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128-MS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进行评价,以此总结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接受CT冠状动脉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所检出的斑块CT值进行测量,比较不同性质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同时比较128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两种方法测量管腔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患者中,软斑块、中间斑块、钙化斑块数目及CT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钙化斑块引起的轻度狭窄多,非钙化斑块引起的中度及重度狭窄多;128层螺旋CT与CAG检查方法在诊断管腔狭窄的相关性好。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检查冠状动脉,有利于分析和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其引起的管腔狭窄,测量准确率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联合心肌酶检查应用于急性心源性胸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2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急性心源性胸痛患者作为治疗组,抽取同期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检查的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MSCTA(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血清心肌酶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经MSCTA联合心肌酶检查诊断急性心源性胸痛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86.67%,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SCTA分辨钙化粥样斑块CT值为(341.65±308.42)HU,非钙化粥样斑块CT值为(59.88±67.93)HU,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联合心肌酶检查应用于诊断急性心源性胸痛效果良好,准确率较高,同时对判断冠状动脉斑块与狭窄性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螺旋CT扫描与DSA检查在心脏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冠心病患者,入选病例均资料完整,对其临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螺旋CT扫描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结果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0例造影为阴性,28例造影为阳性。28例阳性造影患者中,螺旋CT扫描显示5例为阴性,23例为阳性;10例阴性造影患者中,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6例为阴性,4例为阳性,CT扫描发现46支冠脉钙化血管,阳性率为75.41%。结论螺旋CT扫描在心脏冠状动脉疾病检查、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CTA)评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5例。均行CTA检查, 统计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表现;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 统计颈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符合率;比较不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125例患者中发现108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其中钙化斑块35个、纤维斑块26个、脂肪斑块29个、混合斑块18个。各类型斑块管壁增厚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斑块、混合斑块溃疡特征显著高于纤维斑块、钙化斑块, 且纤维斑块、脂肪斑块、混合斑块颅内血管病变特征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5)。125例患者中, DSA检查发现正常79例, 轻度狭窄26例, 中度狭窄9例, 重度狭窄9例, 闭塞2例。CTA检查正常80例, 轻度狭窄26例, 中度狭窄7例, 重度狭窄11例, 闭塞1例。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和DSA检查符合率为92.73%(Kappa值为0.8985, 95%CI 0.741~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冠心病早期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早期患者纳入研究,分别予以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患者的不同诊断措施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84例患者中,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共显示986个血管节段,可用于评估的为918个,成功率93.10%,冠脉造影检查可用于评估的为926个,成功率为93.9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的管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无狭窄者679例,轻度62例,中度105例,重度58例,完全闭塞者14例,未能评价者68例,而冠脉造影显示无狭窄者683例,轻度56例,中度115例,重度62例,完全闭塞者10例,未能评价者60例,两种检查方式各个分组的总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早期的诊断中,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传统金标准冠脉造影的结果相一致,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成分及性质的CT增强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2016年10月17日—2017年3月17日本院收治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或动脉斑块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CT增强血管造影,依据CT值的差异,对不同斑块成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400支颈动脉),其中于CT增强血管造影下,双侧颈动脉病变患者122例,占比61.00%;颈动脉异常325支,占比81.25%;其中管壁弥漫性增厚180支,不规则斑块145支,其中不稳定斑块81支单纯脂质成分为主38支,单纯纤维成分为主32支,混合斑块11支,稳定斑块64支,52支单纯钙化者,12支多发性钙化者。结论于CT增强血管造影下,可将斑块的主要成分进行分辨,从而对动脉斑块性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脉CTA)检查判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受斑块性质的影响,为临床正确判断冠心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10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冠脉管腔狭窄评估金标准,分析CTA在冠脉管腔狭窄评估中应用价值,并分析CAG冠脉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640层CT诊断冠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以冠脉造影的结果为参考标准,使用640层CT造影成像对72例冠心病患者258支冠脉共710个节段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对获得的258支冠脉进行分析,640层CT测定冠脉狭窄的敏感性90.1%,特异性93.2%,阳性预测值89.8%,阴性预测值95.0%。结论 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作为筛查冠状动脉狭窄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使用64排螺旋CT对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均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同时开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研究64排螺旋CT用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判断准确率等。结果对比后发现,64排螺旋CT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及阴性、阳性预测值等均优于常规冠脉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对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其准确度和灵敏度等均处于较高水平,在诊断初期轻度狭窄时其灵敏度也优于常规动脉造影,特异性和精确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判断的价值。方法纳入207例患者,入院后进行hs-CRP检测、64层螺旋CT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对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13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83例,根据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值将ACS组、SAP组罪犯血管处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分析患者入院后hs-CRP浓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结果 SAP组与ACS组比较,两组在各项临床特征上无显著性差异;在SAP组,钙化斑块数量显著高于ACS组;在ACS组,软斑块及纤维斑块数量均显著高于SAP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3.394,P<0.001);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组之间,不同性质的斑块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在64层CT检测到软斑块或纤维斑块,而临床分型为ACS组,患者的hs-CRP浓度最高(5.70±0.82 mg/ml),而在64层CT检测到钙化斑块,而临床分型为SAP组,hs-CRP浓度最低(0.38±0.05 mg/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hs-CRP水平检测,可提高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判断的准确性,提高对对冠心病分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在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月到我院检查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层螺旋CT成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以CAG为金标准,对图像结果进行狭窄程度评价。结果 7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最终确诊,确诊前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最终确诊70例,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22%,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中,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34例,重度狭窄4例;多层螺旋CT检查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多层螺旋CT用于冠心病的患者检查中能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且准确性高,能有效检查出患者的病变情况,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采取64排螺旋CTA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本次回顾性分析且统计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以及参与诊治的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数据资料。结果 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检查时发现,受累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管壁增厚现象,且管腔闭塞或者狭窄,管腔狭窄存在一定向心性,且不少合并狭窄后扩张的临床症状,且经过多重图像后处理方法能够对受累的大血管以及其分支血管的闭塞情况、狭窄程度或、侧支血管产生形成进行清晰显示;通过Lupi-Herrea分类法发现,6例I型患者、2例Ⅱ型患者、3例Ⅲ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CT结果。结论将64排CTA成像技术应用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能够对大动脉炎累及分支管壁以及主动脉情况进行显示,三维重建技术可对病变范围以及病变程度进行清晰展示,是首选的一种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的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D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患者80例,均行64DSCTCA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DSCTCA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4.70%、93.96%、95.37%、92.40%,与≥50%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80.05)。结论:64DSCTCA诊断冠脉狭窄的效能较高,能判断冠脉斑块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双源CT冠状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3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CTA进行成像检查,观察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在检查后发现317例患者的1108支冠脉伴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情况,有45例患者的108支冠脉伴被诊断为重度狭窄和闭塞情况;双源CT冠状动脉可以显示患者冠状动脉和较大分支走行区域的支架影像和钙化情况。双源CT冠状动脉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水平都较高。结论对于冠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上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有重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双源CT增强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50例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75例,实施冠状动脉双源CT增强扫描,B组75例,实施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两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A组诊断符合率为93.33%,B组诊断符合率为84.00%,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后经介入手术确诊发现,A组有轻度狭窄3例确诊为中度狭窄,中度狭窄2例确诊为重度狭窄。B组有管腔闭塞4例和中度狭窄3例均确诊为重度管腔狭窄;中度狭窄2例和轻度狭窄3例,经介入治疗中显示,均为重度主干狭窄,或为多支病变。结论:对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诊断时,选择冠状动脉双源CT增强扫描,可显著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促使患者早期确诊,及时采取措施治疗,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应用在脑血管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50例通过CT血管造影方式进行检查的疑似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全面评估并诊断,研究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43例血管性病变,7例无异常,脑血管病变检出率为86%。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例可能患有脑动脉瘤疾病,通过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现象,剩余患者诊断相符。结论: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胃癌采用气钡双重造影和多排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及多排螺旋CT影像分期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7例已病理证实胃癌患者气钡双重造影和多排螺旋CT检查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影像表现检出率及多排螺旋CT影像分期与45例手术病理分期比较。结果多排螺旋CT诊断效率为91.49%,气钡双重造影诊断效率为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排螺旋CT影像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准确率分别为:Ⅰ期50.00%(2/4),Ⅱ期75.00%(3/4),Ⅲ期91.66(22/24),Ⅳ期92.30%(1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排螺旋CT对胃癌诊断效率高于气钡双重造影,多排螺旋CT对胃癌分期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用核磁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随机分为CT组与核磁组各45例,分别应用CT与核磁进行诊断,对比病理结果,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CT组检出率为75.6%,核磁组检出率为91.1%,核磁组高于CT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检出Ⅰ期8例,Ⅱ期16例,Ⅲ期7例,Ⅳ期3例;核磁组检出Ⅰ期11例,Ⅱ期19例,Ⅲ期8例,IV期3例;核磁组Ⅰ期、Ⅱ期的检出率高于CT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用核磁诊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与CT动脉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CT科2014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患者行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CT动脉血管成像的检查结果。结果在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脑动脉瘤患者52例,脑动脉狭窄患者43例,烟雾病患者5例,共有97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符,总相符率为97%。而在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脑动脉瘤患者57例,脑动脉狭窄患者41例,烟雾病患者2例,共有95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符,总相符率为95%。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总相符率高于CT动脉血管成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烟雾病的诊断正确率更高,与CT动脉血管成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正确率更高,应用价值高于CT动脉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重点探索CT在肝损伤患者中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肝损伤患者,分析患者的CT表现。结果 142例肝损伤患者中,其中有26例属于Ⅰ级肝损伤,有43例属于Ⅱ级肝损伤,有37例属于Ⅲ级肝损伤,有23例属于Ⅳ级肝损伤,有11例属于Ⅴ级肝损伤,还有2例接受CT检查后没有发现肝损伤。行手术探查的总共有57例,其中有2例属于Ⅰ级肝损伤,有10例属于Ⅱ级肝损伤,有11例属于Ⅲ级肝损伤,有22例属于Ⅳ级肝损伤,有12例属于Ⅴ级肝损伤,CT诊断与手术探查的符合率高达94.5%。结论 CT在肝损伤患者中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