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2):115-119
[目的]分析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与肝素钠对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关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与肝素钠对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方面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1 9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与肝素钠在静脉留置针的堵管发生率[OR=0.40,95%CI(0.18,0.89),P=0.03]、平均留置时间[SMD=1.18,95%CI(0.37,1.99),P=0.004]及局部静脉炎发生率[OR=0.36,95%CI(0.18,0.70),P=0.002]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与肝素钠在静脉留置针的局部外渗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0,95%CI(0.28,1.29),P=0.19].[结论]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效果在降低堵管率和局部静脉炎发生率及延长留置时间方面均优于肝素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与带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3年1~6月PICC置管患儿141例(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 包括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更换敷料、更换输液接头及冲封管等, 观察局部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及断管与堵管的发生率。并与2012年7~12月行常规护理的PICC置管患儿12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局部静脉炎及堵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局部静脉炎及堵管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潘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9-175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白血病患儿249例,其中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患儿125 例为观察组,头静脉置入PICC患儿124 例为对照组.比较2 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与头静脉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采用不同液体封管差异。方法将70例行PICC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观察组采用稀释肝素盐水以脉冲式封管,对两组的堵管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经卡方检验计算器1.61检验两组导管堵管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34.3%,观察组0.0%,χ2=14.49(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可来福无针密闭接头加稀释肝素盐水脉冲式封管堵管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措施。方法:观察116例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116例PICC置管患者出现并发症40例,其中导管堵塞10例,管腔内返血8例,穿刺点渗血8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脱出4例,穿刺点感染4例。经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后,继续留置PICC管32例,拔管8例。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的掌握,可有效减少PICC临床应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住NICU的78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置入PICC导管49例(PICC组)及行外周静脉穿刺留置外周静脉导管29例(PIV组),统计两组患儿需输液天数、静脉穿刺次数、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局部、全身感染及静脉炎发生率,观察导管并发症:如堵管、渗漏、移位。结果PICC组与PIV组基本情况、需输液天数差异无显著性,而静脉穿刺次数差异有显著性,脑室内出血两组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PIV组发病率较高,病情相对较重。两组全身感染率、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IV组局部感染率高,PICC组无局部感染者。PICC组49例因堵管拔管3例,静脉炎、导管破裂拔管4例,死亡2例,81.63%按计划拔管。结论PICC为极低体重儿建立了通畅的静脉通道,减少了过多的疼痛刺激和护理操作,保证了生理稳定,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减少,而感染无增加,并发症少,临床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PICC建立静脉通路。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1%和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PICC静脉置管,并加强置管与维护过程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经过外周静脉插入到中心静脉的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PICC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因其能有效地解决静脉输液问题,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观察及其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措施。方法:观察116例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116例PICC置管患者出现并发症40例,其中导管堵塞10例,管腔内返血8例,穿刺点渗血8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脱出4例,穿刺点感染4例。经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后,继续留置PICC管32例,拔管8例。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的掌握,可有效减少PICC临床应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巴德耐高压型导管在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应用,分析置管部位(上及下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根据PICC导管置入的穿刺部位分为上臂置管组15例和肘下置管组15例;均行PICC导管置入治疗。结果上臂置管组、肘下置管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但上臂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肘下置管组46.67%(7/15)。上臂置管组舒适度评分(6.94±1.92)分、Karnofsky评分(76.53±5.13)分均显著高于肘下置管组(P0.01)。结论巴德耐高压型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高,PICC导管的穿刺部位以上臂置入为佳,肘下导管置入期间易发生堵管、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因此应采取高压团注后的护理、集束化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护理措施进行相关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肝素钠液和地塞米松浸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联合红外线照射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置管前常规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观察组置管前采用稀肝素钠液+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采取红外线灯照射穿刺侧上肢,穿刺点周围涂擦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2%,对照组发生率1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素钠液和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联合红外线照射,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涂抹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的临床干预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需要行PICC置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擦法;B组患者采用红花酒精湿敷法;C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比较3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情况以及PICC留置时间.结果 A组及B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及穿刺点疼痛程度均低于C组,且PICC留置时间均长于C组(P<0.05),但 A组与B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程度及PICC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喜疗妥软膏外擦法及红花酒精湿敷法较常规护理方法均可降低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并可降低患者穿刺部位的疼痛程度,延长PICC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u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1]。从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PICC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为降低其导管堵管率、感染率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2],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梁静 《大家健康》2016,(5):220-220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用于肿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结果: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上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P <0.05)。结论: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实施 PICC 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何可萍  黄小艺 《吉林医学》2011,(11):2271-2272
目的:减少产房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方法:选择分娩的产妇110例,年龄22~3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选取腕关节以下浅静脉穿刺,封管时边注入封管液边退出针头,夹闭留置针上的小开关于延长管的远端;观察组选取腕关节以上浅静脉穿刺,在推注封管液过程中夹闭小开关于延长管的近端,再边注入封管液边退出针头;两组均使用生理盐水封管。比较两组留置针导管内回血率、导管堵塞率。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导管内回血率、导管堵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腕关节以上浅静脉穿刺;在推注封管液过程中夹闭小开关于延长管的近端能减少产房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外周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封管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卫新  杨世东  吴丽娜 《吉林医学》2009,30(14):1427-1428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2种封管液的封管效果,以选择更有效的封管液封管,减少由于封管液选用不当而致堵管情况的发生,避免由于堵管而再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将68例患者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34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5ml封管,实验组用肝素盐水(50U/ml)5ml封管,两组均采用正压封管方法,进行留置效果比较。结果:实验组用肝素盐水(50U/ml)5ml封管,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用生理盐水5ml封管,有效率为64.9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封管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素盐水封管优于生理盐水。结论:对外周静脉留置针而言,主张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在儿科静脉留置针冲封管中应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600例留置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患儿研究,A组(300例,传统方法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冲封管)、B组(300例,应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冲封管),比较时间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患儿留针时间长于A组,封管操作时间短于A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3.67%低于A组7.67%,有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于儿科静脉留置针冲封管中,患儿堵管发生率低,封管操作时间短,留针时间延长,在临床中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比较,PICC安全、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可有护士操作,在直视血管下穿刺,避免了盲穿引起的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3):232-23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有传统置管和超声引导下置管2种方法.本观察比较了2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穿刺成功率、置管后1周及1个月发生静脉炎、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1临床资料1.1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行PICC置管的癌症患者140例.按照置入PICC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规范化培训对降低肿瘤患者堵管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2010年我科行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145例,2009年的67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的78例作为观察组,对比经过规范化培训和未经规范化培训的护士为患者护理PICC,防止堵管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堵管发生率及未通致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导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降低PICC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