICC置管患者21例为观察组,制定PICC使用核查表,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8.57%低于观察组的9.5%,P0.05。结论运用床边Checklist核查PICC导管的正确置管和规范维护可以降低ICU内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PICC置管的应用以及护理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脑外科收住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行外周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技术(PICC)处理,留置PICC管道期间,开展针对于PICC置管的专科项目护理。对导管放置情况以及两个月后的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0例患者中,成功行PICC置管的有197例,3例患者由于血管老化等原因而穿刺失败,经过开展PICC置管专项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 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可行性,对行PICC置管的患者开展专项护理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的常见临床并发症,以及临床治疗处置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6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手术治疗患者274例的临床病例记录作为本次回顾性分析过程中的研究对象,全面总结分析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发生的各类临床并发症及治疗处置措施和临床效果。结果 274例患者中共计涉及术后发生穿刺点渗血患者15例,术后继发静脉炎患者11例,术后发生导管部分脱出患者7例,术后发生导管堵塞患者7例,术后发生意外拔管患者3例,术后接续发生心率失常患者3例。经过系统治疗45例发生术后临床并发症患者均痊愈和带管出院。结论全面系统总结分析接受PICC置管手术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临床并发症分布特征,能够提升我国PICC置管手术治疗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总结2014年1月~2014年12月肿瘤科PICC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针对影响PICC穿刺部位感染的因素,于2014年1月起对PICC穿刺患者给予相应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认为有针对性的对护士进行PICC穿刺操作及维护培训,建立"PICC健康学苑"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观察PICC穿刺口的状况,对带管出院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可有效的降低PICC置管患者穿刺部位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时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PICC维护的65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2例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33例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导管维护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并且在导管堵塞,感染,静脉血栓,静脉炎等并发生发生率中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维护依从性,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4月-2018年6月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组,小剂量组采取小剂量米非司酮12.5 mg/d治疗,大剂量组则采取大剂量米非司酮25.0 mg/d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子宫肌瘤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值的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疾病疗效、子宫肌瘤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值的水平相比较小剂量组更好,P<0.05。对比不同剂量下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米非司酮25mg/d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右美托咪定是高效和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脊髓的α2肾上腺素受体而产生抗交感、镇静和镇痛的作用。随着对右美托咪定研究的逐渐深入,大量资料证实其对于于吸入麻醉药引起的神经损伤、创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损伤以及外源性谷氨酸诱导的神经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文章从右美托咪定抑制中枢和外周儿茶酚胺的释放、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抑制氧化作用、抗神经炎症反应、作用于咪唑啉I受体等机制对其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综述,为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阴道炎病原体诊断中运用阴道炎五联检验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本科室2017年6月-2018年1月间40例阴道炎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镜检及阴道炎五联检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对阴道炎病原体检测结果、白带清洁度检测结果状况。结果阴道炎五联检验对念珠菌、白细胞、滴虫、混合感染、其他病原菌感染检出率较常规镜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炎五联检验对加特纳菌检出率及致病菌总检出率较常规镜检升高(P<0.05),阴道炎患者实施五联检验对白带清洁度的检测结果与常规镜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阴道炎病原体诊断中运用阴道炎五联检验可达到良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药物研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均需要对众多“药物成果”的价值进行多维度客观评价。从创新的概念出发,结合相关文献与标准,在科学性和实用性兼顾的原则下,构建适合现代药物研发成果的 “四等级技术创新度”标准化评价体系,这对信息使用者了解药物成果的潜在价值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子宫肌瘤患者400例,依据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n=200)和护理路径组(n=20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状况、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路径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首次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伤口拆线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95.0%(190/200)、96.0%(192/200)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82.5%(165/200)、61.5%(123/200)(P<0.05)。结论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较常规护理高。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临床模拟技能教学在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本校2014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在临床教学中应用模拟技能教学,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成绩、及格率、各分数段人数及所占比例。结果观察组内科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平均成绩是(82.00±5.67)分较对照组(72.70±8.10)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科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各分数段中,观察组60~69分数段医学生人数较对照组少,但80~89分数段医学生人数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1)。结论临床模拟技能教学有助于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是我国医学学位教育的一次战略性举措,对于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临床科研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相关体系进行构建,是当前口腔医学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科研选题、课程设置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在新的模式下,培养出临床与科研能力兼备的优质的高级应用型口腔临床医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应用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硬币法分为对照组(30例,进行传统开腹手术)和治疗组(30例,进行腹腔镜外科手术),分析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可取得显著性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预注右旋美托咪啶用于喉显微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喉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114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3月,随机将其分为2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行常规麻醉,观察组在常规麻醉前预注右旋美托咪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完全清醒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等麻醉相关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5 min、手术结束时的心率与平均静脉压,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接受喉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在麻醉前预注右旋美托咪啶,可以起到良好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冠心病心绞痛护理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接收的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比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同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在生活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比组为80.00%,研究组明显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协同护理模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增强患者生活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