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度对肝片形吸虫毛蚴感染小土蜗螺及毛蚴在其体内发育的影响,以期了解片形吸虫的生物学特征,为防控肝片形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泰兴市场收集病牛肝胆管及胆囊内的肝片形吸虫虫体并剥离出虫卵,孵化出毛蚴,在实验室分批进行人工感染小土蜗螺并观察不同温度下螺内虫体的发育状况。结果平均水温10℃时肝片形吸虫幼虫在小土蜗螺体内只能发育到胞蚴阶段,12℃时只能发育到母雷蚴阶段,18℃时只能发育到子雷蚴早期阶段,22℃时发育到尾蚴阶段。结论温度是影响肝片形吸虫幼虫在小土蜗螺体内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日本和韩国等地存在一种未分类的孤雌生殖肝片吸虫。这种肝片吸虫从形态学和发生学上均不同于已经分类的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而现有的肝片形吸虫的实验动物模型常常使用大鼠和家兔。小鼠、猪和棉鼠的敏感性不稳定,所以从这些动物体内很难获得成熟的肝片吸虫。巨片形吸虫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小型实验动物模型。这种未分类肝片吸虫也曾成功地感染大鼠和家兔,获得成虫。本实验为检测亚洲东北部的大鼠样仓鼠Tscherskiatriton是否可成为适宜的实验动物模型。孤雌生殖肝片吸虫虫卵取自感染牛的虫体子宫,外界2 5℃孵育获得毛蚴后感染第一中间宿…  相似文献   

3.
将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毛蚴随机感染小土蜗(Galba pervia)10只,感染后第44天,首次捡获囊蚴10个,持续24 d,共捡获囊蚴495个。环境改变前后,8:00-24:00均未发现有尾蚴逸出或囊蚴结成,结囊以凌晨为主,囊蚴可附着于水中任何物体,并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提示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尾蚴逸出及结囊主要在凌晨进行。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水田中Lymnaea palustris椎实螺作为肝片吸虫中间宿主的可能性,本文作者于1987—1992年在法国利穆赞地区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在7个土壤含硅酸盐的池塘中进行。2个池塘为对照,其余5个实验引入肝片吸虫毛蚴。所有池塘均灌以泉水,表面积为8.8—11.4m~2。其中的水生肺螺仅有L.palustris螺。实验开始时,越冬后存活的成螺约95—126只。毛蚴引入实验历时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及尾蚴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虫卵:卵壳表面呈细颗粒状,在有些部位特别是侧刺附近,为交叉成不规则网状的纤维基质所复盖。 二、毛蚴:前端有一个顶突,由结成网状的褶所组成,在近中央处有2个头腺开口。体表复盖有8~10μm长的纤毛,但在顶突附近的则较短。用超声处理后,其部分纤毛脱落,可看到纤毛板。在虫体的后1/3处有2个排泄孔。  相似文献   

6.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肝片形吸虫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是一个严重威胁健康、影响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治疗肝片形吸虫病的药物少、疗效有限。大量研究表明,肝片形吸虫受宿主免疫应答的调控,本文对肝片形吸虫病的发病机制、肝片形吸虫主要参与诱导的几种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及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片形吸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SDS-PAGE对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成虫蛋白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Western blot检测其特异性蛋白分子。方法分别收集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成虫,冰上研磨匀浆,提取上清蛋白,采用SDS-PAGE分析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差异蛋白组分;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特异蛋白组分。结果虫体蛋白经SDS-PAGE后采用Gel Doc XR+凝胶成像系统对电泳图像进行高灵敏度分析,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成虫均有37条带,低灵敏分析显示肝片形吸虫成虫蛋白主要7条带,巨片形吸虫成虫蛋白主要有6条带,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在10×103~70×103。Western blot检测巨片形吸虫有6条反应带,分别在150×103、100×103、75×103、50×103、34×103、23×103等位置;肝片形吸虫5条反应带,分别在55×103、37×103、34×103、23×103、15×103等位置。与血吸虫、囊虫、广州管圆线虫、旋毛虫的交叉反应蛋白为75×103、100×103、75×103组分(巨片形吸虫)和60.34×103组分(肝片形吸虫)。结论肝片形吸虫成虫与巨片形吸虫成蛋白组成有差异不明显,抗原特异的蛋白在23×103、15×103等位置,且22×103~24×103组分占比较大(在在肝片形吸虫占48.4%,巨片形吸虫占77.3%)。其特异的蛋白酶类有待经质谱分析后用于诊断抗原及疫苗研究,而15×103组分可能是肝片形吸虫特有的可区别于巨片形吸虫的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X1)、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1(NAD1)序列初步鉴定云南省大理州地区片形吸虫的种类。方法于大理州下关农贸市场采集4头感染片形吸虫牛的肝脏,分离片形吸虫成虫,并孵育以获得其虫卵。分别提取片形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ITS1,线粒体COX1和NAD1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鉴定虫种;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片形吸虫亲代及子一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共获得64条片形吸虫成虫,核糖体DNA的ITS1序列扩增产物长422 bp,出现5个变异位点。64条片形吸虫成虫中有5条(7.81%)与GenBank中肝片形吸虫的ITS1序列(登录号:AM709612)相似度为100%,其余59条(92.19%)均同时携带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序列特征,为Fg/Fh杂合型片形吸虫;测序图谱中5个变异位点均出现双峰,个体间双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从Fg∶Fh≥10∶1到Fg∶Fh≤1∶10不等。线粒体DNA的NAD1和COX1序列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535 bp和438 bp,变异位点分别为47个和41个。其中1条成虫(1.56%)与GenBank中肝片形吸虫的NAD1序列(登录号:GQ175363)、COX1序列(登录号:GQ398051)相似度为100%,另63条(98.44%)与巨片形吸虫的NAD1序列(登录号:AB207168)、COX1序列(登录号:AB207177)相似度为99.81~100%。虫卵线粒体COX1、NAD1序列与母本完全一致;ITS1序列分型与母体完全一致,但其杂合程度存在分化现象。结论云南省大理地区片形吸虫种群以"杂合型"片形吸虫为主,同时存在极少量纯种肝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9.
肝片吸虫中间宿主螺感染的精确的流行数据对于研究其季节性传播动力学可能是非常有用的。由于目前的显微镜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缺陷使人们难以获得这些流行数据,因此,本文作者研究了一种用DNA探针检测肝片吸虫中间宿主螺感染的高度精确的技术。该技术的敏感性达100%,特异性为99%,可以检测出单个毛蚴,而且和大拟片吸虫、滑睾同盘吸虫、美洲异毕吸虫及其它与肝片吸虫具有共同中间宿主的吸虫的DNA无杂交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包括ITS1、5.8S和ITS2及其侧翼序列)、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Ⅰ(NADⅠ)、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序列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epck)多重PCR初步鉴定广西南宁地区采集的片形吸虫的种类。方法于南宁市某屠宰场采集11头感染片形吸虫的牛肝脏,分离片形吸虫成虫,并孵育获得虫卵。提取片形吸虫成虫的基因组DNA,PCR扩增ITS+、NADⅠ和COXⅠ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并结合pepck基因多重PCR鉴定虫种;提取部分片形吸虫的虫卵基因组DNA,PCR扩增ITS+序列并测序;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片形吸虫亲代及子一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共获得151条片形吸虫成虫,ITS+序列扩增产物长964 bp,仅NN20-2为Fh型,与GenBank中瑞士肝片形吸虫(登录号:MK321602)的同源性为100%;NN17-11、NN20-9和NN20-14携带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序列特征,属于Fg/Fh杂合型,序列图谱上特定变异位点出现双峰,个体间双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NN17-11为Fg∶Fh=1∶1,NN20-9和NN20-14为Fg∶Fh=1∶5;其余147个样本是Fg型,可细分为19个亚型,其中NN4-1等100个虫体与GenBank中越南巨片形吸虫(登录号:MN970009)的同源性为100%,其余虫体中共出现14个变异位点,多为双峰。线粒体基因NADⅠ和COXⅠ序列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535 bp和438 bp,分别有34、22个变异位点,细分为28、21种单倍型,所有虫体的NADⅠ和COXⅠ均属于巨片形吸虫类群。pepck PCR产物电泳显示NN17-11、NN20-2、NN20-9和NN20-14等4个虫体出现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条带,其它样本只有巨片形吸虫的单条带。虫卵的ITS+序列结果显示,ITS-Fh型片形吸虫NN20-2成虫有1个虫卵(1/30)转变为Fg/Fh型;巨片形吸虫NN20-3成虫有5个虫卵(5/30)呈现Fg/Fh型,其余虫卵与母体基本一致。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片形吸虫种群以纯种巨片形吸虫为主,同时存在少量杂合型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11.
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是寄生于哺乳动物胆管中的大型吸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肝片形吸虫寄生于人体,在世界各地陆续有报道,迄今已报告2594例(ChenandMof,1990),国内报告50余例[1]。1986-1991年,我们采用改良加藤法,在全...  相似文献   

12.
吸虫纲复殖亚纲毛蚴种类繁多,但其形态均有规律可循。毛蚴可分背、腹、前、后、左、右两侧对称的六个方位.不论在运动中或静止时,其体形不变。但其间有明显差别,根据搜集文献已得的资料,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原始型,与单殖亚纲毛蚴形态相似,体形呈筒状,纤毛撮环状,Trichbihlarzia cameroni。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包括ITS1、5.8S和ITS2及其侧翼序列)、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Ⅰ(NADⅠ)、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序列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epck)多重PCR初步鉴定广西南宁地区采集的片形吸虫的种类。方法于南宁市某屠宰场采集11头感染片形吸虫的牛肝脏,分离片形吸虫成虫,并孵育获得虫卵。提取片形吸虫成虫的基因组DNA,PCR扩增ITS+、NADⅠ和COXⅠ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并结合pepck基因多重PCR鉴定虫种;提取部分片形吸虫的虫卵基因组DNA,PCR扩增ITS+序列并测序;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片形吸虫亲代及子一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共获得151条片形吸虫成虫,ITS+序列扩增产物长964bp,仅NN20-2为Fh型,与GenBank中瑞士肝片形吸虫(登录号:MK321602)的同源性为100%;NN17-11、NN20-9和NN20-14携带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序列特征,属于Fg/Fh杂合型,序列图谱上特定变异位点出现双峰,个体间双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NN17-11为Fg∶Fh=1∶1,NN20-9和NN20-14为Fg∶Fh=1∶5;其余147个样本是Fg型,可细分为19个亚型,其中NN4-1等100个虫体与GenBank中越南巨片形吸虫(登录号:MN970009)的同源性为100%,其余虫体中共出现14个变异位点,多为双峰。线粒体基因NADⅠ和COXⅠ序列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535bp和438bp,分别有34、22个变异位点,细分为28、21种单倍型,所有虫体的NADⅠ和COXⅠ均属于巨片形吸虫类群。pepck PCR产物电泳显示NN17-11、NN20-2、NN20-9和NN20-14等4个虫体出现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条带,其它样本只有巨片形吸虫的单条带。虫卵的ITS+序列结果显示,ITS-Fh型片形吸虫NN20-2成虫有1个虫卵(1/30)转变为Fg/Fh型;巨片形吸虫NN20-3成虫有5个虫卵(5/30)呈现Fg/Fh型,其余虫卵与母体基本一致。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片形吸虫种群以纯种巨片形吸虫为主,同时存在少量杂合型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14.
在韩国,肝片吸虫由椎实螺L.viridis传播。肝吸虫病造成畜牧业相当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肝片吸虫螺宿主衍生囊蚴的情况,对了解肝吸虫病的流行很重要。 本文作者分别观察了感染1,3,5个肝片吸虫毛蚴的3组L.viridis螺的囊蚴生成情况。L.viridis螺在实验室按常规饲养。肝片吸虫卵从当地屠宰场阳性家畜的胆汁中获得。用自来水清洗胆汁并先通过60孔的滤筛后,将卵收集在一400孔的滤筛上,后放在有  相似文献   

15.
<正> 片形吸虫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片形科的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所引起。有关片形吸虫在家畜体内寄生和流行情况,我省迄今未见报道。1985年8月,我们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乡共调查耕牛共553头。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材料系采自受检耕牛新鲜粪便,分别用直接涂片法和自然沉淀集卵法(1粪3检)进行粪检。发现虫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西片形吸虫中间宿主小土蜗和终宿主水牛的感染情况。方法 2018年4-10月,于广西横县、宾阳、隆安、都安、大化和来宾等6个县(市)收集小土蜗和水牛粪便,小土蜗通过压片镜检查找幼虫,水牛粪样采用水洗沉淀法查找虫卵,对发现的片形吸虫幼虫和虫卵提取DNA,进行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PCR扩增和鉴定。结果共采集1 523只小土蜗,片形吸虫平均感染率为0.3%(5/1 523),除大化县和都安县采集的小土蜗未发现片形吸虫感染外,横县、宾阳、隆安、来宾等4个县(市)采集的小土蜗均存在片形吸虫感染。共采集128份水牛粪样,平均感染率为79.7%(102/128)。6个县(市)水牛均存在片形吸虫感染,其中来宾市水牛感染率最高,为88.2%(15/17);都安县水牛感染率最低,为64.0%(16/25)。片形吸虫ITS2序列PCR扩增长度约为500 bp。小土蜗中片形吸虫幼虫ITS2序列与巨片形吸虫的ITS2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667375.1)的相似性为98.8%~99.0%,水牛粪样中片形吸虫虫卵ITS2序列与巨片形吸虫的ITS2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667375.1)的相似性为98.4%~99.4%。结论广西相关调查点的小土蜗和水牛均存在巨片形吸虫感染,人群存在感染风险,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DNA技术的进展使寄生虫学家们能应用该技术作寄生虫种、株的鉴定。在血吸虫,已有研究证明曼氏血吸虫rDNA的重复单位长约10kb。用BamHI内切酶降解获得三个有完整长度的重复单位片段,并在pBR322中克隆化,制备探针用于其它血吸虫虫种的研究,结果发现了种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及非转录区(NTS)长度的种间变异。本文拟用这三个探针研究片形吸虫属中某些虫种rDNA重复单位的种间和种内变异。这些吸虫为:肝片形吸虫(9个样品),巨片形吸虫(2个),Fasciola sp.(1个)和大拟片形吸虫(1个),新鲜冻存或存放在70%乙醇中,分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比较阿苯达唑和三氯苯哒唑对人体大片形吸虫的驱虫效果。方法 方法 第1例患者口服阿苯达唑200 mg, 1日 2次, 连服5 d, 另1例患者每日顿服三氯苯哒唑片剂10 mg/kg, 连服2 d。收集2例患者服药后第1、 2、 5天的全量粪便 (共3 份), 以及第2例患者服药前和服药期间的全量粪便 (共7份), 采用尼龙袋集卵法收集虫卵, 并置于28 ℃水浴箱中孵化。结 结 果 果 第1例患者口服阿苯达唑后的第1、 2、 5天粪便中均检出片形吸虫卵, 经28 ℃水浴箱孵化, 持续观察25 d, 未见毛蚴孵 出, 也未见虫卵发育的迹象, 同时患者体温波动在37.4 ~ 38.3 ℃之间, 仍感腹痛。另1例患者在服用三氯苯哒唑前和服药 期间以及结束后第1天的粪便中检出虫卵, 服药结束后的第2、 5天粪便中未检出虫卵。服药前及期间排出的虫卵经28 ℃ 水浴箱孵化至第13天孵化出毛蚴; 而服药结束后第1天的虫卵持续观察25 d未见毛蚴孵出, 也未见虫卵发育的迹象, 同时 患者在服药结束后第4天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结论 结论 阿苯达唑对大片形吸虫成虫短期内无明显的杀虫作用, 但可明显 影响虫卵的发育, 致使虫卵不能孵化出毛蚴; 三氯苯哒唑对人体大片形吸虫成虫和虫卵可能均有杀灭作用, 具有疗效好, 疗程短, 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肝片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筛选肝片吸虫病候选诊断抗原基因。方法构建肝片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利用感染肝片吸虫绵羊血清对该文库进行初筛和复筛。挑取阳性噬菌斑,PCR扩增后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肝片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初级文库库容约2×107pfu/800μl,插入片段长度为400bp~2 000bp,重组率约98%。共筛选和鉴定16个阳性噬菌斑,测序分析其中的2个为已报道的诊断抗原基因,4个为新发现的肝片吸虫病候选诊断抗原基因,10个为肝片吸虫未知抗原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肝片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筛选获得4个肝片吸虫病候选诊断抗原基因,为肝片吸虫病早期诊断和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片形属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apatica)和大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等片形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2]。虫体主要寄生于人体肝脏,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腹痛,常伴有腹胀、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脾大、腹水、贫血等。患者的急性期症状减退或消失后,数月或数年内可无明显不适,或有胃肠道轻度不适。此期病变可逐渐向慢性期过渡。慢性期(又称成虫阻塞期)为成虫长期寄生于肝内胆管,引起胆管炎、胆囊炎和胆管上皮增生等为主要病变基础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