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17.039,P0.001)、学习压力(t=-13.000,P0.001)、受惩罚(t=-11.000,P0.001)、丧失(t=-8.800,P0.001)、健康适应(t=-15.631,P0.001)、其他(t=-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16.060,P0.001)、抑郁总分(t=-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自尊的相关性,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攻击性问卷、儿童期虐待问卷、自尊量表对2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为19.81%;男生在儿童期虐待总均分及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t=2.794,1.985,2.371,2.422,2.515;P0.05)。儿童期总分与攻击性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r=0.142,P0.05;r=0.324~0.480,P0.01);自尊与儿童期虐待、攻击性各维度,除敌意维度外,均呈显著负相关(r=-0.172~0.563,P0.01)。受虐组在自尊水平得分上低于非受虐组,且差异显著(t=-4.968,P0.001);受虐组在除敌意外攻击性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受虐组,且差异显著(t=3.286,3.138,3.509,2.405,3.058;P0.05)。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自尊水平存在相关;且对于受虐大学生,自尊水平越高,攻击性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哈萨克族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接纳与自尊间的关系,为哈萨克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在新疆4所高校随机抽取1006名哈萨克族大学生采用自我接纳问卷、自尊量表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哈萨克族大学男生的自我接纳和自尊得分高于女生,并且存在统计学差异(t=3.569,4.267;P0.01)。社交苦恼、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总分男生均低于女生,并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t=-2.162,-2.258,-2.417;P0.01)。城市哈萨克族大学生自尊得分低于农村学生,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总分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得分,并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t=-8.49,-2.58;P0.05)。年级方面除了自尊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外(t=10.99,P0.01),其他方面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大学生自我接纳与自尊存在正相关关系(r=0.593,P0.01);社交苦恼和社交焦虑总分与社交回避呈现正相关关系(r=0.692,0.918;P0.01)。回归方程显示,自尊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总分及各维度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哈萨克族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接纳、自尊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自尊在社交焦虑和自我接纳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索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自尊水平对两者之间联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1069人,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自我分化量表(DSI)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集体施测。结果:男生SF-36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及自我分化的与人融合、自我位置和情感反应性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均P<0.001),而自尊得分低于女生(P=0.009)。男女生SF-36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与自我分化的4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36~0.49;均P<0.001),而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45,-0.39;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生的自尊在DSI的自我位置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发挥调节作用(β=0.59,P<0.01)。在女生DSI的其余因子及男生所有DSI因子与心理健康的联系中未发现自尊的调节作用。结论: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我分化程度和自尊水平更高。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高自我分化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女生的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因不成熟的自我分化而体验到更多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困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对北京市某流动儿童学校的41人进行干预,并以46人为对照.结果 ①干预组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症状总分上有了显著降低(t=-2.31,P<0.05),具体表现在敌对(t=-3.24,P<0.01)、适应不良(t=-2.10,P<0.05)、情绪不稳定(t=-2.33,P<0.05)3个因子上;②干预组在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t=2.77,P<0.01)和社会支持总分(t=2.56,P<0.05)上有了显著性提高;③干预组在自尊量表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加快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好转的进程,从整体上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吉林省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包括个人基本情况、90项症状清单(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抽取12家精神科专科医院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piData 3.1双数据录入法和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59名精神科医护人员SCL-90量表得分与1986年的全国常模标准相比,躯体化因子得分(1.44±0.54),高于常模(1.37±0.48),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t=3.633,P0.001);强迫症状得分(t=-2.095,P0.05)、人际关系敏感得分(t=-13.415,P0.001)、抑郁症状得分(t=-4.298,P0.001)、偏执得分(t=-6.347,P0.001)、精神病性得分(t=-2.215,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支持、利用度、消极应对、积极应对有关系。结论:吉林省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积极应对、年收入成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和工作年限成正相关,与正常人群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面考察失独者的人口学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在5个城市共抽取466名失独者进行问卷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延长哀伤问卷(PG-13)、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和希望量表(ADHS)。结果:女性的抑郁(t=-2.80,P0.01)和创伤后应激障碍(t=-3.08,P0.01)得分比男性更高;失独者的年龄与心理健康各量表得分均无显著相关(P0.05);农村失独者的焦虑(t=-2.37,P0.05)、创伤后应激障碍(t=-2.70,P0.01)、延长哀伤(t=-3.08,P0.01)和创伤后成长(t=-4.14,P0.001)得分均显著低于城市失独者;学历水平不同的失独者,在创伤后应激障碍(F=4.70,P0.05)、延长哀伤(F=3.47,P0.05)及创伤后成长(F=3.41,P0.05)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职业状况不同的失独者在焦虑得分上有显著差异(F=3.67,P0.05);失独者的经济状况与抑郁(r=-0.11,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创伤后成长(r=0.12,P0.05)及希望(r=0.15,P0.01)呈显著正相关;婚姻状况不同的失独者在各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失独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与抑郁(r=-0.13,P0.05)、焦虑(r=-0.21,P0.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希望(r=0.13,P0.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失独者的性别、居住地、学历、职业状况、经济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均与本文所涉的部分心理健康指标有关,而其年龄和婚姻状况则与各项心理健康指标无关。与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相关的各项人口学特征可作为筛查和干预高风险失独者的依据,在相关工作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县城乡镇初中生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Rosenberg自尊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等对7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觉得“很幸福”或“幸福”的学生占70.4%;女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x2=9.714,P<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幸福感水平较高(x2=58.184,P<0.001);幸福感水平年级间无显著差异(x2=0.471,P>0.05);自尊、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得分幸福组显著高于非幸福组(t1=9.257,t2=3.988,t3=4.245,t4=4.150,t5=5.184,P5<0.001).忍耐、“幻想、否认”、逃避得分幸福组显著低于非幸福组(t1=-3.090,t2=-3.073,Ps<0.01;t3=-3.830,P<0.001).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应对方式能显著预测县城乡镇初中生的幸福感(x2=136.165,P<0.001).结论 县城乡镇初中生总体上是幸福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其幸福感水平,并且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及逃避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其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市心理咨询师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问卷(CMHI)》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参加北京市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652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员以40岁以下青年(85.5%)、女性居多(81.3%);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集中于将来从事相关工作(72.9%)及了解自我(50.6%)。学员心理健康总分与常模比较无显著差异(t=-0.956,P=0.339),认知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常模(t=2.00,P=0.046),情绪体验和社会适应得分显著低于常模(t=-3.48,P=0.001;t=-2.11,P=0.035)。对心理学了解非常少、想通过培训来了解自我的学员(6.95%)及公务员/办事人员(10.9%)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回归分析表明,学员的经济状况、年龄和对心理学的了解能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结论学员总体文化程度较高;认知水平较好;部分学员存在情绪困扰和社会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老年女性身体自尊与运动行为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身体自尊量表及运动行为调查问卷,对中老年女性身体自尊水平及以广场舞运动为代表的体育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中老年女性除相貌吸引力(t=-0.506,P0.001)外,身体吸引力(t=5.464,P0.001)、身体状况(t=7.019,P0.001)、身体重量(t=4.048,P0.001)、身体素质(t=9.879,P0.001)、性吸引力(t=6.723,P0.001)得分显著高于不参加运动的女性;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中老年女性身体吸引力、身体状况、身体重量、身体素质和性吸引力与周运动天数、单次运动时间、周累计运动时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559,P0.001)。结论:经常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中老年女性较不常参加的具有较高的身体自尊,广场舞运动的参与度与身体自尊存在正相关性。身体自尊水平可以预测中老年女性体育运动的参与意愿,体育运动会影响身体自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新疆多元文化、多民族背景及开放教育形式下,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新疆广播电视大学179名开放教育残疾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残疾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全国常模,除躯体化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各因子得分都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t≥3.30,P0.01)。社会支持水平在开放教育残疾大学生的年龄、婚姻状况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中年学生主观支持维度得分(F=4.60,P0.05)及社会支持总分(F=3.83,P0.05)显著高于青年学生。已婚学生主观支持维度得分(t=4.05,P0.001)及社会支持总分(t=3.56,P0.001)显著高于未婚学生。客观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大部分因子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对心理健康无显著预测作用,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大部分因子及总分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对开放教育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影响,社会支持越充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就会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期间某中医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拟一般情况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中医院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SCL-90结果显示总分异常者(总分≥160)51名(5.80%),心理症状阳性者(因子分≥2)172名(19.55%)。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性别在恐怖因子(t=-2.128,P=0.034)得分上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段在焦虑(F=3.849,P=0.022)、精神病性(F=3.692,P=0.025)、附加因子(F=3.593,P=0.028)得分上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位类型的研究生在躯体化(t=2.053,P=0.041)因子得分上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强迫症状(F=4.884,P=0.008)、忧郁(F=6.280,P=0.002)、焦虑因子(F=8.209,P0.001)、偏执(F=3.403,P=0.034)、附加因子(F=4.674,P=0.010)得分上有统计学差异;导师关心与否在强迫症状(t=-2.282,P=0.024)、人际关系敏感(t=-2.543,P=0.012)、忧郁(t=-2.806,P=0.006)、偏执(t=-2.668,P=0.009)得分上有统计学差异;学业压力在强迫症状(t=2.801,P=0.005)、忧郁(t=3.069,P=0.002)、焦虑(t=2.524,P=0.012)得分上有统计学差异;就业压力在强迫症状(t=3.626,P0.001)、忧郁(t=2.654,P=0.008)、焦虑(t=2.651,P=0.008)、恐怖(t=3.125,P=0.002)、附加因子(t=4.158,P0.001)得分上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子,OR值分别为1.70、1.61,不同年级中,二年级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一年级的0.52倍,三年级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一年级的0.64倍。结论:新冠肺炎期间中医院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应重点关注三年级学生,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学业压力对应方案,同时应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某大学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共1277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t=6.776,P0.00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一类(有较严重心理问题)比例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δ*=4.3,P0.001)。进一步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农村生源的非独生学生(t=6.128,P0.001)。来自贫困家庭的非独生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独生学生(t=5.526,P0.001)。汉族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得分与非汉族的非独生学生没有差异(t=0.223,P=0.823)。以性别(男vs.女)、学历(本科生vs.研究生)、家庭排行(大子女vs.中间子女vs.小子女)为自变量,对非独生子女的UPI总分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6032)=13.317,P0.001,η2=0.002),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研究生(Δ=1.432,SE=0.412,P=0.001),男生无此差异。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本科生(Δ=2.162,SE=0.378,P0.001),而女研究生与男研究生的差异并不显著。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UPI得分最高,既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大的得分(Δ=1.795,SE=0.779,P=0.064),又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得分(Δ=2.161,SE=0.839,P=0.030)。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得分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的得分(Δ=1.942,SE=0.826,P=0.056)。结论:非独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独生子女差,在非独生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低,贫困生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贫困的低;对于本科新生而言,女性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的低;女性研究生非独生子女健康水平比女性本科生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比排行最大和最小的女本科生都低。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比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大学生实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对实验组进行每周1次的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干预,共计8次干预,对照组大学生不参加任何心理辅导活动和个体心理咨询。两组大学生在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结果:实验组大学生干预后SCL-90问卷的总分和各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92~7.347,P0.01~0.001);对照组大学生SCL-90问卷总分和各个因子在干预前与干预后得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大学生SCL-90问卷总分和各个因子得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SCL-90问卷总分和各个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312~-2.098;P0.001~0.05)。结论: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干预能够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青岛疗养院中心进行疗养或体检的205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支持程度。结果:不同年龄(F=2.655,P0.05)、婚姻状况(t=1.991,P0.05)、居住状况(t=2.335,P0.05)、健康自评状况(F=3.063,P0.05)和子女关系(t=2.236,P0.05)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年龄(F=3.187,P0.05)、文化程度(F=5.189,P0.05)、婚姻状况(t=1.983,P0.05)、健康自评状况(F=3.97,P0.05)和子女关系(t=2.749,P0.05)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影响。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等3个维度及支持总分与老年人的抑郁、焦虑、强迫及敌对等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从主观、客观和支持利用度的转化等角度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能够有效的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抑郁、焦虑等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北京警察的压力源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北京警察面对的压力源状况,探索各种压力源、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对警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以SCL-90问卷、北京警察压力源问卷(自编)、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北京市2312名警察进行调查。结果:警察面临的压力来自四个方面:工作生活(3.54±0.91)、领导管理(2.87±0.88)、人际关系(3.01±0.98)、个人能力(3.04±0.86)。男性的压力源问卷评分大于女性(四个方面的评分分别为:3.5±0.9/3.2±0.9,2.9±0.9/2.8±0.9,2.8±0.9/2.4±1.0,2.9±0.9/2.4±0.8,t=2.0~8.4,P<0.05或0.000,总分3.0±0.8/2.7±0.8,t=6.9,P<0.001)。不同年龄段警察的压力源问卷总评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以36-45岁年龄段警察的评分最高(总分3.0±0.8);回归分析发现除个人能力维度外,其他压力源得分越高,SCL-90得分越高(P<0.001);社会支持越多,SCL-90得分越低(β=-0.18,P<0.001);应对方式越积极,SCL-90得分越低(β=-0.31,P<0.001)。此外,压力源和社会支持的乘积项也能显著预测SCL-90得分(P<0.001)。结论:提高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调节警察的压力源、增加警察的社会支持等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卫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状态问卷(DSI)、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抽样调查陕西省共计2770名医学生.结果 ①SCL- 90中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各项因子结果均显示一年级医学生高于三年级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SAS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1.75,P>0.05);③DSI得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t=-4.89,P<0.001);④ITS得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t=-2.08,P<0.05)⑤SAD得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t=-3.32,P<0.001).结论 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医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掌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对1173名医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心理弹性总均分为(4.03±0.39)分。心理弹性各维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女生在家庭凝聚力(t=-4.251,P0.001)和自我效能(t=-1.995,P0.05)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女生(t=2.486,P0.05)。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效能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t=-2.065,P0.05);独生子女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765,P0.01)。来自城市家庭居住地的医学生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来自农村家庭居住地的医学生(t=2.785,P0.01)。不同年龄阶段的医学生在心理弹性(F=3.478,P0.05)、家庭凝聚力维度(F=2.659,P0.05)、社交能力维度(F=2.832,P0.05)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心理弹性和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和年龄对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有一定的影响。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自尊(RSES)、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CFMPS)问卷为研究工具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统一问卷施测。结果 1全体大学生完美主义总体平均得分为80.741分,处于中等水平;2在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维度上,存在性别,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086,P0.05),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048,P0.05);3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中的"担心错误"维度(Beta=5.686,P0.001)和"行动疑虑"维度(Beta=0.127,P0.05)能显著预测孤独感;自尊在"担心错误"维度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行动疑虑"维度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能预测孤独感,自尊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心理生活质量的现状,探讨心理弹性与 自尊在工作压力对心理生活质量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心理生活质量问卷"以及"教师心理弹性问卷""自尊量表"对广东省663名中小学教师实施调查.结果:①中小学教师心理生活质量总体水平较高(x(-)=3.79);②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弹性、自尊和心理生活质量两两相关显著(P<0.05);③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弹性(t=-2.53,P<0.05)、心理生活质量(t=-3.44,P<0.001);心理弹性能显著正向预测 自尊(t=14.14,P<0.001)、心理生活质量(t=9.37,P<0.001);自尊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t=17.85,P<0.001).结论:心理弹性与自尊在工作压力对中小学教师心理生活质量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工作压力不仅是影响心理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工作压力能通过心理弹性和自尊对心理生活质量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