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揿针埋针联合气管推移训练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术后常规雾化吸入激素。观察组术前行常规护理宣教及气管推移训练,术后行揿针埋针治疗;对照组术前常规护理宣教,术后仅雾化吸入激素,不做其他处理。结果:观察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为15%,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仅1例,吞咽困难者持续时间短,对照组吞咽困难发生率45%,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4例,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埋针联合气管推移训练可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发生及减轻吞咽困难的程度,具有操作方便、痛苦少、无副作用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比,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将65例(86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31个病变颈椎间盘)行颈椎间盘置换术;42例(55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采用常规颈椎手术后护理,颈椎间盘置换术组采用改进型术前体位、肢体和气管推移训练及术后体位护理和功能锻炼.结果: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的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P〈0.01);术后24个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JOA评分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的屈曲与后伸活动范围明显增大,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疗效良好,患者恢复时间短,术后护理简便,观察周期短;但对围术期护理计划制定以及患者配合度要求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钢板内固定患者的护理特点.方法:对2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前路减压手术,针对手术特点,术前及术后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无一例术后致瘫,术后随访1-2年,植骨块愈合良好,感觉、肌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自觉症状减轻,结论: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钢板内同定,应着重加强术前的气管,食管牵拉训练,术后病情观察和呼吸道护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康复功能锻炼,有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光明中医》2009,24(2):352-353
目的:总结15例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本组15例患者进行术前心里护理,气管推移训练,呼吸指导,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并发症观察护理预防,康复训练以及出院健康指导.结果:本组病例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应从心里护理入手,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及早期康复训练对疾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于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患者提供围手术期中西医护理干预措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86例接受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3例),科室为对照组患者提供一般术期护理服务,为干预组患者提供围手术期中西医护理干预措施,评价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对照组(27.91%),P0.05。对照组患者对科室提供的疼痛干预、病情监测、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护士为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患者提供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科室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卢爱华  陈丽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85-1486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患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经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进行术前必要的技术指导及训练,进行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切口渗血,及时发现血肿及四肢感觉运动情况。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术后完善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7.
费益  孙峰  杨百芬 《新中医》2016,48(9):202-20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2例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46例。西医组予以西医治疗与常规护理措施,中西医组在西医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加穴位按摩、腹部按摩与中医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中西医组术后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干预可促进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康复效果。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康复护理措施。中西医组加用中医情志护理、膳食调理及穴位按摩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21 d及护理3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评分(MAS评分)及有效率。结果:中西医组患者护理21 d时Barthel指数及MAS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3个月后,中西医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M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21 d时,中西医组有效率为56.86%,对照组有效率为33.33%;护理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0.20%,对照组有效率为52.94%,治疗组护理21 d及护理3个月时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西医康复护理为核心,辅以中医脑卒中护理措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选择性单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跳跃性脊髓受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3~10个月。结果依据JOA评定标准,优14例,良2例,好转1例,无效1例,优良率89%,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术后无Soliscage松动及植骨不愈合现象。结论颈前路选择性Soliscage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创伤小,保留了颈椎运动节段的不必要损失,提高了植骨愈合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并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是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情志护理等护理干预。观察2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潘静华 《中医正骨》2007,19(9):96-96
脊髓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比较难痊愈,往往需要行手术减压植骨融合术,因此做好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对保证手术疗效很重要。自2002年2月~2006年9月作者对5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周密细致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临床护理。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术后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回顾相关资料。结果:观察组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为95%;对照组切口感染1例,褥疮形成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护理满意度为75%,观察组临床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术后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质量,是促进患者创伤康复进程、改善预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王巧霞 《西部中医药》2013,(12):132-133
目的:总结循证护理在颈椎骨折前路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颈椎骨折前路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8例进行循证护理,对照组36例接受传统护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2.63%,对照组为52.77%,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证护理是颈椎骨折前路手术患者术后护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方春华  张晓慧 《河北中医》2010,32(1):129-130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疾病,目前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疗法。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主要手段,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和颈椎损伤,其主要术式包括颈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颈椎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颈椎前路侧前方减压术和人工椎体置换术等。  相似文献   

15.
林春花  王雅萍 《中医正骨》2012,24(2):71-72,74
目的:观察对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系统护理的效果.方法:对22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颈椎病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系统护理和康复指导,观察患者手术和术后康复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植骨块均融合.结论:系统、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康复指导是提高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手术成功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自Smith Robinson和Doward首先报道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以来, 该术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颈椎损伤、颈椎退行性变的治疗, 但该术式可有骨不连、植骨块滑脱、椎间塌陷等并发症. 而颈椎前路带锁钢板为植骨提供了有效的固定, 植骨融合率明显提高. 我院自1998年2月-2001年9月开始应用Orion带锁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手术治疗颈椎损伤患者12例, 现将手术配合和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颈椎前路脊髓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前路脊髓减压术是治疗颈髓损伤的常用方法,若术后护理不当,常可造成低蛋白血症、喉头水肿、深部血肿压迫气管窒息或压迫脊髓造成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我院自1990~1997年共开展颈前路脊髓减压术50例,由于加强了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按照融合方式分为单节段组和双节段组两组,双节段组为18例行双节段融合术患者,单节段组为20例行单节段融合术患者,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18个月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转动及左右侧弯的活动度,并依据患者的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率和有效率。结果:双节段组患者术后颈椎的6个方向的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单节段组患者术后颈椎的前屈、后伸和左右转动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颈椎的左右侧弯较术前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双节段组患者颈椎6个方向的活动度降低幅度均较单节段组大,并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各项体征指标及颈椎6个方位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病具有较好效果,但手术能够降低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其中双节段融合术对颈椎活动度的降低幅度比单节段融合术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术在复杂下颈椎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杂下颈椎损伤患者(50例)开展研究,给予所有患者手术内固定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月、6月,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效果显著,能明显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颈椎功能恢复质量,术后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正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脊柱外科常见手术,术中能够直接切除脊髓致压物、恢复颈椎正常曲度且术后疗效稳定,是临床上用来治疗退变性及创伤性颈椎病变的最广泛的术式~([1])。该术式具有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些并发症,其中之一便是内固定物的松动,据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15.4%不等~([2])。虽然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的松动、脱出发生率不高,但却可能引起吞咽困难、食管侵蚀甚至食管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