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吉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26例,根据患者鼻窦cT及鼻腔检查情况和病变程度分为A、B、0三组,每组42例,治疗方案分别为:药物组行单纯药物治疗;矫正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切除组行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黏骨膜下切除术,对治疗后的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药物组、矫正组、切除组分别治疗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时,药物组、矫正组,矫正组、切除组和药物组、切除组间总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切除组患者显效人数为33例,矫正组患者显效人数为18例,药物组显效人数为6例。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黏骨膜下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更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黏骨膜下切除术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张珉 《当代医学》2013,(27):119-12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沛县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16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74例,观察组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采用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治愈69例,治愈率为80.2%;好转14例,好转率为16.2%;无效3例,无效率为3.6%。对照组愈50例,治愈率为67.6%;好转10例,好转率为13.5%;无效14例,无效率为18.9%。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局部肿胀、局部疼痛、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高,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中的应用。方法:对12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术中尽量保留原有的结构,选择性地切除或矫正骨折偏曲部分,同时对肥大的下鼻甲于根部骨折外移。结果:126例患者术后鼻中隔居中,无穿孔,无飘动,鼻腔通气良好。结论: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对青少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张铭燕 《中国民康医学》2012,(20):2486+2550
目的:对比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常规鼻腔填塞与鼻中隔缝合后再行鼻腔填塞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6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鼻中隔缝合组和传统方法组各30例。鼻中隔缝合组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中隔缝合,部分切除肥大的下鼻甲后鼻腔填塞高膨胀海绵。传统方法组常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部分切除肥大的下鼻甲后直接鼻腔填塞高膨胀海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等发生率。结果:在鼻中隔缝合组无一例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传统方法组鼻中隔穿孔2例,鼻中隔血肿2例。结论: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进行鼻中隔缝合,对预防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4例需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治愈67例(79.8%),好转13例(15.5%),无效4例(4.7%),无效原因为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对症治疗痊愈。未出现鼻中隔穿孔、血肿、前颅底损伤、鼻梁塌陷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野清晰,可以有效矫正偏曲的鼻中隔,且可同期完成鼻窦手术,经济方便,轻减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鼻中隔矫正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鼻中隔偏曲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行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观察组行鼻中隔矫正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3.1%、94.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当日、治疗后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鼻中隔矫正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对鼻中隔偏曲有显著的治疗价值,出血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体会。方法在0度广角镜下依据韩德民、周兵等的手术方法对5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结果57例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所有鼻中隔偏曲均得到矫正,主观治愈率87.7%,好转率12.3%,总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引导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具有视野清,创伤、并发症少,手术灵活,矫正效果满意,符合当今微创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对鼻内接触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2010年收治的5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接触性头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3例,平均年龄31.5岁,患病时间5个月~7年,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微创手术矫正结构异常。对于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黏膜肥厚及中隔中甲予以切吸器切削之;中鼻甲反向弯曲者,将中鼻甲骨折内移;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肥大者,去除部分中鼻甲;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或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结果 经过6个月至2年的随访,58例患者中治愈3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83%。结论 鼻中隔偏曲是导致鼻内接触性头痛的常见病因,手术矫正是治疗鼻内接触性头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加下鼻甲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对鼻腔通气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有效率100%,一次性治愈率98%。鼻塞VAS评分从术前的(77±10.4)%提高到术后的(28±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患者在行鼻中隔矫正术的同时行下鼻甲射频消融术,不仅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42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全部在常规下行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正术,28例伴中鼻甲和(或)下鼻甲息肉样变,同时行中鼻甲部分切除,并全部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短期内症状均停止发作,术后4周总有效率100%;术后1年总有效率87.5%.结论 鼻中隔矫正术可以通过去鼻黏膜的部分副交感神经支配及改善鼻腔通气等,以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窦、鼻中隔、鼻甲联合手术对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方法:按是否矫正鼻中隔分为2组,A组65例采用Messerkinger术式开放鼻窦,修整中鼻甲,外移和修整下鼻甲;B组87例先行保留方形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再行Messerkinger术式开放鼻窦,修整中鼻甲,外移和修整下鼻甲。随访6~12月。判定疗效。结果:A组:治愈39例(60.0%),好转13例(20.0%),无效13例(20.0%),总有效率80.0%;B组:治愈67例(77.0%),好转14例(16.1%),无效6例(6.9%),总有效率93.1%。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鼻窦、鼻中隔、鼻甲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疗效优于单纯鼻窦、鼻甲手术,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溶菌酶在鼻中隔偏曲两侧下鼻甲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肥大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溶菌酶(Lz)在单纯鼻中隔偏曲组、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组两侧下鼻甲杯状细胞、上上皮细胞、浆液粘液腺和前浆腺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溶菌酶(Lz)在单纯鼻中隔偏曲组、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组两侧下鼻甲杯状细胞、上皮细胞、浆液粘液腺和前浆液腺细胞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两侧下鼻甲免疫功能无明显差异,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组偏曲对侧腺体增生并非是鼻中隔偏曲两侧下鼻甲防御功能差异的结果,可能仅仅是肥大后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我院2005年2月至2009年12月参加随访的395例鼻内窥镜术后的患者中,20例发生鼻腔粘连,其中,14例患者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发生粘连,6例鼻中隔与下鼻甲处发生粘连.轻度粘连16例,重度粘连4例.根据病变程度和部位不同分别行钩突切除、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成形术和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经鼻内镜同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同期行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或下鼻甲成形术。结果:169例患者术后均一次性矫正鼻中隔,下鼻甲体积明显缩小,与鼻中隔距离>3mm,随访3月~2年。鼻塞、鼻出血症状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精细微创,同期协调处理既提高了鼻中隔偏曲术后的疗效,又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及负担,是一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改良鼻中隔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46例鼻中隔偏曲并伴有下鼻甲肥大(单纯下鼻甲肥大、血管运动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为缝合组和填塞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粘软骨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等离子射频下鼻甲消融术。术后缝合组改良缝合鼻中隔黏膜,而填塞组应用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比较术后两组临床症状及术后48 h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结果缝合组术后鼻塞、头痛、溢泪、耳闷、睡眠困难及进食困难等VAS评分均低于鼻腔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及术后1个月内鼻出血、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鼻中隔偏伴有下鼻甲肥大的患者,改良鼻中隔缝合技术仍然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对鼻内镜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2例鼻窦炎、鼻息肉并伴鼻中隔偏曲及中、下鼻甲肥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组32例作鼻内镜手术同期行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或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30例单纯作鼻内镜手术,采用鼻内镜进行随访对比观察。结果: 随访6个月以上,治疗组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56.6%(P<0.05);62例并发鼻腔粘连8例,窦腔粘连12例,窦口粘连8例,其中治疗组6例,对照组22例。结论: 鼻腔解剖变异对鼻内镜手术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钩突等多结构同步矫形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95例。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82例(86%),有效13例(14%),无效0例。结论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钩突等多结构同步矫形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伟霞  ;刘申  ;谭清爽 《吉林医学》2014,(35):7841-784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146例过敏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加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1年,按照兰州会议疗效评定标准,用计分法评定其疗效。结果:显效53.4%,有效24.7%,无效21.9%,总有效率为78.1%。疗效评分显示治疗前为(10.67±2.48)分,治疗1年后为(5.43±1.07)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下鼻甲手术联合应用治疗常年过敏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手术安全性高,微创,对鼻腔黏膜损伤轻,恢复快,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手术方法、术后疗效以及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关系。方法327例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伴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患者一并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32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鼻通气、嗅觉功能明显改善,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24个月,均未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治愈266例(81.3%),好转61例(18.7%);伴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一并同时手术后半年内无复发,窦口开放良好。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不仅可以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同时还可以完成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手术治疗,无需二次手术。患者痛苦少,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李兰妮 《医学综述》2013,19(18):3424-3426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与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将陕西电子四○九医院2006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63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两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组(176例)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187例)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征情况.结果 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组术后发生鼻中隔穿孔8例,鼻中隔摆动23例,鼻梁塌陷7例,鼻小柱退缩5例;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除1例鼻中隔粉碎性骨折合并偏曲患者术后发生鼻中隔摆动、1例糖尿病患者因术后合并感染造成鼻中隔穿孔外,其他均无鼻梁塌陷、鼻小柱退缩、鼻中隔穿孔、鼻中隔摆动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较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从现代微创及功能性手术角度来看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