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下颌后缩与下颌前突两类儿童患者牙齿发育进程的差异性研究,研究生长发育期儿童牙齿发育早晚在下颌矢状向骨型的作用.方法:从我院病历中选择错牙患者72(男性病例40,女性病例32例),年龄8~13(平均12.0)岁,借鉴头侧位片上SNB角、ANB角以及SNA成角方向的测量数据,类型分下颌前突组(SNA正常,ANB<0)与下颌后缩组(SNB<77.6,ANB>5).多位口曲线面断层成位线上应用Demirjian考评牙口方法评估牙齿成熟度以及转变为牙龄,从而对两组间不同患者不同部位牙龄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和研究.结果:下颌后缩组数据所得均值牙龄为12.0岁,不同年龄差所引起的牙龄的年龄差值约0.3岁;从统计数据看可以得出下颌前突组的患病儿童的平均年龄为11.2岁,其牙龄所引起患病儿童的年龄差值大约为0.2岁.下颌后缩患者的牙齿发育相对于下颌前突患者有轻微提前的趋势.结论:从而可以得出下颌前突与下颌后缩这些患病儿童的牙龄莫有统计学意义,充分提示我院所研究的患病儿童下颌后缩与前突儿童患者牙龄差异性分析经过SPSS18.0软件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国产下颌前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5 例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9~15岁,平均12.6岁, 10゜> ANB > 5゜;经方丝弓固定矫治排齐上、下牙列后应用国产下颌前移器治疗,并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国产下颌前移器治疗5~7个月(平均6个月)后,Ⅱ类磨牙关系矫治为I类关系,覆牙合覆盖减小,头影测量下颌骨的变化最为显著, SNB角增大,下颌升支高度(Ar-Go)、下颌体长度( Go-Gn)增加。上颌骨的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ANB角减小、矢状关系改善。结论:国产下颌前移器治疗可以促进下颌骨生长,改善骨性矢状关系的不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和经典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前突方面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月,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真性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男34例,女61例。年龄15~44岁,平均21.3岁。单纯下颌前突53例,下颌前突合并偏颌28例,上颌后缩11例,大舌2例,双侧颧骨突出1例。X线头影测量: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Apoint,SNA)80~83°,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Bpoint,SNB)80~84°,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point-nasion-Bpoint,ANB)-3~1°。采用改良术式43例,经典术式52例。结果患者术后面型及咬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经典术式组患者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9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严重出血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3例。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下唇区感觉障碍2例,畸形轻度复发1例,无颌骨意外骨折、严重出血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7年,复查X线并进行头影测量:SNA角81~83°,SNB角78~81°,ANB角1~4°。结论改良术式是下颌前突尤其是严重前突和伴有偏颌患者升支矢状劈开旋转、后退比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而对轻度至中度下颌前突患者则既可应用改良术式也可应用经典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orsus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患者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CBCT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53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8),观察组采用Forsus功能矫治器进行矫治,对照组采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矫治,两组均佩戴1年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上下齿槽角指标、骨性指标及上下颌中切牙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上齿槽座角(SNA)、下齿槽座角(SNB)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齿槽座角(ANB)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SNB升高,SNA、AN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下颌升支高度(C0-C0)、下颌长度(C0-Cn)、下齿槽座角到FHp平面垂直距离(Pg-FHp)、颏前点至FHp平面垂直距离(B-FHp)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合下颌后缩患者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改变.方法:选择辽宁医学院附属二院正畸科的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患者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1-13岁,平均11.8岁.接受Forsus治疗的恒牙早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17例,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SNA轻度减少,SNB增加,ANB减少,差异有显著性,,从而使上下颌间关系更为协调;U1-NA,,差异极具显著性,上切牙内收明显L1-NB增大,说明下切牙有少许唇倾.Pg'-N'-S增大有显著性:Ls-E、Li-E、Si-LiPg'、N'-Sn-Pg'减小,有显著性.结论:Forsus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合下颌后缩患者有矫形作用,可以促进下颌生长,抑制上颌生长,同时使得上下颌牙及牙槽骨发生改变,从而协调上下颌关系,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修复龋齿畸形的美容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笔者医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50例龋齿拔除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正畸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口常规外弓强支抗正畸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蝶鞍中心、鼻根点以及上齿槽座点构成的角(SNA),蝶鞍中心、鼻根点以及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以及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上切牙前颅平面角(U1-SN),下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NA、U1-SN数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NA、U1-SN数值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SNA、U1-S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NB、ANB以及L1-MP数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NB以及L1-MP数值均增加,ANB数值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SNB及L1-MP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ANB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钉种植体支抗用于龋齿拔除后的口腔正畸矫正治疗有较显著疗效,能对患者额面型进行较好塑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器联合上颌前牵引治疗安氏Ⅲ类错骀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取上颌前牵引治疗后,行方丝弓固定矫治,并对矫治后效果与11例未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 骨骼方面,面中长度、SNA、SNB、ANB均有明显改变.牙齿方面,在整个治疗阶段,覆盖及上颌切牙和下颌切牙轴倾度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软组织方面,在上颌骨牵引阶段,治疗组Z角及上唇的矢状位置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在固定矫治阶段,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软组织矢状方向的改变.结论 前牵引治疗使咬(牙合)面明显改变,固定矫治器使治疗结果得以保持,上颌骨无明显改变,而下颌骨的后退有显著差异,覆盖增加,上切牙前倾,唇关系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固定式牙合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的26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3例,采用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观察组:13例,采用固定式牙合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随访复发率及X线头影测量硬组织标志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随访复发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牙槽座角(SNA角)及下牙槽座角(SNB角)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NA角及SNB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下牙槽座角(ANB角)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NB角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式牙合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具有治疗时间短、随访复发率低、改善患者容貌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停止曲在治疗前牙反牙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口腔科治疗的恒牙期前牙牙合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1~18岁。停止曲放置于第一磨牙颊面管处,每3周加力1次,每次力度约1mm。3~6个月后予以解除,治疗前后行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及全套正畸照片。并记录SNA角、SNB角、ANB角、U1-SN角。结果:SNA角、ANB角及SNB角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1-SN角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停止曲纠正恒牙期上前牙反牙合,疗效可靠,费用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一种下颌前方牵引器在矫正以下颌后缩为主要病因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例以下颌后缩为主要病因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采用方丝弓矫正器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下颌前方牵引器。牵引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0例患者矫正后上下前牙排列整齐,覆盖覆牙台正常,磨牙关系正常;X线头影测量显示:SNB角、ANB角、下颌长度、下颌切牙切缘和下颌第1磨牙牙冠近中点到SP线的距离,均有明显变化。结论下颌前方牵引器是一种矫形力矫治器,可促进下颌向前发育;同时,抑制上颌骨的生长发育,适用于矫冶下颌后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青年正畸治疗患者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回顾68例伴随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安氏Ⅰ类青年正畸患者,分别设计不拔牙、拔除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下颌第一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闭合曲法关闭拔牙间隙,应用曲面断层片分析三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角和萌出间隙的变化,结果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非拔牙组治疗前后左右下颌第三磨牙倾角(RM3\LM3)、左右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RS\LS)、左右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牙冠宽度比率(Rratio\Lratio)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RM3、LM3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RS、LS、Rratio、Lratio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组RM3、LM3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RS、LS、Rratio、Lratio变化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拔牙矫治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拔除下颌第一磨牙较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产生更显著的下颌第三磨牙后间隙改变,但青年患者拔牙矫治对下颌第三磨牙倾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14.
Methods: Postoperative mandibular stability in the surgery-first (SF) approach and ortho-first (OF) approach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was retrospectively assessed using the lateral cephalo X-P in 38 patients with skeletal Angle Class III malocclusion who underwent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SSRO).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mandibular relapse of the two groups observed from T1 (2 weeks after the surgery) to T2 (for the OF group, a year after surgery; for the SF group, the day orthodontic treatment was completed) was compared. The mean (SD) horizontal relapse at pogonion was 0.86 (0.92) mm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in the SF group and 0.90 (1.09) mm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in the OF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amount of horizontal m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an (SD) vertical relapse at pogonion was 1.59 (2.91) mm in the downward direction in the SF group and 0.14 (1.30) mm in the upward direction in the OF group, 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mount of m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degree of completion of the occlusion at T2 in the SF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OF group by measuring OB, OJ, L1-occlusal plane angle, and interincisal ang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post-treatment occlusion was clinically favourable.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SF approach has several advantages for patients, the method of operation and fixation should be selected carefully to maintain postoperative mandibular stabili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颌骨外板截除术矫治下颌角肥大的可行性.方法 中国实验用小香猪8头,建立截除下颌骨体部外板的动物模型;自下颌骨颏孔后0.5 cm至角前切迹,截除单侧面积3.0 cm×1.5cm下颌骨体部外板,对侧不手术作为自身对照;术后24周,处死动物,进行下颌骨大体形态观察,分别测量颏孔后1、2、3、4、5 cm处下颌骨内、外板及全层厚度,同时行下颌骨局部生物力学的测定.结果 下颌骨外板截除术后,局部骨骼大体形态无明显变形;术侧下颌骨体部内板变厚,外板变薄,总的厚度变薄(P<0.05).术侧下颌骨生物力学指标:最大载荷(1397.74±889.17)N,刚度(7994.69±5137.7)N,强度(754.74±370.90)N/cm2与对照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物实验结果提示,下颌骨外板截除术矫治下颌角肥大手术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牙齿重度磨耗对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30例中老年重度牙齿磨耗患者的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并以8例正常患者的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作为对照。结果:最快开闭口速度轨迹不规则、光滑;Ⅰ、Ⅱ型磨耗最快张闭口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Ⅲ型磨耗最快张闭口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严重磨耗导致异常的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颌面美容整形手术器械——颌面肥大塑形器(专利号:ZL02235963)在下颌角肥大矫正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2002年6月~2008年9月,笔者对512例下颌角肥大求术者在局麻下使用该专利器械施行下颌角肥大矫正术,手术完全采用磨削法对肥大下颌角进行塑形。观察统计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面部轮廓改形效果。结果:512例求术者中无一例神经、血管意外损伤发生。术中便于操作,术后恢复快、改形效果好。结论:颌面肥大塑形器设计合理,安全性高,大大降低了手术的危险系数,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下颌角肥大有多种式术可选,对于低角型下颌角肥大,往往一种式术很难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本文选择了一组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来研究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治疗低角型下颌角肥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科室2005年8月~2005年11月间治疗的24例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完善术前检查与分析。在全麻下应用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进行联合矫治。术后观察治疗效果,并在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24例患者矫治后Ⅰ期愈合,所有患者下颌角角度增大,两下颌角间宽度明显减小,达到了下颌角的正常美学标准。8周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可有效地矫治低角型下颌角肥大,使患者下颌角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利用自行设计的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的疗效.方法 自2007年以来,应用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对50例下颌角肥大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正、侧面效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仅1例术后发生局部血肿,予以清创处理,恢复良好.结论 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用相同方法,在关闭拔牙间隙时,高角、低角患者牙齿移动的情况。方法:选择高角、低角女性患者各30名,组成两组:A组和B组(即高角组和低角组),采用相同方法关闭拔牙间隙,观察间隙关闭的速度,后牙前移的距离。结果:高角患者对力的反应要快于低角患者,牙齿开始稳定移动后,无论高角、低角患者,牙齿移动情况是相似的,在一定距离内,两组患者支抗丢失都很小,当需关闭间隙过大时,就会出现支抗丢失情况。结论:牙齿移动速度可能与患者骨质情况有较大关系,选择支抗时要考虑患者面角、性别、年龄、种族和牙齿所需移动的距离。关闭拔牙间隙时,选择支抗除了要考虑面角的不同以外,牙齿所需移动距离也要考虑,当移动距离较大时,应选择较强支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