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七损八益”探究阎晓天(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篇章,其中在论述如何调养人体阴阳之时开宗明义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相似文献   

2.
正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故中医学在阐述医理,论病穷源,立法处方,以至于养生防病等,皆离不开阴阳学说的相关理论。仲景继承内经理论,发前贤之未发,提出"阴阳自和"这一概念,实为中医辨证施治之准则。仲景"阴阳自和"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试探析如次。1阴阳自和是治病求本思想的继承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天地万物,生杀变化,皆本乎阴阳,那  相似文献   

3.
三、关于《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第一个问题:《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其内容也较丰富。首先,它唯物主义的解释了哲学基本问题。《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说的“道”和“纲纪”主要含意是规律,而“父母”、“本始”,“府”则明显的意味着本  相似文献   

4.
《内经》.又称《黄帝内经》,该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大约在西元前五世纪至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专着。《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论述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以及预防、治疗法则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着作。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我国医学文献的一部典籍,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也是中医学运用至今的理论基础。《内经》中不仅阐明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还阐明了阴阳五行学说在药物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恽铁憔在《群经见智录》中指出:《内经》的五脏,非血肉的五脏。”那么中医学的五脏概念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多数中医专著认为,它的指导思想是阴阳论和五行学说;它的基础是建筑在人们的生活实践,治疗实践和解剖认识三方面之上的,但是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五脏理论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5):387-390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起源于《易经》,五行学说起源于《尚书》,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内经》,中医学科学结构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述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章节,不少与伤科临床有密切关系。在《灵枢·本脏篇》、《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等篇章中均可见到。其中有关阴阳学说的论述,概括言之,即人体的气血从经脉中往复循环,营运全身,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濡润筋骨,滑利关节,温养肌肉,充润皮肤;阳气的功能,生化精微可以养神,柔和之气可以养筋;阴精的产生,是来源于饮食五味;善于掌握阴阳,使之各安其位,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流行,各循常道;并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便骨气精强。有关五行学说的论述,概括言之,即在正常情况下,五行既相生,又相克,相互制约,如果五行之间产生偏胜偏衰,不  相似文献   

10.
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黄帝内经》中到处都是五运六气,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原理。三阴三阳六气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和特色体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描述的三阴三阳,表述了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笔者据此绘制的“三阴三阳开阖枢时空方位图”和“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可以作为理解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图式。五行即五运。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符号的五大类自然气息,是为一年中的五个主运。五行是五运的符号,五运是五行的灵魂。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撇开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就成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天人相应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灵魂,五运六气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有了五运六气,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相应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从对《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理论之源流的研究中发现,《周易》学的阴阳论,对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中医经络理论、疾病诊治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整体观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归纳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种医学都有自己的诊疗思路和基本特征,因而其主体诊疗模式应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看人们是否认识并正确表述它。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基于《内经》,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也能在《内经》中发现端倪。《内经》论述的医学思想、诊疗原则甚多,而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治”兼诊、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本原,即病机,本句具体指阴阳失调。《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必伏其所主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六经学说是内经中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运用于运气、经络、证候归类等方面。汉代张仲景继承了这个理论,掌握六经傅变的规律,结合自己的经验,著成伤寒论,因而六经学说已由实践所证实。对中医学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二、内经中的六经学说概述“内经”的理论核心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六经学说是从阴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阴阳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去认识事物的性质。素问应象大论:“阴  相似文献   

14.
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内经》方剂配伍理论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内经》对药物的阴阳五行归类 众所周知,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医学运用至今的说理工具。要探讨《内经》方剂配伍理论,首先必须阐明《内经》对药物的阴阳五行归类。 1.1 药物的五行归类 依据五行学说的理论,《内经》根据药物五味的不同及其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体脏腑的相互关联,将药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即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内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是秉天地气化而生长衰亡的,在天六气的盈虚运转和在地五方的阴阳盛衰的互相感…  相似文献   

15.
谢裕凡同志在《五行寓于阴阳中》一文里探讨了“《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之真谛”(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7期)。由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这种探讨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谢裕凡同志把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完全弄颠倒了。  相似文献   

16.
<正> 《内经》是一部比较成熟的经典著作。《内经》的理论原则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学理论虽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但许多带根本性的医学观点,仍然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经》虽然篇幅浩繁,文理深奥,但其中心思想,都是围绕着如何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的问题。这一思想并贯串在《内经》全书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等方面。兹引证《内经》有关原文,分别阐述如下: 一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虽然是古代哲学中两种不  相似文献   

17.
一、《中医病理术语解》选摘病理上之阴阳中医学中直接应用阴阳之处,乃在病理部分。以下略引内经以明之。《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  相似文献   

18.
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金元以来,它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一、升降浮沉学说的起源笔者认为升降浮沉学说当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  相似文献   

19.
<正>"阴阳自和"思想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和"的理论。王充的《论衡》对"阴阳自和"的思想有了更系统的发挥,"阴阳自和"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始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张仲景《伤寒论》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虽后世众多医家对"阴阳自和"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但终觉意犹未  相似文献   

20.
雒映宏 《新中医》2014,46(9):220-222
<正>肺主皮毛理论源自《内经》。《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素问·五脏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生皮毛"等。《内经》中计有12篇、15处明确论及肺主皮毛理论,后世历代医家对该理论多有论述,散在于各类中医学文献中。近年来,许多现代学者也对"肺主皮毛"从文献、记录、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笔者仅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