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甘精胰岛素单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率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5.32±0.78)mmol/L、餐后2 h血糖(11.64±1.05)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5.25±0.48)%均低于对照组的(7.22±1.04)mmol/L、(13.34±1.22)mmol/L、(6.84±0.6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糖达标率75.00%(18/24)高于对照组的45.83%(1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686,P<0.05);两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33,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转换为甘精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150例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或二甲双胍;B组为预混胰岛素调整组;两组以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为目标,治疗24周,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的发生率及体重变化等指标。结果两组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空腹血糖达标率、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的发生率、体重增加程度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加口服药治疗与继续使用预混胰岛素相比,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相似,但空腹血糖下降更明显,低血糖发生率少,体重增加少且胰岛素剂量更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组(Ⅰ组)与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组(Ⅱ组),每组各30例,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组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3次/d,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d,两组均治疗14 d,记录血糖达标时间,观察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β)检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Ⅰ组和Ⅱ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IR、HOMA-β分别为(6.0±0.9) mmol/L比(5.4±1.1) mmol/L,(7.4±1.9) mmol/L比(6.6 ±2.3) mmol/L,(6.2±1.7)%比(6.0±1.9)%,(1.11±0.32)比(1.01±0.35),(5.23±1.63)比(5.46±1.41),Ⅰ组和Ⅱ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IR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Ⅱ组治疗后HOMA-β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IR、HOMA-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Ⅱ组血糖达标时间为(6.5±2.8)d比(6.2±2.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Ⅱ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0% (6/30)比3% (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与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均能安全平稳控制血糖,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但甘精胰岛素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甘精胰岛素是使血糖安全达标的理想胰岛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90例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在16周治疗期调整胰岛素剂量至空腹血糖≤6.0 mmol/L。记录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事件及体重。结果治疗16周,两组FPG及HbA1c均较基线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低血糖发生率均为6.6%,但地特胰岛素组的体重增加明显低于甘精胰岛素组(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均能有效控制血糖,并且有较低的低血糖风险。相比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在减少体重增加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片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GL组)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组,予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联合口服格列美脲治疗12周,观察12周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C肽的变化.结果 GL组治疗后FPG(6.3±1.4)mmol/L,2hPG(8.7±1.4)mmol/L,HbAlc(6.7±0.61%;NPH组治疗后FPG(6.4±1.0)mol/L,2hPG(8.8 4±1.2)mmol/L,HbAlc(6.6±0.7)%,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但GL组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NPH组(P<0.05).且GL组治疗后C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案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且可能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药实践》2013,(10):754-75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与诺和灵30R降低血糖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两中心的平行对照研究,治疗周期3个月。选择病程3个月以上,单纯口服两种药物以上效果不佳者,空腹血糖(FBG)>8.0 mmol/L,餐后2 h血糖>12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三餐前口服那格列奈(江苏扬子江药业生产),睡前22:00皮下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甘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长秀霖);对照组用诺和灵30R(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在早餐和晚餐前皮下注射两次,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8.9 mmol/L。血糖<2.8 mmol/L为低血糖标准。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基本达标,未见低血糖昏迷。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较诺和灵30R组明显,且前者低血糖发生率较后者低。结论:重组甘精胰岛素补充基础胰岛素,那格列奈控制餐后血糖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重庆能投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天府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两组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完成疗程48例, 对照组46例。观察组FPG、2hPG分别为(6.24±1.12)mmol/L、(8.34±2.34)mmol/L,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91±1.86)mmol/L、(10.72±2.48)m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4.76, 均P < 0.05);两组HbA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1/48), 对照组为13%(6/46),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 P < 0.05)。观察组胰岛素日剂量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片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GL组)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组,予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联合口服格列美脲治疗12周,观察12周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C肽的变化.结果 GL组治疗后FPG(6.3±1.4)mmol/L,2hPG(8.7±1.4)mmol/L,HbAlc(6.7±0.61%;NPH组治疗后FPG(6.4±1.0)mol/L,2hPG(8.8 4±1.2)mmol/L,HbAlc(6.6±0.7)%,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但GL组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NPH组(P<0.05).且GL组治疗后C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案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且可能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与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94例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能达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照组为诺和灵30R组;两组以空腹血糖<7.0 mmol/L,同时对照组晚餐前血糖<7.8 mmol/L为目标;观察24周,观察血糖、低血糖的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及体重变化等指标.结果 两组餐后血糖无统计学的差异;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体重增加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较诺和灵30R治疗,能较好的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且又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德谷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选取就诊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徳谷组和甘精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相应胰岛素治疗。前2周通过动态血糖仪监测,后续每周随访1次,共观察12周。检测指标包括空腹及餐后2 h血糖、HbA1c、胰岛素剂量以及反映血糖变异性的多个指标。结果 共有75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徳谷组39例,甘精组36例,2组人群年龄、BMI、血糖和HbA1c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徳谷组的FPG-SD和FPG-CV低于甘精组(P<0.001),但2组间的TIR、MBG、SD、MAGE、LAGE和MODD等指标无明显差异。随访结束时,徳谷组的FPG和胰岛素剂量均低于甘精组(P<0.05),而2组的HbA1c和HbA1c下降幅度大致相同。无论是低血糖还是夜间低血糖,徳谷组的发生风险均低于甘精组(P<0.05)。结论 德谷胰岛素具有不劣于甘精胰岛素的临床疗效,同时血糖变异性较小,低血糖风险更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3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将6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甘精胰岛素组(以下简称"甘精组")和预混胰岛素组(以下简称"预混组").甘精组于三餐前10 min口服那格列奈90~180 mg,晚10:00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预混组于早晚餐前30min注射预混胰岛素.应用强生稳步血糖仪,每日监测两组患者三餐餐后2h血糖以及晚10:00、凌晨3:00、晨8:00指尖血糖,根据血糖值每2~3 d增减胰岛素剂量2~4 U.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和餐后2 h血糖低于10.0 mmol/L为血糖达标,观察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和发生病例数.以及16周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均达标,血糖达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甘精组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预混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甘精组胰岛素日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病例数均显著低于预混组(P<0.01).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对控制血糖都有效,但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能减少胰岛素的注射次数和日用量.降低低血糖风险,不增加体重指数,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泰安市新汶矿业集团中心医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接受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预混胰岛素治疗,2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为(5.65±1.30)mmol/L、餐后2 h血糖为(7.78±2.3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55±1.64)mmol/L,低血糖发生率为1.61%(1/62),对照组分别为(5.87±1.34)、(8.42±2.98)、(7.28±1.54)mmol/L及9.68%(6/62),2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7%(60/62),对照组为90.32%(5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可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治疗指标、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伏格列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和预混胰岛素组,每组各20例。甘精胰岛素组早餐前注射胰岛素,每餐加服伏格列波糖;预混胰岛素组早、晚餐前注射胰岛素,并早晚同餐服用二甲双胍。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以FPG<6.1mmol/L、2hPG<8.0mmol/L及HbA1C<6.5%为目标,调整胰岛素剂量。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有明显下降,甘精胰岛素组达标率更高,胰岛素用量少,且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预混胰岛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伏格列波糖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用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5年8月,于我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给予对照组行诺和锐30特充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重组甘精胰岛素治疗.以FPG<7.0mmol/L、2hPG< 10.0mmol/L、HbAlc<7.0%作为治疗目标,将血糖≤3.9mmol/L定义为低血糖事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胰岛素使用量、住院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胰岛素使用量、住院时间、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4.3±2.4)U、(20.9±4.4)d、(3.6±1.7)d、3.85%(2/5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2.7)U、(24.6±5.3)d、(5.7±2.3)d、19.23%(10/52);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FBG、2hPBG、HbAlc分别为(5.13±0.68)mmol/L、(6.56±1.02)mmol/L、(5.43±1.2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6±0.91)mmol/L、(8.68±1.03)mmol/L、(6.55±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组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显著,起效快而平稳,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65例,按数字标记法分组,33例实验组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3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中效胰岛素治疗,对比糖尿病控制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为(5.96±1.26)mmol/L、(8.29±2.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63±0.36)%,低血糖发生率为3.0%,与对照组的(7.26±2.36)mmol/L、(10.18±3.26)mmol/L、(8.26±1.63)%、18.8%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效果满意,甘精胰岛素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对血糖、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8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甘精胰岛素单一治疗,观察组应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红蛋白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为(7.15±1.05)mmol/L、餐后2 h血糖为(9.04±2.01)mmol/L、血红蛋白水平为(6.13±1.09)%,均低于对照组的(9.09±2.23)mmol/L、(11.11±3.05)mmol/L、(8.02±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使用治疗老年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血红蛋白水平等生化指标,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3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和门冬胰岛素30组,每组各18例,甘精胰岛素组每晚10时注射甘精胰岛素(来得时)一次,门冬胰岛素30组每日三餐前分别注射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两组均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格华止,0.5,3次/d),根据空腹血糖(FBG)的水平,每周调整胰岛素剂量,胰岛素的调整原则是将空腹血糖(FBG)控制在5.5mmol/L以内。共治疗12周。观察血糖控制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HbA1c、FBG和餐后2h血糖(2hPB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事件明显低于门冬胰岛素30组。甘精胰岛素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门冬胰岛素30组。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可以良好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患者治疗满意度高,适合初诊2型糖尿病的起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高血糖状态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对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空腹血糖(FPG)〉11.1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进行短期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观察血糖达标情况及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后,30例伴有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能迅速平稳达标,夜间无明显低血糖事件。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有效控制高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9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不良反应(夜间血糖、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餐后2 h血糖(2 h PG)、餐后2 h C肽(2 h C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结果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18.2±6.0)U低于对照组的(25.8±8.1)U,血糖达标时间(6.5±1.5)d短于对照组的(11.5±2.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 h PG(7.95±0.86)mmol/L、FPG(5.40±0.55)mmol/L、HbA1c(6.02±0.39)%均低于对照组的(10.67±0.94)mmol/L、(6.78±0.62)mmol/L、(7.10±0.44)%, 2 h CP(4.20±0.49)μg/L与FCP(2.69±0.42)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3.80±0.38)、(2.21±0.35)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低于对照组的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结论在老年糖尿病治疗中,可通过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以取得确切临床效果,使血糖得到控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安全性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方法9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中和量短效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上消化道出血量、便潜血转阴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BG(5.88±1.37)mmol/L、2 h PG(8.69±2.03)mmol/L、HbA1c(6.58±1.16)%低于对照组的(6.75±1.98)mmol/L、(10.37±3.12)mmol/L、(7.64±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量、便潜血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可控制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与上消化道出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