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胃所受纳的水谷精微。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升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健康长寿快乐。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而饮食营养与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延缓机体衰老,防止疾病发生,与胃的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就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讲,脾与胃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脾胃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内则营血运行充沛,外则肌肤丰盛,机体健康,抗病力亦强;若脾胃功能衰弱,则导致化源不足,脏腑失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中医脾胃升降理论探求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新思路,拓展根治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新途径.方法气机升降,脾胃为枢.人之脾胃居于中焦,主升清降浊.中焦健旺,则水谷清气上升于肺而灌溉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膀胱,从便溲而消.且肝气的升发,肺气的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也无不配合脾胃完成其升降运动,故脾胃是人体升降运动之中轴.胃失和降,Hp滋生之源.Hp的滋生繁殖必有与其相适应的环境STEE(1975)报道正常人体胃中发现Hp,说明正常人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环境存在根本差异.结合临床,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因素是气机上逆,胃失和降.正常人胃液的pH值为0.9~1.5,十二指肠液pH值为7.6.升降窒阻,十二肠液反流入胃,胃窦部pH值首先随之升高.反馈地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大量促胃液素,胃泌酸量随之增加,久之,形成胃内高酸反馈链.加之胃肠的逆向蠕动,导致腐熟之水谷在胃内滞留,胃纳传送失其常度,时日持久,胃粘液的组织细胞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即内镜下所见的“肠上皮化生”,故胃液的生化改变和胃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为Hp的滋生繁殖提供了特定环境.枯枝遗根,复发之因.临床上用奥美拉唑和羟氨苄青霉素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复发率很高  相似文献   

4.
脾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精气皆源于脾胃。脾胃功能正常,正气充足,则体健少疾,即使患病,亦抗邪有力,病易向愈;反之,脾胃功能失常,正气不足,则体弱易病,且一旦受病,因抗邪无力,其病亦多缠绵难愈。正所谓“脾胃不足,百病由生”。李炳文老师临证,十分重视调理后天脾胃,凡视疾诊病,必先问脾胃,凡遣方用药,必顾护脾胃。1 温胃阳滋脾阴,完善脾胃论治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然其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法仅适用于脾阳脾气不足及中焦气虚寒湿…  相似文献   

5.
脾胃与疮疡     
脾胃与疮疡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350003)肖定远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脾与胃,居中土,互表里,脾为阴土而主升,胃为阳土而主降,乃一身之轮轴,升降之枢纽,为生化气血升清降浊,保持正常生命活动,故有“脾胃为后天...  相似文献   

6.
西医学谓之“胃病”,一般可以归人中医学之脾胃病证进行辨证论治。而脾胃共处中焦,为升降之枢轴。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而主升;胃为阳土,得阴自安而喜降。因此,脾胃病证之治疗,当以调理升降为重心。本文之标题“胃病理血”,看似标新立异,实则新瓶陈酿,何哉?《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言脾胃之生理也,有生理必有病理。  相似文献   

7.
调理脾胃的方法源远流长,早在<内经>时代已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气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如<内经·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金元时代李东垣称为是"补土派",李东垣于内伤热中证提出了两大治法--甘温除热法和升阳散火法,自李东垣之后,脾胃学说日臻完善,现就调理脾胃法治疗肿瘤研究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浆cAmp,cGmp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87例经中医辩证为“脾胃气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测定血浆环核苷酸(cAmp)及环磷酸鸟苷(cGmp),结果发现cAmp显著低于正常值而cGmp呈正常低值。30例CAG患者经用具有健脾益气,疏调气机的“萎胃安冲剂”治疗后,在脾胃气虚症状改善的同时,cAmp及cGmp均见明显增加,且具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血浆cAmp及cGmp与脾胃气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对87例经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测定血浆环核苷酸(cAmp)及环磷酸马苷(cGmp),结果发现cAmp显著低于正常值(P<0.01)而cGmp呈正常低值(P>0.05)。30例CAG患者经用具有健脾益气,疏调气机的“萎胃安冲剂”治疗后,在脾胃气虚症状改善的同时,cAmp及cGmp均见明显增加,且具显著差异(P分别<0.01及<0.05)。由此可见血浆cAmn及cGmp与脾胃气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胆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相当于中医“胁痛”、“腹痛”、“黄疽”的范畴。李乾构教授临证治疗此类疾病时,从治脾着手,强调先固牌上,每获良效。现就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与胆病的关系及胆病治脾的临床运用等探讨如下。回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损伤为诸病之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称为“后天之本”。饮食人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转输散精,上归于肺,由肺贯注心脉,灌溉四旁。同时通过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将多余的水液由肺肾从汗液、尿液中及时排出,防止水液停…  相似文献   

11.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乃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皆可伤及胃腑,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胃脘作痛. 半夏泻心汤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方剂,由辛开温散的姜、夏,苦寒清热的芩、连和甘补调中的参、草、枣3组共7味药物组成,其主要功效是“泻心”,其中“心”指上腹部,相应的腹腔内器官是指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等消化系器官.按张仲景的论述,半夏泻心汤的主治症为心下痞满,多伴呕吐、下利,病在脾胃,为寒热之气交错,壅<英作者单位一>=塞心下,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相似文献   

12.
阴虚气滞瘀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 ,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 ,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存在 ;更以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倾向特征 [1] 。它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近年来 ,对本病病机认识有脾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肝郁、胃阴虚、脾胃湿热等学说。笔者认为阴虚气滞瘀血学说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而益阴行气活血祛瘀可能是治疗本病的理想措施。1 胃阴虚为根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 ,主受纳腐熟水谷。人之生存 ,全赖谷食 ;而谷食之消化全恃胃腑。《素问·真脏论》:“五脏者 ,…  相似文献   

13.
正脾胃学说源于《内经》理论,成熟于东垣时代,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对脾胃学说颇有研究,牟师从五脏形成说及现代进化论看,脾胃不独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还是脏腑之原本。历代医家十分注重脾胃在诊治上的作用,调节脾胃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大法,在临床诊治上起着核心作用。1《黄帝内经》确立脏腑以脾胃为核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脾胃是核心。《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  相似文献   

14.
导师劳绍贤教授,潜心临床研究35载,尤善辨治脾胃疾病,提倡辨症与辨病相结合论治。现将其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胃痞之症,通降为顺胃癌癌前病变是指胃粘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上皮化生而言,多由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癌癌前状态发展而来。老师认为,其属中医“胃痞”之范畴,病程绵长,以胃院痞塞满闷、疼痛、嘈杂食少、大便或干或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联。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若脾失健运,胃失和…  相似文献   

15.
背俞穴在临床上的运用举隅太原市北城区正骨医院(030002)黄裳山西航空公司航卫科(030001)赵春梅太原市建工程公司赵文元背俞穴即指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第一侧线的二十一对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千金要方》载述:“摩背内之表助间空处...  相似文献   

16.
脾胃湿热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元·朱丹溪说“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据我们初步调查,它涉及中医脏腑、津液、经络等7个系统的43种疾病,分属于西医的消化、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的72种急慢性疾病。所以对脾胃湿热理论的研究,将更全面地理解中医脾胃的含义及其实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1脾胃湿热的症候调查与辨证标准脾胃湿热的临床表现,据对各系统病400例调查的结果是:症状29种,舌、脉14种。症状例序(%)是:胃济问胀(gi.8)、食欲不振(gi.0)、小便异常(78.8)、大便异常(71.8)…  相似文献   

17.
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萎缩性胃炎与血密切相关,从血论治,疗效满意。仅此加以探讨,以就教于同道。1血分病变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机1.l胃体病变,气血相关萎缩性胃炎以胃痛、胀满为主,多属祖国医学“胃院痛”、“痞症”范畴。其病变在胃体,常因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倦过度等伤及脾胃,胃体失和,气血乖逆,发为本病。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又为多气多血之腑,宜通而不宜滞,故胃腑病变,不仅影响到气,导致气滞、气逆、气虚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院胀、疼痛…  相似文献   

18.
“溃疡灵”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5例张长江我县名中医、主任医师、家父张量才先生,积30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内科杂病的处理中,尤对脾胃病、肝肾病的治疗独擅胜长。他于1989年底至1991年9月,对经胃镜或胃“B”超检查,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某些心脏疾患与脾胃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根据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心脏病从脾胃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总结出5种治疗方法,以期开阔心脏病中医治疗的思路,探讨脾胃与心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并对从脾胃论治心脏病的5种方法做一介绍。1 脾胃在经络上与心脏相通脾胃与心有经络相通,经络系统使脾胃与心密切联系起来,“胃之脉络通于心”。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说:“脾经络于心”,可见东垣对脾胃与心在经络方面的联系是非常清楚的。《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曰:“足太阴脉注心中,从心中循手少阴脉行也”。《灵枢…  相似文献   

20.
论胸痹心痛(冠心病)发病"不止于心,亦不离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胸闷、胸痛等临床表现,其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范畴。对于胸痹心痛,《内经》有多篇论述。如《灵枢·本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胸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而《灵枢·厥病》有肺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肾心痛之论。由此,后代医学家多认为胸痹心痛发病与多脏腑相关。如尤在泾《金匮翼》曰:“五脏六腑任督支脉,皆络于心,是以积压脏腑经脉,挟其淫气,自支脉上乘于心,皆能作痛,然必有各脏腑病形与之相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