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E1/AE3免疫组化法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E1/AE3免疫组化标记检测胃癌根治标本中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癌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4例胃癌病人根治切除后阴性的淋巴结及胃周软组织的石蜡包埋组织用S-P法进行AE1/AE3染色标记。结果 64例118枚淋巴结中,根据HE染色阴性再经AE1/AE3标记发现,8例患者13枚淋巴结有微转移灶,病例总阳性率12.50%(8/64),淋巴结总阳性率11.02%(13/118)。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P〈0.05),弥漫型胃癌微转移率(62.50%)明显高于肠型胃癌(5.36%),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AE1/AE3染色标记检测微转移淋巴结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52例NSCL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25例)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27例),采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196枚淋巴结组织(2组各98枚,淋巴结转移阳性组98枚中病理阳性淋巴结72枚,阴性26枚)中VEGF.C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癌组织VEGF-CmRNA表达水平(0.273±0.179)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0.089±0.087,P〈O.01);阳性淋巴结组织VEGF—CmRNA表达水平(0.207±0.17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淋巴结组织(011±0.107,P〈0.01)。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阳性与阴性淋巴结组织VEGF—C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207±0.174、0.196±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5例患者中14例(93.3%)肺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46枚阳性淋巴结组织中37枚(8014%)VEGF—C蛋白表达阳性;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15例患者中仅1例(6.7%)肺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52枚淋巴结组织VEGF-C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JD〈O.01)。结论VEGF—C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与NSCLC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观察并对比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肿瘤生物学行为,以明确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材料选取经病理诊断确定为胃癌并行D3手术的患者共83例。取其胃周围淋巴结共245枚,且这些淋巴结经常规病理检查证实无临床转移。阴性对照组选取因胃溃疡,胃间质瘤等其他胃部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人8例,淋巴结共76枚。阳性对照组选取行D3手术的胃癌患者共31例,淋巴结141枚,并且这些淋巴结经普通病理检验证实有临床转移。所有胃癌患者淋巴结切为两半,一半送检常规病理检测,另一半以RT-PCR方法行CK18检测。结果阳性对照组全部淋巴结CK18高表达,阴性对照组全部无表达,研究组部分出现高表达。结论胃癌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证实癌转移则微转移也为阳性,胃良性疾病患者淋巴结无微转移,常规病理未见癌转移淋巴结,相当部分也存在微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胃癌中Fas的表达,探讨Fas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在135例胃癌(胃镜取材70例,手术取材65例)中的表达情况,胃癌病理组织学分型应用HE染色法。结果胃癌组织中Fas阳性表达率(42.96%)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77.78%),胃高中分化腺癌Fas阳性表达率(60.00%)明显高于胃低分化腺癌(33.96%)和黏液癌(33.33%)(P均〈0.05),胃低分化腺癌与胃黏液癌之间Fas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无淋巴结转移组Fas阳性表达率(72.00%)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40.00%);术后生存期≥5年的胃癌组织中Fas阳性表达率(57.89%)高于生存期〈5年组(16.67%)。结论胃癌组织中Fas表达下降,Fas在胃癌中的低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有关。检测胃癌组织中Fas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进展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D)表达与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癌组织和配对淋巴结标本中CD表达。结果66%(42/64)的肺癌组织CD表达阳性,其中鳞癌为57%(17/30),腺癌为74%(25/34)。在35例转移淋巴结标本中,20例57%CD阳性。Ⅲ~Ⅳ期肺癌病例中,肺癌组织CD表达高于Ⅰ~Ⅱ期病例(P<0.05)。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组,CD表达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P<0.01)。结论肺癌组织CD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和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CD有可能作为NSCLC患者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大肠腺癌标本78例。结果nm23基因在正常结肠粘膜腺体细胞为阳性表达。在大肠腺癌中呈现低表达,阴性率为74%(58/78),其中全部细胞无表达35例,部分细胞表达2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病灶表达阴性率为85%(40/47),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其阴性率为58%(18/3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m23基因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腺癌大多数呈现阳性表达,低分化腺癌呈现低表达。与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nm23基因在大肠腺癌的低表达与肿瘤的转移、浸润、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COX-2和VEGF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8例伴有淋巴结转移(N+)的胃腺癌患者和33例无淋巴结转移(N-)的胃腺癌患者COX-2和VEGF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淋巴结转移组(Ⅰ-Ⅱ期)中COX-2的表达阳性率为75%,无淋巴结转移标本中COX-2的表达阳性率为54.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Ⅲ-Ⅳ期COX-2表达阳性率(86%)明显高于Ⅰ-Ⅱ期COX-2表达阳性率(58.5%),两组差异显著(P〈0.05);COX-2阳性表达组发生淋巴结转移高于COX-2阴性表达组(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的标本中COX-2和VEGF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组中的COX-2表达和同期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COX-2表达无明显差异,提示COX-2在早期胃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COX-2的高表达与肿瘤转移有相关性,其作用可能通过调控VEGF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组织的细胞角蛋白19(CK19)、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Ⅱ期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手术切除的淋巴结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将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任一阳性的患者设为淋巴转移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设为非淋巴转移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转移组和非淋巴转移组患者的CK19、TTF-1表达情况。将淋巴组织CK19、TTF-1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患者设为微转移组,将CK19、TTF-1检测结果单阴性或全阴性的患者设为无微转移组,随访3年,比较微转移组和无微转移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结果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淋巴组织的TTF-1、CK1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淋巴结微转移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7. 14%)明显低于无微转移组患者(88. 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组织中CK19、TTF-1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术后生存的关系密切,与肺癌发生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表达水平与胃黏液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黏液腺癌患者的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中GLUT1和VEGF—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GLUT1和VEGF—c蛋白在癌肿实质黏液湖中漂浮的散在癌细胞几乎无阳性表达,在癌旁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有不同程度表达,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在侵及浅肌层、深肌层和浆膜层的癌组织中表达率依次升高;有淋巴结转移者中二者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GLUT1和VEGF-c蛋白表达与胃黏液腺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二者过度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胃黏液腺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淋巴结微转移对结肠癌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 对1120枚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进行常规HE染色和CK20、CEA免疫组化微转移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K20检测出有微转移淋巴结103枚,占9.2%(103/1120),CEA检测出有微转移淋巴结88枚,占7.9% (88/1120).CK20联合CEA检测出130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占11.6% (130/1120).肿瘤浸润愈深,微转移愈易发生(P<0.05),分化程度低者,微转移阳性率高(P<0.05).130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13例TNM分期提高,其中Ⅰ期→Ⅲ期2例,Ⅱ期→Ⅲ期11例,HE染色重新分期率为18.6% (13/70).结论 结直肠癌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常规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癌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用细胞角蛋白19(CK19)单抗和CD44v6单抗检测48例贲门癌患者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323枚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结果本组9例14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贲门癌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与贲门癌的Lauren分型有关(P〈0.05)。45例随访患者中,有淋巴结微转移者3、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者(P均〈0.01)。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癌患者淋巴结常存在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有助于贲门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Raf激酶抑制蛋白( RKIP)在贲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贲门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收集160例贲门腺癌患者(腺癌组)的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KIP表达;采用ELISA法和流术细胞术分别检测腺癌组和5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NF-κB p65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法分析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贲门腺癌及癌旁组织中RKI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7%、52.5%(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4.4%、53.1%(P<0.05,t=4.34);腺癌组血清总NF-κB p65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RKIP表达阳性与阴性者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腺癌组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对照组,尤以RKIP表达阴性者为著( P<0.05)。结论 RKIP在贲门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并与肿瘤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关,可能机制为抑制NF-κB活性及细胞免疫功能,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  相似文献   

13.
胃肝样腺癌的临床与病理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背景:胃肝样腺癌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和临床特点,但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来引起足够重视。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PF)阳性的胃肝样腺癌的组织学表现、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为胃肝样腺癌者6例,同期随机选取胃低分化腺癌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30例作为埘照,统一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6例胃肝样腺癌患者发病平均年龄66.8岁.发病时血清AFP84-2230ng/ml,6例中2例复发,2例肝转移,平均存活17个月;具有与HCC相似的组织学表现.即多呈实体状,小梁状.大梁状,血管血窦丰富,癌细胞血管淋巴管侵犯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FP均阳性.而HepParl阴性,癌细胞为CD34阳性的血管分割成小梁状。胃低分化腺癌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实体巢状或弥散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AFP和HepParl阴性。原发性HCC组织学表现为实体状,小梁状,大梁状以及有丰富的血管血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癌细胞HepParl阳性。结论:血清AFP阳性的胃肝样腺癌具有发病年龄高、易于复发或肝脏转移、预后差的临床特点。组织学上,胃肝样腺癌与HCC相似,但癌细胞AFP阳性、HepParl阴性可与胃低分化腺癌(AFP和HepParl均阴性)和原发性HCC(HepParl阳性)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右半结肠癌肿瘤浸润与淋巴结转移规律,为早期右半结肠癌手术范围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收集根治性切除24例右半结肠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采用淋巴结显示技术(LRT)检获手术标本的淋巴结;HE及CK20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不同分期各站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果 24例标本共检获淋巴结492个,平均20.5个/例。HE检查转移率41.6%(11/24),淋巴结转移度12.4%(61/492);CK20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转移率66.7%(16/24),淋巴结转移度17%(87/492)。随着浸润深度加深,中枢方向及肠管旁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有增高趋势。肠旁淋巴结主要转移在距离肿瘤10 cm范围内。pT1期者N1、N2、N3各站中及肠旁无淋巴结转移,pT2期淋巴结转移发生在N1、N2站及肠旁10 cm以内,无一例转移至N3站及肠旁>10 cm组。结论 LRT可以明显提高淋巴结的检出数;该技术结合CK20免疫组化检测技术能较精准的检测右半结肠癌淋巴结,明确其转移规律,指导临床结肠癌的治疗;针对早期右半结肠腺癌患者(如T1、T2期者),尤其是肝曲结肠癌,可采取缩小范围的手术。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凋亡与肝癌癌前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癌分组织与单纯肝硬变二者在肝细胞凋亡的区别,以探讨癌前病变的特性.方法HCC癌旁标本及单纯肝硬变标本分别为24及对例(A及B组),全部作原位末端标记(ISEL),HBsAg免疫组化及HE观察分析ISEL阳性强度分4级,作A、B组比较,卡方统计.结果A组的肝细胞ISEL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显著高于B组(P<0.01).阳性细胞核深棕色,散在分布,以汇管区及纤维隔周边部为多.A组绝大多数属静息性门脉性肝硬变;而B组尚有慢活肝及侵重肝肝硬变炎症B组较A组明显(P<0.05).HBsAg阳性率A组89.4%,B组93.7%ISEL阳性与HBsAg、肝细胞活跃增生和肝细胞非典型增生无相关性此外,发现A组中有1例“凋亡性肝硬变”,其ISEL及HE均证明50%的肝细胞有凋亡结论HCC癌旁肝硬变的凋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肝硬变者,认为肝细胞凋亡是HCC癌前病变的一种特性,与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A)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有随访资料的101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PDGF-A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在101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PDGF-A阳性表达者43例(42.57%)。有淋巴结转移者(65.1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0.61%)(P<0.05);脉管内有癌栓者(64.52%)明显高于无癌栓者(32.86%)(P<0.01);癌组织浸及粘及粘膜下,肌层、浆膜下及浆膜者分别为13.04%、37.04%、58.82%,三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DGF-A阳性表达者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60.34%和47.28%,低于阴性表达者5年及10年生存率(73.55%,56.19%)。说明PDGF-A阳性表达者预后较差,阴性表达者预后较好。癌组织PDGF-A阳性表达的病例,间质中浆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4.81%和74.40%,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36.30%、29.74%),(说明PDGF-A在浆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阳性表达者预后后经阴性者好。PDGF-AmRNA表达(61.54%)与PDGF-A蛋白表达(42.57%)一致)。结论:PDGF-A阳性的胃癌恶性度高、易转移、预后差,而胃癌间质中浆细胞和树突状细胞PDGF-A阳性表达者的胃癌预后较好。PDGF-A参与肿瘤免疫调节,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P21蛋白表达和p21基因改变的意义.方法32例胃癌石蜡标本,其中乳头状腺癌6例,管状腺癌9例,粘液腺癌8例,低分化腺癌7例,未分化癌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标本23例,32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作对照.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21蛋白表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p21基因改变.参照文献确定p21蛋白表达的阳性标准及SSCCP检测p21基因异常标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P21蛋白表达阳性率56.3%(18/32),其中管状腺癌77.8%(7/9),乳头状腺癌83.3%(5/6),粘液腺癌37.5%(3/8),低分化腺癌42.9%(3/7),未分化癌0%(0/2),存在淋巴结转移组为43.5%(10/23),无淋巴结转移组为88.9%(8/9),癌旁组织为90.6%(29/32).P21蛋白表达阳性率胃癌组织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5),与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不同病理类型间未见差异显著(P>0.05).PCR-SSCR分析18.8%(6/32)胃癌组织存在p21基因改变.结论p21基因以异常表达及基因改变的方式参与胃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丽敏  王进 《山东医药》2010,50(1):59-60
目的研究正常胃黏膜和胃腺癌组织中桩蛋白(Paxillin)及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Paxillin和VrEN在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88例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胃腺癌组织中Paxillin阳性表达率(72.5%)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32.5%)(P〈0.05);PTEN阳性表达率(47.7%)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100%)(P〈0.05)。胃腺癌组织中PaxiUin和PTEN的表达与胃腺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胃腺癌组织中Paxillin与PTEN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69,P〈0.05)。结论胃腺癌组织中Paxillin蛋白水平的高表达与PTEN蛋白水平的低表达可能与胃腺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能成为一组能够有效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ABC酶标技术,对63例胃癌组织及21例转移淋巴结进行菜豆凝集素(PHA)和花生凝集素(PNA)的亲和组化染色,观察胃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凝集素受体变化。结果示;(1)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与PHA和PNA结合的阳性率(分别为90.3%和87.1%)高于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原发灶(71.8%和65.6%)。(2)淋巴结转移组的PHA与PNA阳性强度以强阳性为主;无淋巴结转移组则以弱阳性和中等阳性为主。(3)淋巴结转移灶与胃癌原发灶的阳性强度基本一致,符合率为PHA57.1%,PNA71.4%。结果表明胃癌原发灶中凝集素受体的变化与淋巴结转移的状况密切相关,胃癌原发灶中带有PHA和(或)PNA受体的癌细胞具有转移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检测技术(sLNB)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8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SLN,术后行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病理和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结果]38例中35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2.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1.4%(32/35),敏感性为85.7%(18/21),特异性为100.%(18/18),假阴性率为14.3%(3/21)。AE1/AE3免疫组化法与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SLN转移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1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AE1/AE3免疫组化法较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病理检查更为敏感,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出率,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