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疒徵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1何为瘀血《内经》中虽有关于瘀血的论述,但很不明确,如《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脉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  相似文献   

2.
血瘀理论始于《内经》 ,书中虽无血瘀之名 ,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著”等记载。概其要义大致有三 :一者脉中血行涩滞 ,或瘀血停积于脏腑经络 ;二者离经之血残留 ;三者脉络本身病变致血行障碍。自此以降 ,经历代演进而逐渐发展 ,使血瘀理论不断深化 ,活血化瘀之法应用愈加广泛。本文仅就《内经》的血瘀理论对血瘀致病的临床特征作一扼要阐述 ,以期为深入研究血瘀致病的辨证治疗、发展转归及预后等有所借鉴。1 致病特点(1)诸病多瘀。《素问·调经论》曰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血…  相似文献   

3.
血瘀理论始于《内经》,书中虽无血瘀之名,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著”等记载,后世医家所论及的血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多源于此并逐步完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恶血必归于肝”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血必归于肝”的理论,是由李东恒在《医学发明》一书中所提出的,他说:“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胁下,盖主血故也。”从而把“恶血”与肝的关系首先揭示出米。“恶血”者,瘀血也,如《素问·水胀篇》“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李东恒创立了著名的活血化瘀方剂“复元活血汤”用治瘀血诸痛,其效彰著,从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应用具有促进血循、调畅血行,消散瘀滞的药物,以解除由血滞、血瘀所引起的各种病证,这种治疗方法称为活血化瘀法。早在《内经》中提到:“血实宜决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等治疗原则,奠定了活血化瘀法则的理论基础。以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又提出了“蓄血”证,亦是瘀血,并对瘀血的脉证、病因都有阐述,  相似文献   

6.
应用具有促进、调畅血行 ,消散瘀滞的药物 ,以解除由血滞、血瘀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这种治疗方法 ,称之为活血化瘀法。在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内经》中提出“血实者宜决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等治疗法则。这就奠定了活血化瘀法则的理论基础。以后仲景对瘀血的脉因证治都有阐述 ,制有大黄虫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 ,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树立了典范。嗣后 ,唐代孙思邈的犀角地黄汤、宋“局方”失笑散、金·李东垣的复元活血汤等广泛的用于临床 ,并扩充了许多活血化瘀药物及方剂清代瘀血学说…  相似文献   

7.
应用具有促进血循、调畅血行,消散瘀滞的药物,以解除由血滞、血瘀所引起的各种病证,这种治疗方法称为活血化瘀法。早在《内经》中提到:“血实宜决之”“坚削之”,“客除之……留攻之”等治疗原则,奠定了活血化瘀法则的理论基础。以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又提出了“蓄血”证,亦是瘀血,并对瘀血的脉证、病因都有阐述,  相似文献   

8.
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说的“恶血”、“凝血”、“留血”,及“血实宜决之”的治则;《伤寒杂病论》盼“瘀血”篇,都是论述瘀血的证治。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微循环障碍的发展,对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运用也有新的进展。目前,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疾病已达百种以上,展示了活血化  相似文献   

9.
刺络疗法,是指针刺络脉出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为放血疗法。此种疗法《内经》中有不少记载。除《灵枢·血络论》外,还见于《灵枢》之《九针十二原》、 《经脉篇》、《脉度篇》等二十一篇见,于《素问》之《三部九候论》、《调经论》等十篇中。有完整意思者共百余条。现选释有关使用原则和运用规律部分条文供参考。 使用原则 1.“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与郁同,宛陈指气血的瘀浊。除作去除解。《灵枢·小针解》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清·张隐庵阐明其意曰:“宛陈则除  相似文献   

10.
瘀血是血液淤阻于经脉内外的一种病理产物,它是机体遭受某种致病因素侵袭后,在病变过程中产生的。瘀血在机体内停滞可呈现多种临床症状,此就是瘀血证。因此,中医常把瘀血列为致病因素,即邪气。但严格地说,它属于第二病因,所以在辨证时,还要探求致瘀的第一病因。关于瘀血的名称、中医古籍中还有许多名异实同的称谓。如《灵枢、水胀》称为“恶血”,《素问、调经论》称为“留血”、《伤寒论》称为“蓄血”,《金匮要略》称为“干血”,《巢氏病源》称为“积血”。后世亦有称为“死血”、“败血”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1.
“瘀血”二字在祖国医学中的含义比较广泛 ,它既是某些病因所导致的病理结果 ,又可成为各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妇女由于有月经、妊娠、生产、哺乳等生理特点 ,与血密切相关 ,因此古人有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的理论 ,妇科疾病中妇女血瘀证较为常见 ,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血证的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疗法 ,在妇科领域应用广泛。1 祖国医学对血瘀的认识《内经》对瘀血证有较多的记述 ,有“恶血”、“血”、“脉不通”等多种病名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一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中共收集药物 36 5种 ,其中有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2.
张晓桦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773-773
祖国医学有关瘀血与精神病关系的记载历史悠久、渊源深远。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提出,癫狂的病机是由于“气血凝滞”。《内经》说:“血者神气也”,也说“脉舍神”。《素问·调经论篇》提出“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又说“血有余则怒,不是则悲”。以及《伤寒论》云  相似文献   

13.
切脉诊病在我国很早就发明了。祖国最古的一部医书“内经”里,已有比较具体的记载,现仅择要介绍如下:(一)内经记载脉即血管:素问脉要精微论载:“夫脉者,血之府也”,就是说:脉是血液居住的地方。(二)内经里已知脉和心脏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载:“诸血者,皆属于心”,痿论上又有:“心主身之血脉”的记载。在平人气象论上,更知道左乳下的跳动,是脉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4.
“瘀血”与“血瘀”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瘀血理论始于《内经》 ,经历代之演进至清代而有较大的发展 ,使瘀血学说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 ,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 80年代以来 ,瘀血理论有了空前的发展 ,对瘀血的认识不断深化 ,活血化瘀治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深入研究瘀血学说已成为创立发展我国新医学、新药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瘀血及血瘀证的理论作一扼要阐述。1 历代对血瘀的有关论述“瘀”字最早出于《楚辞》“形销铄而瘀伤” ;《说文解字》曰 :“瘀 ,积血也” ;《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着血、石瘕等名 ;张…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法是在袒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绮丽的珍珠。是在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血的治疗方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凋达而致和平。”又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这些理论为后者发展活血化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二千多年来日臻完善,尤以近年来,在运用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方法研究下,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取得可喜成就。祖国医学认为,血在经脉中循行,因任何原因所致的离经之血,或“血凝而不流”、“血滞而不行”、“血泣而不通”等,“血行失度”的情况均谓“血瘀”。溯本追源,瘀血学说,肇始于《内经》。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祖国医学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对脉诊是比较重视的,如《内经·素问》脉要精致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内经·灵枢》逆顺篇有:“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均说明脉诊能够了解正邪之间的关系,对病机的阐述,预后的判断,治疗的确定,都有很大帮助,成为祖国医学的四诊之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脉诊,是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瘀血”是一个“证”,“活血化瘀”是一个相应地治疗方法。一、什么叫瘀据有关文献记载,瘀血的含义是如下几种:《说文》“积血”;《灵枢·水胀篇》“恶血”;《金匮要略》“干血”;《巢氏  相似文献   

19.
血瘀在皮肤病的发病机理中,是一个主要的病因,中医文献对血瘀早有记载,如《灵枢·水胀篇》说:“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指的就是瘀血。《伤寒论》中说:“阴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蓄血指的是瘀血。笔者在近年的临床中,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面部皮肤病,收到较好的效果。1 面部黄褐斑 黄褐斑是面部出现黄褐或淡黄黄斑片,多对称分布,无不适,常见于妊娠妇女或月经不调的女子,但男性或未婚女性亦可见,日晒,睡眠不足,心情抑郁可使皮疹加重。 张某,女,32岁。面部对称黄褐色斑片,半年,…  相似文献   

20.
瘀血证是指由瘀血所引起的或临床具有瘀血特征的一类病证。所谓瘀血,在中医文献中其概念和提法颇为繁多,诸如恶血、蓄血、污血、败血、留血、死血、干血等等。其含义概括起来大体包括三层意义:一指血行滞涩、血流不畅。如《素问·调经论》:“……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这是指血流方面的变化。二是指血液蓄留,即离经之血蓄于脏腑体腔或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