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玲瑜 《中医药导报》2020,26(6):123-125
从汗出的生理、异常汗出(汗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异常汗出的辨治体会。汗证于临床多见汗出过甚、自汗不止、盗汗、当汗出而不出、汗出部位特殊等情况。无论外感内伤,汗证的病机总离不开阴阳失和,治疗汗证总的原则是调和阴阳。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汗出过多者,应顾护汗源和阳气。  相似文献   

2.
2.问汗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自肌腠达于肌表而成,汗的病理性改变有无汗和汗出异常两种。问汗时首先当问汗之有无,然后详问汗出的时间、部位、出汗量、汗出的特点及兼症。无汗:当汗出反不汗出者谓之无汗,可见于外感风寒束表和内伤津液不  相似文献   

3.
黄飞龙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9,24(11):2055-2056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立足阴阳肺卫论汗者众,如“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肺气宣发津液于体表而生”,汗出异常则为肺气亏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临证治汗也多从肺论治,以补肺固表敛汗为主。笔者认为,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则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以汗证当以心论治。1心乃化汗之源1.1汗出于血《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  相似文献   

4.
杨涛莲 《国医论坛》2012,27(5):40-41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有自汗和盗汗、热汗和冷汗、黏汗和稀汗、内伤汗出和外感汗出、全身汗出和局部汗出之别,局部汗出又有头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阴汗、偏沮等之分,还有战汗、脱汗、黄汗等之别,分类繁琐。且引起汗证  相似文献   

5.
在外感热病中,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温病学家称之曰:"邪汗",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王庆其治疗汗出异常的四则医案,分析总结王氏的临证经验。王氏认为,汗出之异常,乃机体阴阳失衡所致,或阴虚,或阳亢,或阳虚,或气虚皆是汗出异常的病机,临证治疗汗出异常,当充分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之意,细辨阴阳之虚实,方可因症施药,才可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7.
汗出异常是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症状,并贯穿于病程之始终,故温病有“汗病”之称。通过观察温病过程中不同阶段汗出异常的表现,可为分析病机、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故辨汗是温病临床辨治的重要方面,兹将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惠君 《江西中医药》2011,42(12):28-29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是<伤寒论>比较独特的症状之一.仲景先生对但头汗出的病因病机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精辟而独到的论述.本文在梳理总结<伤寒论>但头汗出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结合本人辨治之但头汗出案例,倡导为医者,应谙其理而活其法,师其意而活其方.本案例的辨证思维是在熟谙<伤寒论>但头汗出之理,太阳蓄血证之机基础上,不...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认为汗是由人体阳气蒸化阴液经玄府排泄而成,来源于水谷精微所化的津液,与血液、脏腑关系密切;其排泄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卫气的调控。而汗出异常的病因病机繁多,如六淫邪气、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历代医家认为汗出异常与中风病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汗出异常是中风病的先兆症状,也是其常见症状,可见于中风病的各个阶段。而从中医角度阐释汗出形成的机制以及汗出异常在中风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可为中风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则分为"头汗"、"半身汗"与"手足心  相似文献   

11.
问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询问病人“汗出”及“疼痛”的情况尤为重要。一、汗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由肌腠外出体表而成。正常人可有汗出,为生理现象;当汗出而无汗,或不当汗出而反有汗,及汗出过多音,则为病理现象。问汗首先问其汗之有无,然后再详细询问汗出的特征及部位。 1.无汗:当汗出反不汗出者,谓之“无汗”。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汗为人体之津液,具有润泽皮肤、调和营卫的作用.而当人体感受外邪或内伤脏腑时,则会发生出汗时间、部位、颜色、汗量等的改变,此种"汗出异常"的症状,被称为"汗证"[1],西医多将其归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汗证又分为自汗、盗汗.《医方考》云:"醒而出汗日自汗,睡而出汗日盗汗.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也".在临床上,自汗、盗汗兼有的患者居多,且无明显诱因发病,病情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痛苦.  相似文献   

13.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桂枝汤虽为太阳中风表证而创,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杂病,如巧用于妇科杂病之围绝经期综合征之异常汗出。  相似文献   

15.
正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汗产生于水谷精微,是由人体精气所化,汗的产生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关系密切。阴阳调和则汗循卫气之道而出,若卫气不固,腠理开阖失司,阴阳失和则汗出异常。孙玉信教授从医20余年,经验丰富,擅长运用经方,时方治疗肝胆脾胃病以及多种内科  相似文献   

16.
汗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从肌肤毛窍外泄而成。在正常情况下汗出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调解机体阴阳、气血的相对平衡以适应外界气候环境变化的一种机能活动。当温病之温热病邪侵入机体后,由于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可出现病理性汗出。在临床可通过对这些异常汗出的辨析,了解温病的病情轻重及正气津液的盛衰。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一书有数十处论及汗出,通过辨汗之有无、多少、性质及部位来判断温病的预后转归,体现了以汗辨温病的学术思想,现试析义如下。  相似文献   

17.
林榕  李吉彦  武娜 《光明中医》2013,28(9):1921-192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临床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收,历版教材多将盗汗归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亦多从阴虚立论,如《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又如《医学正传·汗证》云:"若夫自汗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相似文献   

18.
辨症要約: 1.汗有未經發散,未經劳动,自然汗出,名曰自汗,睡則汗出而不自知, 醒則汗止名曰盜汗。 2.方書謂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此尽就多数而言,其实盜汗亦有陽虚,自汗亦有陰虚,臨症时宜細辨之。 3.陰虛汗出,因火爍陰,其症必有虚煩之象,陽虛汗出,表气不固,其症必有怯寒之征。  相似文献   

19.
<正>糖尿病泌汗异常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范畴,主要由支配汗腺分泌的交感神经冲动异常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汗出异常,下肢皮肤干、凉、出汗减少,上半身尤其是面部及胸部大量汗出,汗出过多而导致神疲乏力、头晕、失眠、烦躁不安等。约60%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排汗功能障碍[1];在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83%~94%患者有泌汗异常[2]。现代医学常以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3],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回顾了玄府理论,根据玄府“以通为贵,以开为顺”的特性,强调了玄府郁闭的核心病机和开通玄府的核心治则。同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李士懋“汗法新论”对玄府理论的发挥:(1)李老提出的“纹理网络系统”实为玄府的直观解释;(2)李老将人身之汗分为正汗与邪汗,而正汗出是玄府得通之标志;(3)李老将汗法分为狭义汗法与广义汗法,狭义汗法即八法之汗法,广义汗法即八法之各法,二者虽有不同,但皆以调整阴阳、使正汗出为核心,皆是开通玄府之法。本文基于李士懋“汗法新论”,对玄府理论进行了思考:认为玄府郁闭病机的含义是玄府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等物质升降出入的各种异常,而开通玄府治则的含义是恢复玄府正常开合通利的功能,汗法开玄的本质是利用各法调和阴阳、培补正气,以开通玄府,使正汗自出,恢复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升降出入,提出玄府理论应与中医思想相结合,为疾病的诊疗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