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体)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及临床的相关性,以及未分类关节炎(痛)患者6个月后随访转归情况,探讨其在RA早期诊断及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对91例RA患者,46例未分类关节炎(痛)患者,45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抗CCP抗体、TNF—α,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RF。结果 RA组及未分类关节炎(痛)组患者外周血抗CCP抗体水平与TNF—α水平、PLT、关节肿胀度呈显著正相关(r=0.854,P=0.000;r=0.882,P=0.000;r=0.318,P=0.002;r=0.486,P=0.001;r=0.291,P=0.005;r=0.731,P=0.000),RA组及未分类关节炎(痛)组患者外周血抗CCP抗体水平分别与握力呈弱负相关(r=-0.228,P=0.030)、与ESR呈弱正相关(r=0.365,P=0.013);RA组及未分类关节炎(痛)组患者外周血抗CCP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组患者(P=0.000);其他风湿病组患者外周血抗CCP抗体水平高于正常组对照组(P=0.011)。46例未分类关节炎(痛)组患者有24例抗CCP抗体阳性,6个月后随访,有32例为早期RA,抗CCP抗体在早期RA的阳性率为72%(23/32),96%(23/24)的未分类关节炎(痛)组抗CCP抗体阳性患者为早期RA.结论 抗CCP抗体反映了RA一定的病情活动性;可用于RA早期诊断及利于早期RA的鉴别诊断;抗CCP抗体水平升高,伴有TNF—α、ESR、PLT升高及关节肿胀时,有助于RA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生物疗法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它涉及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样滑膜细胞等多种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还涉及多种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针对特异性的可溶性分子或膜结合分子的生物制剂,使RA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彻底的变革。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以及白细胞介素(IL)-1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上的成功为上述生物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为更好地理解RA这个复杂、异质性的疾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不过,虽然TNF-α抑制剂在治疗RA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临床治疗的统计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的RA患者对此试剂不反应或低反应。因此,仍不断有新的治疗措施出现、发展。本综述着重阐述近年来RA临床治疗上出现的新的生物疗法。主要对以特异性免疫细胞为靶点以及以特异性细胞因子为靶点的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mRNA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及其与RA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30例RA活动期患者、30例RA缓解期患者、30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PBMCs中GPI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RA活动期患者GPI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RA缓解期患者、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在RA活动组和RA缓解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ImRNA在部分RA患者中高表达,其可能在RA发病机制中起作用,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血清学诊断指标,目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指标为类风湿因子(RF)。Schaller等认为,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抗原存在于64%的RA患者中,并指出G-6-PI抗原是RA的一种自身抗原,可能作为诊断RA的一种新指标。但这一观点存在争议,为评估G-6-PI对RA诊断的价值,我们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蔡伦  戴翔  卢志明 《山东医药》2007,47(20):110-111
类风湿关节炎(RA)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原、自身抗体和其他生化指标的异常,最近有研究提出,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RA患者尤其是活动期血清和关节液中明显增高,且显著高于其他风湿病及非风湿病患者,并发现GPI水平与RA疼痛和肿胀关节数呈正相关。现将GPI以及在RA诊断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高频超声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指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手指关节病变中的价值。方法RA患者42例,健康志愿者40名,分别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双手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测量滑膜厚度,检测有无肌腱、关节腔和骨质病变。结果RA患者79%(33/42)存在滑膜增生,18例患者可见肌腱病变,5例病人可见关节腔积液,5例患者可见骨质破坏,3例患者可见关节融合。病程少于5年的病例主要表现为滑膜增生,而骨质破坏、关节融合的病例病程多在10年以上。结论高频超声可应用于RA患者手指关节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和关节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了RA的致病过程,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fii8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索(interleukin,IL)-1等,它们作用于软骨和骨而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细胞因子的阻断治疗(选择性的TNF-α和IL-1阻断剂)目前已经运用于临床,然而,只有1/3的RA患者显示出了疗效,而另外2,3的患者对这些治疗措施没有任何反应。上述现状促使人们进一步寻找其他的细胞因子并通过其调控作用来治疗RA患者,以期望取得更好的疗效。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chromosomal protein 1,HMGB1)是近来发现的一种新型促炎细胞因子,在RA等多种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到目前为止,其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尤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最为重要,约占所有致RA发病因素的35%。同时.RA患者体内存在多种对于RA的诊断具有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此类抗体与RA的发病、病情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近期的研究证实HLA—DRBI亚型与ACPA这两种RA强相关分子通过相互作用在RA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此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利于对RA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和滑液中ShGIT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和可溶性人糖皮质激素诱导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hGITR)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RA患者(37例)、骨关节炎(OA)患者(20例)及健康人(30名)血清和RA患者(21例)、OA患者(20例)滑液中shGITR的水平,并分析血清和滑液中shGITR的浓度变化与疾病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血清中shGITR水平高于OA患者及健康人群(P均〈0.05)。RA滑液中shGITR水平比血清中高(P〈0.05)。在RA患者中,血清、滑液shGITR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类风湿因子(RF)、病程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血清shGITR水平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而滑液shGITR水平与抗CCP抗体呈直线正相关(P〈0.05)。结论RA患者血清和滑液中shGITR水平增高,且与疾病活动呈正相关。测定血清shGITR水平可作为检测RA疾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清脂蛋白水平与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风险的相关性。方法绝经后女性RA患者8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发生和未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RA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 AI)、载脂蛋白B(Apo B);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HDL-C、LDL-C、Apo AI、Apo B水平与绝经后RA发生骨质疏松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80例绝经后RA发生骨质疏松30例,未发生骨质疏松50例。与未发生骨质疏松者比较,发生骨质疏松的绝经后RA患者血清HDL-C、LDL-C、Apo AI、Apo B水平升高(P均<0.05)。血清LDL-C、Apo AI、Apo B水平与绝经后RA发生骨质疏松风险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0.27、0.29,P均<0.05),血清HDL-C水平与绝经后RA发生骨质疏松风险呈负相关(r为-0.23,P<0.05)。结论 发生骨质疏松的绝经后RA患者血清HDL-C、LDL-C、...  相似文献   

11.
三氧化二砷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及滑膜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风湿病之一,有研究表明,促进RA的细胞凋亡可能是未来治疗RA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意外地观察到,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合并RA的患者应用三氧化二砷(ATO)治疗后,在白血病缓解的同时,RA的关节损害症状也明显减轻。为探索新的有效治疗RA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观察了ATO对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滑膜组织细胞的凋亡作用、细胞因子的改变及ATO体外诱导人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HFLS-RA)的凋亡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环境与遗传因素的交织作用共同促成RA的发生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以往对RA遗传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LA、尤其是HLA-Ⅱ类分子。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近发现许多候选基因与RA易感性有关,且独立于HLA-Ⅱ类分子而起作用。我们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结合DNA直接测序法,在国内首次检测了湖南汉族RA患者和对照人群中类Ⅰ-κB(IκBL)基因-62位点的多态性,并以RA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探讨基因型和临床表现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身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 分析247例RA患者,比较自身抗体阴性RA(30例)与抗体阳性RA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骨关节炎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自身抗体阴性的RA占12.1%(30/247),自身抗体阴性RA患者的晨僵时间较自身抗体阳性RA患者短(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及γ球蛋白比率水平显著低于自身抗体阳性RA患者(P〈0.01)。而自身抗体阴性RA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M、γ球蛋白比率均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P〈0.05),同时与骨关节炎患者比较,其血红蛋白降低及血小板升高的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 RA患者中自身抗体阴性者占12.1%.提示自身抗体阴性RA并不少见。ESR、CRP、免疫球蛋白IgM及γ球蛋白的增高在自身抗体阴性RA的诊断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估计各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方法应用1:1匹配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收集RA患者及对照各165例,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家族史、吸烟、饮酒、饮茶等生活习惯和嗜好、居住和工作环境,以及女性月经史、生育史。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RA危险性增加有关的因素有阳性家族史、未受过高等教育、既往结核病史、中度及中度以上劳动强度和既往腮腺炎病史(OR=2.10~5.41),女性第一次生育后哺乳史(OR=2.25)及初潮年龄晚(OR=2.17)与RA危险性的增加也有关,饮绿茶(OR=0.27)可降低RA发病的危险性。结论阳性家族史、未受过高等教育、既往结核病史、中度及中度以上劳动强度、既往腮腺炎病史和女性第一次生育后哺乳史、初潮年龄晚是RA发生的危险因素,饮绿茶对RA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与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HA)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患病率在结缔组织病中居首位。RA患者未经及时诊治可出现严重的关节畸形,并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A的诊治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问题.目前R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指标只有类风湿因子(RF),但RF特异性较差,不仅在RA患者中出现,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及健康老年人中都可以检测到,这也限制了它的诊断作用。近年来,抗环瓜氨酸肽(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CCP)抗体等与RA早期诊断相关自身抗体谱的临床研究及应用,使R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事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重要死因之一,胰岛素抵抗已成为其中研究热点。本研究检测初诊RA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旨在了解RA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7.
血清淀粉样蛋白A--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炎性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0例RA,采用ELISA法进行SAA定量测定,采用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进行CRP及RF定量或半定量测定。结果 RA患者的SAA浓度,病情活动组比非活动组明显增加;活动组经治疗,SAA浓度下降至正常范围;SAA的变化趋势与CRP、ESR变化趋势相似。结论 RA患者血清SAA浓度可能是一个病情活跃及疗效判断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浆Ghrelin 水平改变及其基因C408A的多态性,进一步探讨RA发病机制。方法采集120例RA患者( RA组)与1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Ghrelin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Ghrelin基因C408A的多态性,分析基因型与RA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病程、病情的关系。结果 RA组和对照组血浆Ghrelin分别为(115.03±38.12)、(156.28±65.84)pg/mL,组间比较,P<0.05;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RA组基因型为CC、CA、AA者血浆Ghrelin水平、病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但病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RA患者存在血浆Ghrelin水平降低及Ghrelin基因C408A位点变异,纯合的AA型和杂合的CA型均可比野生的CC型增加RA患病风险,但Ghrelin基因可能并非河北汉族RA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Ghrelin基因C408A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120例RA患者(观察组)和1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Ghrelin基因C408A位点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 Ghrelin基因C408A位点存在碱基二态性C或A。对照组基因型CC型107例(71.3%)、CA型41例(27.3%)、AA型2例(1.4%),观察组CC型71例(59.2%)、CA型46例(38.3%)、AA型3(2.5%);对照组等位基因C频数255例(85.0%),A为45例(15.0%);观察组为等位基因C 188例(78.3%),A为52例(21.7%)。各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经卡方检验,P〈0.05。纯合AA型(P=0.019,OR=1.963,95%CI为1.362-5.015)与杂合的CA型(P=0.023,OR=1.971,95%CI为1.117-3.752)可能增加RA的发病风险。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P=0.022,OR=1.607,95%CI为1.121-3.218)。观察组基因型为CC、CA、AA者发病年龄分别为(46.3±11.6)岁、(37.5±10.3)岁、(38.8±5.9)岁,不同基因型者发病年龄有统计学差异(F=26.067,P〈0.05),基因型为AA者发病年龄较小。观察组基因型为CC、CA、AA者男性病例数目分别为27、18、1例,不同基因型RA患者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患者Ghrelin基因C408A位点存在多态性。基因型为AA、CA者RA发病风险高于CC者。A等位基因者发病风险增加;基因型为AA者发病年龄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水平,并与部分临床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RA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部分临床指标是正相关,重度活动期RA患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活动期,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有明显下降。结论:RA的发病与血清TNFα、IL-6介导的细胞免疫调节异常有着明显的关系。检则血清TNFα、IL-6水平对RA的病情活动观察、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