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在股骨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股骨PFNA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股沟韧带下髂筋膜阻滞麻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术中麻醉药物应用情况、术后VAS评分以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舒芬太尼、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 h、 6 h、 12 h、 24 h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苏醒时间、人工气道拔出时间、拔出30 min后Ramsay镇静评分、补救镇痛次数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出恢复室Ramsay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在PFNA术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明显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改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喉罩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年4月至 2021年9 月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 85 例患者, 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 (43 例) 和对照组 (42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研究组给予喉罩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 50 min 的生命体征、 术中麻醉用药量、 苏醒时间及术后疼痛情况。 结果 研究组的平均动脉压 (MAP) 和心率 (HR) 均高于对照组,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低 于 对照组 (P <0.05)。 研究组术中麻醉用药量少于对照组, 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05)。 研究组术后 2h、 5h 的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喉罩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中, 麻醉用药量少, 患者苏醒时间快, 镇痛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神经阻滞在经腹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经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行经腹腹腔镜手术,全麻诱导后,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腰方神经阻滞,对照组不予以术前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术中舒芬太尼和丙泊酚使用剂量、苏醒指标和术后镇痛(PCIA)次数。结果:观察组术后2h、6h、12h和24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舒芬太尼和丙泊酚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喉罩拔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PIC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神经阻滞对经腹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镇痛效果较好,可促进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接收的106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按照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法,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符合全身麻醉。对两种麻醉方式下术后镇痛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均在术后12 h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1 h、4 h、12 h、24 h、48 h疼痛VAS评分及补救镇痛次数上,观察组均显著较低(P0.05)。结论: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实施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取得良好术后镇痛效果,对于进一步提高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镇痛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本院接诊的9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纳入观察对象,依据麻醉方法进行分组,其中45例患者实行常规麻醉归为对照组,另45例实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归为观察组,观察并分析2组患者麻醉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静息状态下的30min、6h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对照组(P<0.05);而12h、24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结果,组间无意义(P>0.05)。麻醉前2组HR、MAP检测值无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0min、1h和6h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手术时间无意义(P>0.05);观察组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采取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作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效果突出,有效减轻疼痛,延长麻醉时间,推动手术顺利进行,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丙泊酚镇静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拟行上肢手术的6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给予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呼吸抑制/呛咳情况、苏醒时间、OPS评分及躁动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组呼吸抑制/呛咳比例、OPS评分以及躁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镇静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镇痛效果显著,围手术期舒适度增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对下肢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行下肢手术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和对照组(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各54例。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阻滞成功率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与Ramsay评分。结果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阻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 h、12 h、36 h、2 d的VAS评分与Ramsa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手术患者的效果理想,可提高阻滞成功率,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耐预先镇痛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的使用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6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特耐预先镇痛复合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1,2,4,8,12小时疼痛程度。结果: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吗啡使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特耐预先镇痛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以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以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观察组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行单纯性全身麻醉。 结果 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4 h及24 h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各个时间节点的POCD发生率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患者的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中以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良好,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POC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反应以及认知功能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12、24 h Prince-Hen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两组患者Prince-Henr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和T2应激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3时观察组患者E、NE、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3、5 d认知功能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 d,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较好,可显著抑制术后应激反应,降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学工程》2016,(2):135-13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老年患者经腹结直肠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TAPB组(T组,采用腹横肌平面阻滞法麻醉)和对照组(C组,采用常规麻醉诱导),每组25例。两组术毕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分析两组镇痛药物使用量、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不良反应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T组舒芬太尼使用量显著低于C组,T组术后2 h、4 h、6 h、12 h、24 h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T组术后镇痛满意度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用于老年患者经腹结直肠手术,可以减少术后疼痛,提高满意度,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收集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本院接受剖宫产治疗的前置胎盘产妇病历97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和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信息以及产前出血、麻醉方式、术后疼痛等情况。结果:平均输血量和血液回输量全身麻醉组高于椎管内麻醉组(P0.05),但椎管内麻醉组与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无差异(P0.05);新生儿1min内Apgar评分7的病例比率全身麻醉组最高(P0.05);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术中机械通气的时间最短,瑞芬太尼消耗量更低,全身麻醉组住院时间最长(P0.05);静息和活动状态下全身麻醉组术后12h~48h疼痛评分最高(P0.05),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术后48h疼痛评分较低(P0.05)。结论:前置胎盘剖宫产手术,全身麻醉术中出血量多,对新生儿呼吸影响大,术后镇痛效果不佳;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降低手术出血量,降低对新生儿呼吸的影响,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神经阻滞应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对于患者术后疼痛及血清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择期采取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全身麻醉)和观察组(42例,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12、24 h时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麻醉苏醒指标,术前及术后1、3 d患者血清E、Cor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24 h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且观察组同时间点均更低;术中观察组患者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均比对照组少(P<0.05);术后1~3 d,两组患者的血清E、Cor水平较术前比均呈现出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且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均更低(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拔管的时间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神经阻滞,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高位臂丛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5月安庆市立医院行神经阻滞麻醉下锁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麻醉期间生命体征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结果在锁骨外侧缘、锁骨中点、锁骨内侧缘区域,观察组痛觉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体镇痛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10 min(T1)、麻醉60 min(T2)、手术结束(T3)时,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3 h的疼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皮下血肿1例;对照组发生皮下血肿2例,Hornor综合征1例。结论相比高位臂丛神经阻滞,锁骨手术采用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更好,镇痛起效快,镇痛时间长,心率血压波动小,并发症更少,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入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中选择70例进行分组治疗,均接受连续股神经阻滞,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置管,观察组则采用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对两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麻醉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结果也均显示观察组更短(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所得镇痛效果显著优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所得镇痛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为老年下肢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8月~2018年8月来本院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法分别将患者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统计不同时间点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情况,并统计患者术后6、12、24h的VAS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T2、T3、T4的HR、MAP水平对比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波动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能够稳定老年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区域阻滞镇痛因近年来超声技术临床应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常用方法包括胸椎旁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等。其中前锯肌平面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的胸壁神经阻滞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主要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在前外侧胸壁入路开胸患者围麻醉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01-01-2019-04-30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实施开胸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麻醉时间接近的原则选择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下实施手术治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围术期镇痛处理上,观察组实施前锯肌平面阻滞,对照组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统计两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苏醒指标镇静评分(ramsay score,Ramsay)变化,比较两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统计并发症。结果麻醉停止后15min及30min,观察组BIS值分别为(64.3±6.3)和(93.3±10.3)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的(55.8±5.9)和(79.9±9.1)分,t值分别为6.228和6.166,均P0.05。术后6h及术后24h,观察组Ramsay评分分别为(5.5±0.6)和(5.3±0.5)分,高于同期对照组的(4.3±0.5)和(4.4±0.5)分,t值分别为9.717和8.050,均P0.05。观察组术后6h、术后24h及术后48h,其疼痛NRS评分分别为(2.8±0.2)、(2.7±0.2)和(2.6±0.3)分,低于同期对照组的(4.6±0.7)、(4.3±0.6)和(4.1±0.5)分,t值分别为15.637,16.000和16.270,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1,P=0.022。结论针对前外侧胸壁入路开胸手术患者,实施前锯肌平面阻滞,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麻醉恢复,镇痛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用于儿童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该院行腹部手术的患儿120例,采用奇偶法进行分组,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每一组儿童的病例数量设置为6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麻醉,对比术后阵痛效果。结果将两组患儿的术中芬太尼耗量、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镇痛满意度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4 h、6 h、12 h及24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h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儿童腹部手术术后镇痛中应用获得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吗啡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惠东县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10月行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组和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进行超声引导患侧前锯肌平面阻滞,M组注射加入吗啡5mg的0.375%罗哌卡因35mL,R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35mL。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记录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后48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M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M组患者术后12h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患者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延长(P<0.05),48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芬太尼补救镇痛使用例数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作为佐剂加入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能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减少镇痛药物使用,效果优于罗哌卡因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患者Ramsay评分及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在该院于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20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镇痛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与观察组(100例)。对照组于常规喉罩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术毕给予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及腹直肌鞘阻滞(RSB),术后2、4、6、24 h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Ramsay镇静评分及舒适度评分(BCS),并在术后24 h内记录PCIA泵按压次数、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6、24 h,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均较低,BCS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A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TAP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身心舒适度,达到ERAS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