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不同服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血压晨峰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影响。方法将324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81例。A组清晨顿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B组清晨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晚间服氯沙坦钾;C组清晨服氯沙坦钾,晚间服苯磺酸氨氯地平;D组晚间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治疗前后分别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压晨峰及血压节律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各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D组nSBP、nDBP均低于A、B、C组,B、C组nSBP、nDBP均低于A组(P值均0.05)。治疗后,杓型血压恢复率、血压晨峰现象缓解率、清晨血压达标率均为D组优于A、B、C组,B、C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不良反应较轻,无退出治疗者。结论睡前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治疗能有效控制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改善血压昼夜节律,缓解血压晨峰现象,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是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孙炜 《健康博览》2016,(8):24-25
正银发族相聚,聊起高血压时常会说到清晨高血压发生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话题。确实,"血压晨峰"现象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早晨6~10时,被称之为高血压的"魔鬼时间"。什么是清晨血压在医学上,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为基础的血压晨峰概念,许多年始终处于研究阶段,无法承载治疗靶点的作用。而家庭自测血压对了解清晨血压的状况,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价值优于普通诊室血压,并使以清晨血压作为血压管理和治疗靶点成为高血压管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人血压呈现 2 4h动态变化 ,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取决于 2 4h平均血压水平 ,血压的晨峰现象 ,夜间血压是否为勺形曲线以及血压变异性等诸多因素。 2 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作为评价这些指标的可靠性依据。“时间治疗学”(chronotherapy)是针对人体的时间生物学特点 ,选择合适的药物制剂及合理的给药时间或通过特定的给药技术 ,使给药时间与疾病发生的节律相一致 ,从而达到优化治疗效果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1] 。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单盲选择 2 2例 ,均为我院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其血压特点和昼夜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5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79例无并发脑卒中的高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24h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血压波动节律多数消失,无并发脑卒中的高压患者24小时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基本正常.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不仅能准确、连续、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状况,还能了解患者血压昼夜负荷、血压昼夜节律情况,对指导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时间点服药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06月~2016年08月收治的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每组51例,根据给药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进行治疗,试验组于晚上服药,对照组于清晨服药。分别于服药前后监测患者动态血压,比较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与服药前相比,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d SBP、d DBP、n SBP、n DBP、24h SBP及24h DBP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24h SBP和n S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晚间服药能够有效纠正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改善血压的节律性,抑制晨峰现象的出现,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非杓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清晨给予降压药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坎地沙坦4 mg口服;B组清晨口服非洛地平5 mg,晚饭后服坎地沙坦4mg,两组其他基础治疗方法相同。两组患者均在服药前、服药后12周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记录白天及夜间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动态血压参数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动态血压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较,夜间血压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及夜间血压负荷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合理的给药方法不仅使血压水平下降,同时能使血压节律接近或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3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患者24h血压变化特点。方法 应用动态血压仪24h监测31例妊高征患者及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比分析2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各时点平均值汇制成的曲线图。结果 妊高征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曲线呈“长炳勺”状,下午4时(16:00)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开始上升,下午6时(18:00)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晚8时(20:00)后及下午4时(16:00)胶相对平稳;同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日节律性,白天(08:00时至20:00时)均高于夜间(21:00时至清晨06:00);原发高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值高于妊高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妊高征患者血压变化呈“长柄勺状”及日节律性,但节律性没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紊乱的因素及血压节律紊乱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宁波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208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4 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分为杓型血压组(122例)和非杓型血压组(86例),观察所有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非杓型血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较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年龄更大,高血压史更长,其主动脉内径、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较杓型血压组患者明显增高,E/A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不仅要控制血压水平,还要重视恢复其血压节律,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广兰  何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644-2645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24h血压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动态血压仪监测6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24 h的血压变化。其中妊娠期高血压15例,轻度子痫前期23例,重度子痫前期22例。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压变化呈日节律性,中午和夜间血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下午时段(16∶00~20∶00)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上升,重度子痫前期组尤为明显,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胎儿脐动脉血流S/D比值的高低与夜间的收缩压(P<0.001)和白天的舒张压(P<0.05)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夜间的舒张压与24 h尿蛋白定量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P<0.001)。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血压变化呈日节律性,血压的变化和胎儿的宫内情况及尿蛋白定量密切相关。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判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情程度,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间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药物治疗的中心正由"如何治疗"(howto)逐渐向"何时治疗"(when to)转化[1]。无论是血压正常的人还是高血压病人,血压在24h内都呈现一定的昼夜节律变化。运用时间治疗学理论,可以在给药时间、给药剂量、生活方式、血压监测等方面对高血压病人实施护理干预,保持血压呈现正常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以阻止或延缓靶器官的损伤。本文笔者对运用时间治疗学管理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在18岁以上成年人中,高血压患者数约为1.6亿。然而,高血压患者的规律服药及血压控制情况却令人担忧,仅6.1%的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一种新的高血压治疗观念——时间治疗,逐渐被医学界所重视。该治疗的原理是,根据人体血压的昼夜变化节律用药,使药物浓度与血压变化同步,以达到平稳降压,提高疗效,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据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高达33.5%,目前初步估算高血压病患者已经突破3.3亿,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49%[1]。清晨醒后1 h内,服药前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者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 h或6∶00~10∶00期间诊室血压≥140/90 mm Hg就可以诊断为清晨  相似文献   

13.
如果服药时间与人体节律相吻合,有些药的作用会发挥到最佳。正如海浪中冲刷海滩,人体每天也会经历类似涨潮和退潮的周期性冲动。大约每过24小时,消化、血压甚至呼吸都会经历高峰和低谷。医生们已经开始运用这种知识让高血压、哮喘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方法同人体的节律相适应。知道何时是某种症状的高峰既可帮助医生诊断病情也有助于治疗各种形式的疾病。据魁北克拉瓦勤大学医学中心的加斯顿·拉布雷克  相似文献   

14.
周明  田满荣 《医疗保健器具》2012,(11):1945-1946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压晨峰(MBPS)影响。方法选择96例轻、中度血压曲线呈超杓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晨醒时口服,观察组另晨醒时加服倍他乐克25mg。6周后复查24hABPM.评价血压及MBPS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24h平均血压,清晨平均血压,IN-&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6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而夜间最低血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具有MBPS现象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晨醒时单次服药较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更好地控制24h平均血压、清晨高血压及睡一谷峰值。  相似文献   

15.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vnonitoring,ABPM)是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量患者24 h内每间隔一定时间的血压值的方法。能够监测白天、夜间以及24 h血压变化、昼夜节律等信息,除用于高血压、低血压的诊断外,还用于指导降压治疗、评价药物疗效,同时在高血压相关疾病的监测中,对高血压靶器官功能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进行预测。本文就ABPM与高血压相关疾病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同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每天清晨血压升高称之为高血压晨峰。是清晨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开始活动时血压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的现象。虽然正常人的清晨血压也可升高,但一般不会超过夜间血压的20%,不产生症状,不必治疗。而高血压患者常常超过夜间血压的30%,甚至更高,所以必须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每天清晨血压升高称之为高血压晨峰。是清晨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开始活动时血压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的现象。虽然正常人的清晨血压也可升高,但一般不会超过夜间血压的20%,不产生症状,不必治疗。而高血压患者常常超过夜间血压的30%,甚至更高,所以必须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8.
《健康向导》2021,27(3)
正我国发表了《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这是对2015年版本的更新与完善,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动脉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测得血压值称为动态血压。24小时内多次监测的血压数值,可以反映血压在全天内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更精准有效地分析血压变化节律,了解昼夜变化,作为高血压诊断以及评估降压药物的疗效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室肥厚的影响及卡维地洛治疗后对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对24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8例),≥10%为杓型组(140例)进行观察,并于卡维地洛治疗12周后,进行复查比较。结果表明,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较杓型血压节律更易导致左室肥大,卡维地洛有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NAHC个体化治疗高血压方案血压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用24h血压监测方法对"NAHC个体化治疗高血压方案"进行分析。方法采用NAHC个体化治疗方案对高血压进行治疗,对接受该治疗2周以上的121例2、3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血压水平监测。结果24h收缩压均值男性为(126.8±9.22)mmHg,女性为(126.7±9.07)mmHg;舒张压均值男性为(78.4±8.44)mmHg,女性为(78.2±7.97)mmHg。昼夜差值4~5mmHg。血压控制理想,脉搏无明显变化。结论多种降压药物小剂量阶梯式联合用药可以将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