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癌在发达国家是第三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也是致死的第二种恶性肿瘤 ,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及病死率亦呈上升的趋势。虽然手术、化疗、放疗技术在逐渐提高 ,但是大部分进展期结直肠癌还不能治愈。当务之急是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而免疫治疗则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手段。有相当多的临床和试验证据表明[1] ,免疫系统缺陷、宿主对肿瘤抗原缺乏反应恰恰是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就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分类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分为主动和被动免疫方法[2 ] 。①主动免疫治疗 :提高机体免疫反应达到…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亦在逐年增高。通过结直肠癌筛查,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目前的结直肠肿瘤筛查模式中,伺机性筛查是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并可用来提高结直肠肿瘤检出率的方法。本文就结直肠肿瘤筛查对其检出率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和血清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诊断、随访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1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均进行了^18F-FDG PET显像,并对其中32例资料完整的患者血清CEA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1)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转移灶在^18F-FDG PET-CT图像上均表现为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呈团块状或点状,复发灶常沿肠管走行。(2)61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PET-CT最终正确诊断58例,其灵敏度为97.2%,特异性为92%,准确性为95.1%。(3)本组病例中,经过^18F-FDG PET-CT检查,对52.5%的患者修正了肿瘤分期或治疗方案。(4)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检测,术后组与术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升高组与术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8F-FDG PET-CT检查在诊断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复发转移、修正分期和治疗方案及监测近期疗效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2)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血清CEA敏感性好,对监测疗效和复发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根治手术治疗后,DukesA、B和C期的5a生存率分别约为80%、65%和30%,D期预后差,因此对结直肠癌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利用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实现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结肠镜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最主要方法。腹腔镜切除结直肠肿瘤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根治性好等特点[1],近年来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腹腔镜手术由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预后不好,病死率较高。早发现、早诊断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致死率。目前,临床用于结直肠癌诊断及监测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等,这些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不够理想。因此,探索新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的肿瘤标志物用于结直肠癌筛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SEPT9是一种抑癌基因,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该文就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1]。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迅速上升,1998年至2007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24.91,标化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17.67[2]。50%~60%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进行永久性肠造口术[3]。肠造口术对于结直肠癌患者而言虽然效果明确,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性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感。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MSCT)分期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平扫及增强的MSCT表现和术前分期,并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SCT显示结直肠癌的部位敏感性为100%,对肿瘤突破浆膜层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的诊断符合率为96.3%,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4.2%,诊断结直肠癌Dukes分期的诊断符合率为85.45%.结论 MSCT诊断结直肠癌分期具有较高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平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4位,结直肠癌死亡居癌症死因第3位。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其青年人较为明显。青年人结直肠癌由于其临床症状隐匿,表现缺乏特异性,浸润转移早,恶性程度高等临床特点,故其误诊率高,预后差。因此了解我国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诊治现状,进一步提高对青年人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结肠癌是消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女性位于第四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结肠癌治疗效果不理想,复发和肝肺等转移是主要原因,其中15%-2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现肝转移,25%-5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切除术后3年内可发生肝转移。多学科合作综合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治疗模式。本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为人类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亚、非洲高,但在我国的流行病调查研究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1]。肿瘤干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力的细胞,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而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细胞转移和术后复发是威胁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从肿瘤干细胞的角度深入研究结直肠癌的生物学特征,可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防治指引方向。现将其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前虽然结直肠癌诊断及外科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近10年来其5年生存率仍徘徊于50%左右。结直肠癌的社区筛查及其早期诊治成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汇总了结直肠癌社区筛查及早期治疗的策略和相关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期待能提高对结直肠癌筛查及早期治疗的认识,进一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合适的早期筛查手段,肠镜检查患者依从率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是由于治疗方式的局限性,部分患者的病灶无法通过手术根治,化疗、放疗效果存在不确定因素,而分子靶向治疗也有适应人群的限制。通过分子诊断技术检测患者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可对患者的早期筛查、预后和对化疗药物的反应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文章围绕血浆ct DNA检测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4位。结直肠癌的发病是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具体机制还不明确。结直肠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缺乏身体锻炼、肥胖、红肉和肉制品食用过多以及酒精摄入过多等。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影响生存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是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且极易发生肝转移。手术切除是目前为止治疗的最佳方案,但要严格掌握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结直肠癌患者出现肝转移时,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国际上主要采取的非手术疗法有:新辅助化疗、转化性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iRNA-29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共73例为对象,分别取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距离肿瘤边缘>5cm)为病理标本和正常标本,经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后,进行miRNA-29b的阳性表达判断,比较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的miRNA-29b阳性表达率。同时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对结直肠癌患者miRNA-29b表达的影响。【结果】73例患者肿瘤组织miRNA-29b阳性表达率为35.62%(26/73),显著低于正常组织的95.89%(70/73)(P<0.05)。有淋巴结转移及C、D分期结直肠癌患者的MiRNA-29b阳性表达率较之无淋巴结转移和A、B分期患者更低,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参数对miRNA-29b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影响(P>0.05)。【结论】miRNA-29b在结直肠癌组织存在异常表达,而且可以作为反映肿瘤组织进展或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结肠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3位,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是其唯一有效的根治手段,而治疗失败则多因术后肿瘤复发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和随访的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 12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8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及160例健康者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CA125、CA153的水平.结果 肿瘤组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组(P<0.01).结论 上述五种肿瘤标记物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F-FDGPET/CT与CT显像在结直肠癌治疗后随访的价值比较。方法143例结直肠癌治疗后的患者均行PET/CT全身显像,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标准摄取值,SUV)判断结果。结果32例显像阴性,111例有局部复发和(或)转移,通过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PET/CT最终正确诊断130例,真阴性30例,真阳性100例,假阳性10例,假阴性3例,其灵敏度为97.08%,特异性为75%,准确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90.9%。结论18F-FDGPET/CT显像在早期监测直肠癌复发和(或)转移及疗效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与其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病例700例,其中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170例,无肝转移530例,选择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分组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结果】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两组中肝转移发生率的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DukesA、B、C期肝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7.2%、17.4%、36.3%。有淋巴结转移者肝转移的发生率为36.3%,无淋巴结转移者肝转移发生率为17.3%。【结论】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因素。肿瘤病理分期越晚者更易发生肝转移,有淋巴结转移者术后肝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