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化气方敷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和残余尿量)、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CLSS)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明显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等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残余尿量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改善膀胱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即骶神经起搏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2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骶神经起搏法治疗(八髎穴电针刺激法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膀胱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即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指标及平均控尿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能较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针八髎穴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和残余尿量)等水平。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05),残余尿量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改善尿动力学指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温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电温针法(即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和残余尿量)、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CLSS)。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日均单位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日均单次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05),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 0.05),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7%(P 0.05)。结论电温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明显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疗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后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治疗后,两组QOL评分、每次排尿量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均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排尿、贮尿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八髎穴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脊髓损伤后OA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予尿道膀胱镜下膀胱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八髎穴治疗。8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每次排尿量变化,尿动力学变化,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表(OABSS)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及每日漏尿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尿动力学参数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及膀胱顺应性升高(P0.05),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降低(P0.05),I-QOL评分升高(P0.05),OABSS评分下降(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髎穴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后OAB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尿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和残余尿量)等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日均单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均单次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膀胱排尿压力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膀胱排尿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改善尿动力学指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及膀胱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能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可纠正尿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火针联合脐疗治疗脊髓损伤(SCI)所致神经源性膀胱(NGB)的疗效及对尿动力学、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SCI所致NG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中药脐疗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火针联合脐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排尿情况、尿动力学、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33% vs 70.00%,P<0.05)。两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日均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最大尿流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NBSS评分、U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均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最大尿流率、WHOQOL-BREF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针联合脐疗可更有效地改善SCI所致NGB患者尿动力学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中医》2017,(10):1469-147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积分、排尿困难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及对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间隙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尿流动力学(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逼尿肌压和最大尿流率)、排尿次数以及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内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 h排尿次数、LUT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计划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常规及肾功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和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甘泉  朱伟珍  卢丽丽 《新中医》2017,49(2):171-17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少/小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对各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手法排尿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8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24 h平均单次尿量、24 h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24 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膀胱体表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SC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SC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加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LUTS评分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平均单次尿量明显增加,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电针组各项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芪肾气丸加减治疗肾虚证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及对尿动力学和尿液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BDNF)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口服托特罗定片,2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肾气丸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8周。患者记录排尿日记(24 h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漏尿次数);进行治疗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尿急程度评分(IUSS),主要症状和肾虚证评分;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调查表(OAB-q)评价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测量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MFR),残余尿量(PVR),急迫尿意容量(VUD),初始尿意容量(VFD)等尿动力学指标;检测治疗前后NGF和BDNF,并计算与尿肌酐(UCr)的比值即NGF/UCr和BDNF/UCr。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75.93%(χ2=5.654,P0.05);治观察组24 h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漏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OABSS,IUSS,主要症状和肾虚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VFD,VUD和MFR均多于对照组,PVR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OAB-q量表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应对方式等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NGF,BDNF水平和NGF/UCr,BDNF/UCr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参芪肾气丸加减联合托特罗定片治疗肾虚型OAB,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调节尿动力学指标和尿液NGF,BDNF水平,改善逼尿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2 例。2 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 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 2 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1.88%(23/3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膀胱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腹针治疗。2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膀胱容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7%,对照组5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平均单次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NB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辅治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GB)的效果.方法:9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用间歇性导尿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推拿方法.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升高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每日漏尿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