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快速矫治安氏Ⅱ类错的效果。方法将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上颌前突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Roth直丝弓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观察组采用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比较两组患者的矫治治疗时间,矫治前及矫治后的SNA角、SNB角、ANB角、U1-SN角、U1-NA角、L1-NB角、L1-MP角及U1-NA、L1-NB、L1-MP、L6-MP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为(20.6±1.6)个月,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6±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U1-NA角[(25.16±3.84)° vs (28.94±4.72)°]、L1-MP角[(99.41±3.56)°vs (103.46±3.22)°]、L1-NB角[(23.71±6.19)° vs (28.62±6.09)°]、L1-MP [(34.69±2.21) mm vs (36.84±2.49) mm]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6-MP为(32.19±2.86) 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46±2.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快速矫治与Roth直丝弓托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其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内收上前牙及控制上前牙的唇倾程度,增加下颌的顺时针旋转程度、后牙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45-1347
目的:比较种植体支抗和J钩支抗矫正安氏II类1分类患者内收前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2例青年女性安氏II类1分类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种植体支抗组和J钩支抗组。结果:J钩支抗组患者治疗前后U6-PTV差值为1.8±2.43mm,U1-NA°差值为(-4.4±3.79)°,U1-NA差值为(-2.6±2.04)mm,种植体支抗组患者治疗前后U6-PTV差值为1.9±3.36mm,U1-NA°差值为(-10.4±3.93)°,U1-NA为(-2.2±2.08)mm,两组患者U6-PTV差值和U1-NA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1-NA°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钩支抗和种植体支抗技术均具有较好的正畸疗效,且种植体支抗技术具有支抗稳定性高,舒适性强,生物相容性好,不依赖于患者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横腭杆-Nance弓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间隙关闭期加用口外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7例错(牙合)患者按4:1的比例随机分治疗组62例,对照组15例.横腭杆-Nance弓联合支抗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在治疗的间隙关闭期,拆除Nance弓后,治疗组加用口外弓作为支抗.测量两组患者X线头影,分析比较两组支抗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支抗失控率分别为3.23%和46.67%(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相对RL线,U6A-RL和U6S-RL均增加,差值分别为1.21±0.22 mm、1.11±0.22 mm和2.22±0.39 mm、1.85±0.66 mm,上切牙舌侧倾斜移动(U1E-RL)分别为5.52±0.80 mm、5.04±0.78 mm,两者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在间隙关闭期拆除Nance弓后,存在支抗不足的现象.加用口外弓能更好地控制支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腭中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通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轻中度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00例,均采用全口减数拔牙固定正畸,按不同支抗方式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行腭中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对照组行口外弓支抗辅助内收上前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线距、角度指标变化及两组患者的完成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正畸治疗,侧貌观均明显改善,患者对矫治效果相对满意。观察组矫治时间为(21.20±5.30)个月,显著低于对照组[(23.15±6.12)个月](P<0.05)。头颅侧位片测量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均较治疗前明显内收,且观察组内收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腭中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磨牙支抗丧失,并能缩短疗程,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 选取正畸科治疗的52例安氏Ⅱ类Ⅰ分类前突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钛金属微种植体,测量治疗前后牙内收、软组织变化,评估其稳定性.结果 52例患者自植入支抗到拔牙间隙完全关闭的时间约为5~16个月,平均(9.7±1.3)个月.共植入104颗钛金属微种植体,期间3颗脱落,5颗松动,本次种植体成功率92.1%.治疗前后标志点变化以上颌切牙最明显,其牙轴U1-SN,内收距离U1-Y,垂直向压低距离U1-PP明显变化(P<0.05).上下唇前突得到改善,E line-UL和E line-LL均显著降低,颌突角G-Sn-Pg缩小,鼻唇角NLA增加.结论 钛金属微种植体作为骨性正畸支抗效果肯定,可显著改善患者外观,而且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85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投影测评结果。结果:治疗后,患者面部美观情况显著改善,磨牙在水平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明显移动,而 U1-SN、U1-NA 及 LS-EP 则比治疗前显著减小,U1-L1、U1-SN 比治疗前明显增大。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是一个疗效确切的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治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以此为基础对照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牙齿指标[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垂直距离(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Apg线至上中切牙切缘的垂直距离(Apg-U1)]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U1-NA、U1-SN、Apg-U1小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咬合关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微型种植体支抗和非种植体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2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26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非种植体支抗治疗.治疗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为(4.1±1.3)mm,对照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为(2.2±0.9)mm,观察组的磨牙位移(3.7±0.3)mm,观察组的磨牙位移(6.1±0.6)mm,两组结果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术后的不良反应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效果显著好于非种植体支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2013年3月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共植入52个微型种植体支抗钛钉,矫治结束后种植体支抗保持稳定46个,23例患者矫治成功,其中3例患者3个单侧种植体支抗钛钉在内收前牙过程中松动脱落,脱落率为5.77%;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平均11.60±3.05个月,矫治疗程17.35±1.56个月。23例上颌前突患者通过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后X线头影及模型测量指标较矫治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临床成功率为88.46%。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具有植入部位广泛、创伤小、操作简便、对患者依赖性小等优点,与传统的强支抗方式相比支抗控制能力更强,有效矫治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钉联合关闭曲法和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3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对照组使用微型种植支抗钉联合关闭曲法治疗,研究组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钉联合滑动法治疗。比较两组ANB角、Wits值、Z角、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下中切牙-眼耳平面角(FMIA)和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前后牙消耗支抗、矫治时间。结果:矫治后,两组ANB角、Wits值、Z角、FMA、FMIA和IMPA均优于矫治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后牙消耗支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微型种植体支抗钉联合滑动法治疗效果确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用于口腔正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上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关闭间隙。结果观察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指标SNA、ANB、U1-LI、U1-SN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模型测量指标OB、OJ、尖牙间宽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第一磨牙问宽度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种植体在矫治过程中保持稳定。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可靠,可广泛应用于口腔科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李伟  杨岚 《海南医学》2012,23(11):33-34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在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45例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不行微种植体支抗矫治,实验组24例行微种植体支抗矫治。随访3~4个月,测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和磨牙平均前移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9%,高于对照组的8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有利于上下前牙内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低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47例,分种植组(n=34)和J钩组(n=13),分别用微种植支抗和J钩均辅以MBT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露龈宽度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深覆、深覆盖及露龈微笑均得以明显改善(P〈0.05);微种植组的矫治周期短(P〈0.05),压低、内收前牙及软组织指标改善效果优于J钩组(P〈0.05),磨牙无明显移位(P〉0.05),J钩组磨牙现明显前移(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垂直向前部过度发育均有明显效果,但微种植支抗的矫治效果优于J钩,并可有效防止磨牙前移。  相似文献   

14.
唐情 《当代医学》2014,(31):54-55
目的观察在口腔正畸中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邵东县中医医院进行口腔正畸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47例,按照常规正畸方案进行矫治,在正畸过程中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差别,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上下唇缘点与审美平面距离明显降低,U 1-SN、L 1-MP角度治疗后明显减少,而U 1-L 1角度治疗后明显增加,相比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中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对患者牙齿具有理想的移动能力,能够使患者侧貌更贴近审美平面,达到更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矫治双颌前突内收前牙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6例安氏Ⅰ类拔牙矫治的双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2组.拔牙模式均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观察组用微种植体作支抗,对照组用传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通过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变化判断2组支抗丧失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拔牙间隙均关闭.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均得到改善.研究组上切牙内收(12.10±3.40)mm,下切牙内收(2.45±1.10)am,支抗磨牙前移(1.15±1.00)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最大限度避免支抗的丧失,具有操作简单和舒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6):81-84
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治疗的50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直丝弓矫治系统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传动直丝弓矫治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后上下切牙及磨牙位置指标以及打开咬所需时间、排齐整平时间、复诊次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矫治后∠SNA[(80.27±1.33)°]、∠U1-NA[(15.45±1.65)°]、U1-NA[(3.10±0.88)mm]均低于对照组[(81.46±1.85)°、(28.22±2.10)°、(6.88±1.08)mm],∠U1-L1[(122.50±8.81)°]高于对照组[(104.46±8.38)°],差异显著(P0.05),其余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打开咬所需时间[(3.95±0.85)个月]、排齐整平时间[(5.22±1.18)个月]、复诊次数[(16.44±2.28)次]均低于对照组[(6.17±1.14)个月、(7.56±1.69)个月、(20.38±4.15)次],差异显著(P0.05)。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效果优于传统直丝弓矫治技术,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7.
李渠  刘明颖 《重庆医学》2013,(34):4149-4151
目的观察微种植体支抗(MIA)或自攻钛种植体(SDIA)与口外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特点。方法选取该科室诊治的上牙弓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纳入研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微种植体治疗,其中14例采用MIA,11例采用SDIA治疗,对照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矫治时间长短,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以及MIA与SDIA微种植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正畸平均疗程为(19.85±2.01)个月,对照组为(23.58±1.79)个月,观察组疗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中切牙长轴与颅底平面的下内交角(U1-SN)角度减小(16.8±1.9)°,对照组减小(20.2±2.1)°;垂直向上,观察组中切牙和第一磨牙分别降低(2.0±0.8)mm和(1.6±1.0)mm,对照组中切牙和第一磨牙分别伸长(0.7±0.5)mm和(0.3±0.7)mm;矢状向上,观察组第一磨牙位移(0.6±1.1)mm,对照组为(1.7±0.8)mm;观察组U1-SN、上中切牙与X轴距离(U1-X)、上第一磨牙至X轴距离(U6-Y)、上颌第一磨牙至X轴距离(U6-X)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两组U1-Y,UL-X,UL-Y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IA与SDIA脱落率差异较小(P>0.05),但SDIA引起牙龈红肿、增生率显著高于MIA(P<0.05)。结论微种植体较口外弓支抗改善上牙弓前突具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垂直向上降低上切牙、第一磨牙,并避免第一磨牙位移,MIA或SDIA的微种植体均有一定的脱落率,但SDIA可引起牙龈红肿、增生。  相似文献   

18.
李骏 《中国现代医生》2013,(35):127-129
目的比较微种植体支抗与传统支抗在正畸中的差异。方法将132例错殆畸形患者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和传统支抗组。观察两组干预措施前后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微种植体支抗组上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4.88mm和4.31mm.磨牙平均前移1.14mm:传统支抗组上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3.48mm和3.24mm,磨牙平均前移2.43mm。相对RL线,两组治疗后U1-NA(mm)、L1-NB(mm)、U1-APg和U6-PtPN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76、5.34、5.09、10.22,P均〈0.05)。随访6个月,微种植体支抗组患者的微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无感染现象发生,患者无明显不适感;传统支抗组出现4例支抗牙伸长、松动、牙龈红肿。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能达到临床强支抗要求,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更大程度改善患者前牙覆殆覆盖关系,正畸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对年轻成年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采取Herbst矫治器的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35例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该院接收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Herbst矫治器矫治器,并进行二期固定矫治,观察疗效.结果 ANB、U1/L1、OB、U6-Ptm治疗后矫治减小;L1/MP、SNB、MP/SN、L6/MP、U1/SN、L6-Ptm矫治后增大,其中SNA、OJ、U6/PP变化不显著.结论 对年轻成年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采取Herbst矫治器矫治,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牵引方式对微型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患者矫治设计均为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阶段的治疗应用微型自攻钛钉支抗种植体(微型种植体)。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微型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应用定滑轮牵引方式;对照组微型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牵引钩向远中直接与微型种植体相连。2组均以滑动法(每侧120g力)内收上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住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上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量(I-Y)为5.16±0.04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量(M—Y)为0.12±0.02mm;对照纽上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量(I—Y)为4.55±0.25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量(M—Y)为0.57±0.03mm。统计分析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定滑轮牵引方式与微型种植体结合能进一步增强磨牙支抗,对获得最大磨牙支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