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维康 《家庭用药》2010,(12):61-61
“笱”字是中国古人依据其生长特性所造出,它由“竹”和“旬”两大部分构成。前者表示竹。后者表示竹子的根部长出的嫩芽,十天(旬日)内为笱,超过十天之后就成为竹子了。  相似文献   

2.
藕,莲藕的简称,莲之生长于沼泽池塘泥土里的根茎。由于它横向生长之特点,中国古人把它比拟为耕田含意的“耦”,又因它是草本植物,“耦”字加草头就成为“藕”字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藕善耕泥,故字从耦,耦者耕也。”中国人食用莲藕,历史久远。藕以质脆嫩、味甘甜、色洁白获得若干美名,诸如玉龙臂、玲珑玉、雪藕等。藕可生吃熟食,亦可单独食用,更能与其他食物调配烹饪成名目繁多的菜式。中国人民在食用藕的过程中,发现它兼有营养与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说"毒"     
党保国 《首都医药》2004,11(15):39-39
在书本或日常生活中“毒”字人们经常遇到,每逢这个时候,人们都对它产生恐惧感。有时还会联想许多阴森可怕的情景。“毒”字在中医应用十分广泛,例如,说明病理的有“热毒”、“湿毒”、“温毒”、“冷毒”等。而治病的有“解毒”、“化毒”、“以毒攻毒”等。一个小小的“毒”字竟有这么多说法,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日常生活中的毒与中医的毒有何区别和联系呢?东汉的许慎著的《说文解字》里讲“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它的本意;二是它当时造字的本意。什么是厚呢?它应当是个中性词。古人的解释,就是说它即可以是“…  相似文献   

4.
36岁的李女士最近感到腰部剌痒、疼痛难忍,且出了一圈红色水疱样的小疹子,就像系了条带子,她母亲得知后大惊失色,说是“缠腰龙”。李女士赶紧来到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带状疱疹”。她依旧感到茫然,究竟什么是“带状疱疹”,而母亲说的“缠腰龙”又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5.
蒋益文 《辽宁医药》2007,22(2):39-40
我国养猪的历史已经有七八千年了。在许多古人的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因为古人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显示地位和富裕程度,由此,葬猪或以猪做祭祀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家祭时,陈豕于室,合家而祭,故“家”是宝盖下有个“豕”字,此乃今天我们所用“家”字的  相似文献   

6.
“翠英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这是宋代杨万里所写《蚕豆》诗句。“碧珠”是中国古人给蚕豆所取美名,诗中的“欺”字是“胜过”的意思,反映了诗人对蚕豆的赞赏之情。  相似文献   

7.
虾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开发应用前景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虾、蟹经加热烹调,其外壳逐渐呈现鲜红色,这种红色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虾青素(as-taxanthin)。虾青素早在三十年代即从虾、蟹壳中分离出来,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广泛研究。 虾青素,3,3'-二羟基-4,4'-二酮基-β,β'胡萝卜素,是一种非维生素A原的类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不能转变为维生素A,但它有极强的抗氧化性能。动物实验表明它有抑制肿瘤发生、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8.
苋莱是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食用的植物,成书于两千年前的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书《尔雅》就载有“蒉(kuai)”,其注释为“赤苋”,后来的学者进一步解释说:“赤苋,一名蒉,今苋莱之赤茎者也。”  相似文献   

9.
古人护牙的办法很多,我们现代生活中常用的护牙办法及护牙用品,也是古人护牙的承袭。在“9·20”全国爱牙日到来之际,“晒一晒”古人的护牙法,对我们现代人,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用手指当牙刷现在我们都用牙刷刷牙,牙刷有很多种,适合不同的人群。而古代,人们是用手指当牙刷的。  相似文献   

10.
古人用“肝胆相照”来形容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现存即使是专业的医学人士,也不免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的赞叹,肝与胆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  相似文献   

11.
吴垠 《医药世界》2006,(2):60-61
长期以来,“看病贵”、“看病难”烦扰着我国百姓的求医看病。人病不籍医,安能去病?医病不自医,安能医人?古人将病人与医生的关系用“病”字的表述联想到今天,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医患关系也是“人病”与“医人”的人际服务关系。而这种医疗服务水平如何?由《东方企业家》与零点调查前进策略年度合作编制发布的《零点医疗服务指数——中国医疗服务指数2005年度报告》指出:2005年公众给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的总体服务水平打了65.80分,整体服务水平基本及格。医疗服务指数的最终得分与电信、航空、宜居、环境等零点系列服务指数比较是处于最低级水平,反映出百姓对于医疗服务的改善期望程度是最强烈的。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针砭时弊”,是借用医家的治疗之法,比喻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抨击。“针”我们都熟悉,是针灸用的金针。“砭”则是古时一种割治用的石器。割治是一种价格低廉且疗效独特的治病方式。  相似文献   

13.
肇晖 《上海医药》2016,(19):1-2
1916年,德国人马克斯·霞飞博士站在上海的霞飞路上,注视着西风东渐中的中国。带着一个神秘的药方,他选定了这条马路上的746号,开出了一家小小的西药房--信谊药房(Sine Pharmacy)。“SINE”在拉丁语的词根里是“中国”的意思,似乎预示着霞飞要把西药引进中国,从而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贫弱的国家治病救人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红曲是蒸熟的米饭粒经过红曲霉发酵形成的制品,它是中国古人一项重要发明,在饮食和医疗上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国古人发明红曲的具体年月已难以考证,不过,从唐代徐坚等人所辑《初学记》引述汉末王粲《七释》:“……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一语看,表明在距今两千年前,中国人已经制造和应用红曲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2009,(6):478-478
根据最新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黏”与“粘”字的使用规范如下:在发“nian”音时,一律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菌、黏合剂等;在发“zhan”音时,用“粘”字,如肠粘连、粘贴等。关于“惟”与“唯”字的使用,二字均表示“仅仅、只是”等含义,但用在惟一、惟独、惟有、惟恐、惟命是听、惟利是图等词汇时,一律用“惟”;用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理论、唯名论等词汇时,用“唯”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2009,(8):578-578
根据最新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黏”与“粘”字的使用规范如下:在发“nian”音时,一律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菌、黏合剂等;在发“zhan”音时,用“粘”字,如肠粘连、粘贴等。关于“惟”与“唯”字的使用,二字均表示“仅仅、只是”等含义,但用在惟一、惟独、惟有、惟恐、惟命是听、惟利是图等词汇时,一律用“惟”;用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理论、唯名论等词汇时,用“唯”字。  相似文献   

17.
林殷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46-648
本文在考证历代文献的基础上,从“志”与“小”字的字义、字形与医理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学理论中“志心”与“小心”的关系。指出“志心”之说在前,“小心”之说在后;至少在唐朝以前,“志”与“小”字在字义上是相通的,可互换使用,这在古代医籍和史籍中均有例证;篆体“志”字的上半部分,在字形上与手写体“小”字颇为相近,不排除古人在竖版抄写过程中将“志”字一分为二,误写或简写为“小心”两字的可能。隋唐医家杨上善所谓“志心”,是从脊椎之下往上数,系指左肾,因其藏志而为“肾神”。唐代医家王冰所谓“小心”,是从脊椎之上往下数,指“真心神灵之宫室”,可以理解为中医学的“心包络”。两位医家在“志心”与“小心”问题上的理解或诠注的歧义,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2009,(7):500-500
根据最新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黏”与“粘”字的使用规范如下:在发“nian”音时,一律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菌、黏合剂等;在发“zhan”音时,用“粘”字,如肠粘连、粘贴等。关于“睢”与“唯”字的使用,二字均表示“仅仅、只是”等含义,但用在惟一、惟独、惟有、惟恐、惟命是听、惟利是图等词汇时,一律用“惟”;用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理论、唯名论等词汇时,用“唯”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2009,(9):719-719
根据最新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黏”与“粘”字的使用规范如下:在发“nian”音时,一律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菌、黏合剂等;在发“zhan”音时,用“粘”字,如肠粘连、粘贴等。关于“惟”与“唯”字的使用,二字均表示“仅仅、只是”等含义,但用在惟一、惟独、惟有、惟恐、惟命是听、惟利是图等词汇时,一律用“惟”;用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理论、唯名论等词汇时,用“唯”字。  相似文献   

20.
李子是中国先民很早就采食的水果。两千年前《诗经》里数处写到李树和李子:“丘中有李”(《国风·丘中有麻》);“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并且,中国古人很早就把野生李树进行栽培,逐渐掌握了改良李树果实滋味和增加其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