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外伤性肝破裂非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选择的58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分析其入院时的生命体征、腹腔出血量及肝破裂程度对预后的影响。结果:52例非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89.7%,6例中转手术治疗,发生率10.3%。AAST肝脏损伤分级、失血量对中转手术发生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若血液动力学稳定或经治疗后稳定者均可考虑非手术治疗,常可获得满意效果。其中入院时血压稳定,腹腔无或少量积血,AAST肝损伤分级Ⅱ级以下者预后较好。CT检查腹腔游离血液500 ml,AAST分级Ⅲ级及其以上时,成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61例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质量,将恢复良好/中度残疾者纳入预后良好组,将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者纳入预后不良组,计算患者预后不良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61例患者中,47例预后不良(29.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减速伤、有合并伤、有并发症、多发性血肿、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发病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13分、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后GCS≥13分及迟发性颅内血肿出血量>60 ml是影响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受伤性质及血肿类型均可影响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预后,明确患者病情程度并注重并发症的处理,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并发肠瘘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克罗恩病并发肠瘘患者28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吸烟史、是否合并胰腺损伤、有无肛周病变、发病至入院时间、是否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有无贫血。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克罗恩病并发肠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80例克罗恩病并发肠瘘患者随访6个月,预后不良83例,预后良好19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合并胰腺损伤、有无肛周病变、发病至入院时间、有无肠外表现及是否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均为克罗恩病并发肠瘘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胰腺损伤、发病至入院时间> 12 h及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均为影响克罗恩病并发肠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合并胰腺损伤、发病至入院时间> 12 h及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均为影响克罗恩病并发肠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需根据相关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Organ Injury Scale,AAST-OIS)标准,入选患者分级均等于或大于Ⅲ级。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期确定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中,20例(20%)为AAST-OISⅢ级,24例(24%)为AAST-OISⅣ级,56例(56%)为AAST-OISⅤ级。对照组患者存活28例,死亡30例,死亡率为51.72%;观察组患者存活37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11.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1.72%(30/58),观察组为38.10%(16/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破裂出血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分别为:AAST-OISⅤ级(P=0.019),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0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P<0.0001),血小板计数下降(P=0.005)。结论即使采取了一期确定性手术,肝破裂出血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损伤控制性手术可以降低肝破裂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急诊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3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后1个月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同临床资料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全部336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共有86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5.6%,包括术中造影发现急性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26例、术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20例、术后新发脑梗死1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4例、术后新发硬膜下出血6例、术后新发脑实质出血2例,其中有9例(2.7%)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亡。年龄≥65岁、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囊有小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预后分级为Ⅲ~Ⅴ级、Fisher分级为Ⅲ~Ⅴ级、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均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约1/4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年龄≥65岁、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Ⅳ~Ⅴ级均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精神障碍表现形式、发生概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选取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平均6个月后,根据CCMD-2-R相关标准,由≥3名精神科医师对所有患者精神状态进行评估,观察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及表现形式,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共发生51例精神障碍,发生率为79.69%,主要类型包括抑郁性障碍、智力损伤、精神病症状、神经症样症状、躁狂综合征、人格改变,其中智力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在所有精神障碍患者中占66.67%;在所有智力损伤患者中,轻度及以下智力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分级;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精神障碍组的脑干损伤、颅内血肿、GCS评分、脑损伤范围、合并其他障碍、文化程度等与单纯重型颅脑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智力损伤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脑干损伤、颅内血肿、GCS、脑损伤范围、文化程度以及其他精神障碍(P0.05),其中脑干损伤以及颅内血肿对智力影响最大。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表现形式多样化,主要为智力损伤。影响精神障碍因素较多,在诊断及评定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COPD合并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采用肺癌根治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后1个月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针对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积极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对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下肢不对称肿胀、病理分型、COPD全球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分级、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水平、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白细胞计数、心血管病病史、静脉曲张病史等可能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7%。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卧床时间≥5天、下肢不对称肿胀≥1 cm、GOLD分级3~4级、TG水平≥1.7 mmol/L、D-二聚体水平≥500μg/L均为COPD合并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OPD合并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临床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率和死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初诊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60例AMI患者按住院期间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采用自制表格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和相关指标。结果 160例AMI患者中58例(36.25%)确诊为首发心力衰竭。两组患者在年龄、心率、发病至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SCr)和血清尿素氮(BUN)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心力衰竭组患者总死亡率、心房颤动、心源性休克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均显著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AMI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因素由高至低依次为Killip分级、并发心源性休克、并发心力衰竭、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LVEF、年龄和CKMB。结论 AMI首发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应及时检测相关指标,积极预防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残胃癌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7年4月于本院行腹腔镜辅助残胃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40例,采用系统性回顾队列研究,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合并糖尿病或低蛋白血症、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占FVC百分比(FEV1/FVC)、实测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理论MVV、术中出血量、淋巴结转移、手术时间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相关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0例患者腹腔镜辅助残胃癌切除术后共有63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6.25%,以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为主。有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实测MVV/理论MVV<60%、FEV1/FEV<50%及手术时间≥2小时是腹腔镜辅助残胃癌切除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残胃癌切除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详细了解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得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63例)和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3~6分,12例)。分析可能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WFN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手术时间、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及并发症。结果预后良好组60~65岁患者占比、WFNS分级Ⅰ~Ⅲ级患者占比、Fisher分级1~2级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60.3%︰25.0%,90.5%︰50.0%,79.4%︰16.7%)(P<0.05);有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患者占比、有并发症患者占比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7.9%︰50.0%,20.6%︰75.0%)(P<0.05)。75例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预后危险因素包括:Fisher分级(OR=2.395,P=0.035),分流依赖性脑积水(OR=2.475,P=0.024)。Fisher分级3~4级患者及有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预后较差。结论临床上对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出血量较多及存在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患者,应尽早采取措施,降低致残及致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91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91例患者中,54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3.81%;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53.70%,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占22.2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白细胞计数≥10×10~9/L、白蛋白水平<13 g/L、有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手术治疗及侵入性操作是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医院感染与患者基线资料、生活习惯、疾病史、治疗情况密切相关,据此评估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风险并予以合理干预有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观察组)及60例肝硬化未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内径宽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肝硬化病因等的差异,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HBs Ag、TC水平及肝硬化病因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但两组患者门静脉内径宽度、TBIL、TG、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8.3岁(OR=3.872,P<0.05)、女性(OR=4.117,P<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OR=4.019,P<0.01)及肝炎性肝硬化(OR=4.726,P<0.01)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较多,对于年龄较大、肝功能较差、高TC水平及HBs Ag阳性的肝硬化患者,应积极进行干预,以期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3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按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别纳入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记录患者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ICC患者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共3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1.57%;并发症以Ⅰ级、Ⅱ级为主,分别占42.42%、27.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美国麻醉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中重度肝硬化、术中肝门阻断和中转开腹均为IC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IC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包括年龄、ASA分级、术中肝门阻断、肝硬化程度、中转开腹等,应加强围术期管理、强调脏器功能保护,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71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生脑梗死患者纳入脑梗死组,将未发生脑梗死者纳入无脑梗死组。计算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肿类型、ABI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ABI与继发脑梗死患者出院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的相关性,探讨ABI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471例患者中,共有74例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为15.71%。多因素分析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ABI≤0.9、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底骨折、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脑疝、低血压休克、去骨瓣减压术是导致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基线ABI与其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0.714,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病情、血肿类型、并发症、治疗方式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ABI可用于早期评估继发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耐药性肺癌患者化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相关并发症及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耐药性肺癌患者273例,探讨其化疗中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分离并鉴定PICC感染病原菌,分析影响PICC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3例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其中感染发生率最高(10.62%)。感染患者29例,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14株。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合并糖尿病、PICC留置时间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与PICC感染有关(P_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PICC留置时间≥30 d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为耐药性肺癌患者化疗中PICC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耐药性肺癌患者化疗中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感染最为常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年龄、合并糖尿病、PICC留置时间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为PICC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老年非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血糖、血脂、血清酶学变化、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胸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糖血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除胸痛外)发生率与患者死亡率较高。在对患者血糖进行严密监测的情况下,对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并积极处理各种出现的并发症,能够有效减少该疾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46例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46例患者中,38例(26.03%)发生并发症,回归分析显示,吸烟≥400支/年、年龄≥60岁、全肺切除术、合并基础疾病以及FEV1.0%60%均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吸烟、年龄、术式、基础疾病以及肺功能等均是导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以98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按照患者先后入院治疗顺序将患者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其中发病48 h外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发病48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及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 0.05);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花费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开销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16.33%(P 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缩短腹痛消失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及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缩短预后所需时间,减少治疗开销,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342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SBP发生情况,腹水培养结果、SBP相关因素、肝硬化SBP对预后影响。结果合并SBP41例(11.99%),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部压痛、反跳痛典型症状36.59%、表现不典型63.41%,同时发生其他各种感染25例、出现其他并发症21例。41例患者行腹水培养,7例培养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Child-Pugh分级的上升、血浆白蛋白的降低SBP发生率升高(P0.05);SBP组住院(32.89±11.45)天、死亡24.39%高于无SBP组的(21.52±6.42)天、5.65%(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SBP发生率较高,临床症状不典型,因素复杂,腹水培养阳性率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应积极预防SBP的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发生SBP后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脑外科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8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发生SAP作为SAP组,56例未发生SAP作为非SAP组,分析可能影响SAP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患者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卒中类型、吞咽困难、意识障碍、住院时间、器官相关手术及吸烟史的不同分类间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基础疾病不同分类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类型、吞咽困难、器官相关手术、基础疾病及吸烟是SA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AP组患者死亡率(16.7%)明显高于非SAP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AP组患者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减少百分率明显低于非SAP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合并卒中类型、吞咽困难、器官相关手术、基础疾病以及吸烟是SA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进一步影响患者机体功能恢复和预后,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并尽早采取合理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对防治SAP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