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分类1.致死性心律失常(需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心室纤颤、极度缓慢的心室率、心室静止。2.有向致死性心律失常移行危险的心律失常(需迅速治疗):多源性室性早搏、RonT 型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双侧束支阻滞、心室率慢于40次/分。3.致死性危险较小的心律失常(有治疗必要):心房纤颤(尤其是快速型)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性早搏。  相似文献   

2.
一、何谓致死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在循环系统疾病中是最多见的病症。心律失常有否危险取决于是否引起并发症或者有无猝死的危险。其并发症有循环障碍、血栓等。另外,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也是危险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危险性心律失常如下表,心室纤颤、心室扑动、反复心跳停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均属可引起猝死的心律失常。但是,如果从猝死的预测角度看,对ST-T部,QT部的易变性也应予以注意。复级相的易变性,意味着易发生折返激动,  相似文献   

3.
高谦 《日本医学介绍》1993,14(9):411-413
1.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②房室传导阻滞;③束支传导阻滞;④缓慢性心房纤颤等。在考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方面,明确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有怎样的关系至为重要。一般猝死占总死亡率的12~15%,而心性猝死则占总猝死的60~70%。在动态心电图记录的猝死病例中,由缓慢心律失常引起的占15%。即使是同一种心律失常,由于轻重程度、患者基础心脏病等不同,危险性大不相同,处置上的紧急程度亦各异。对于各种各样的患者,迅速正确地判断现时和将来的危险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心律失常外科治疗的适应证1 .折返机制所致心律失常  WPW综合征、房室节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包括有基础疾病如心肌梗塞 (陈旧性心肌梗塞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特发性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DCM、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炎及由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心律失常者〕。2 .自律性亢进所致的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PAC)、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PVC)。3.触发活动所致的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多见 )。二、术前检查术前如能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部位 ,则可提高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利尿剂广泛用来治疗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各种水肿性疾病。利尿剂的种类较多,其中除抗醛固酮类利尿剂外,均可促进排钠、排钾而引起低钾血症。血钾对心脏的兴奋与传导有很大影响,临床与实验均证实,钾浓度异常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与室性心律失常。上述心律失常在心脏病者,接受利尿剂与洋地黄并用者,和因频繁呕吐,腹泻,钾丢失明显者发生率较高,且容易引起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纤颤等重症心律失常。1.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的特征血钾正常范围在3.5~5.5mEq/L,用利尿剂后血清钾降低到3.5mEq/L以下时,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虽然高血压患者利尿剂用量较小,但多数用药时间较长。Schwartz报道,用双氢克尿塞50mg/日两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分类极其繁多,大多数不需要治疗,但有的患者即使没有自觉症状,也有发展为致命的心室颤动的危险。现就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及其发生机制和有效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简述如下: 一、需要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1.直接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异阻滞,一旦引起心室颤动,用药物治疗就来不及了。唯一抢救的办法就是早期发现,采用电除颤方法治疗,因此预防性的药物治疗就是个重要问题。2.可诱发致死的心律失常:一旦发现必须立即进行药物治疗。例如见有R on T现象的室性早搏、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多源多发性室性早搏等。  相似文献   

7.
三环系抗抑郁药往往引起 PR、QRS、QTe 的延长,T 波平坦等心电图改变,尤其是奎尼丁样作用,对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容易引起房室阻滞、心室纤颤、心跳停止等。Ⅰ°房室传导阻滞合并 QRS0.12秒以上的束枝传导阻滞的情况下,容易发展为Ⅱ°房室传导阻滞。另外,已经存在 QT 间期延长或由抗抑郁药引起的情况下,产生危险的室性心律不齐的可能性很高。抗抑郁药中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心毒性最强,而去甲阿米替林(nortriptyline)、抗组胺药甲苯吡(?)(mianserin)比较安全。心肌梗塞后必须应用抗抑郁药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心律不齐及起立性低血压等合并症,至少可慎重使用6个月。多数三环系抗抑郁药具有负的肌变力性作用,由于抗胆硷能作用往往引起心动过速,故在合并心功不全时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8.
β受体阻断剂有抗心律失常、扩冠及降压作用。对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在发病早期比较短的时间用药,还可以从发病后数日开始几个月或几年应用β阻断剂(二次预防)。对没有高度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肺淤血、支气管哮喘等β阻滞剂无禁忌的患者,不管是早...  相似文献   

9.
1994年,在日本保险通过了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它采用高频能量消融并根治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肌)之后,该法开始普及。导管消融不同于离断或冷冻凝固心律失常起源的外科开胸术,作为治疗药物无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根治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导管消融几乎可以治疗所有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成功率很高。其中,对于发作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中的常见原因WPW综合征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治疗的成功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的心电图心脏的重量并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但可因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而引起肥大。老年性特有的心脏疾病是心肌变性、瓣膜钙化和各种的传导阻滞。心电图中常见有室上性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  相似文献   

11.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指经皮穿刺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腔,导管前端与体表的相对极板间通直流电或者高频通电,选择性的使引起快速心律失常的部分失活,从而达到根治效果的治疗方法。本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是从1982年开展的房室结直流电消融开始的,此后,随着快速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以及高频消融术的引入,其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迅速提高,适应证也随之扩大。现在,Wolff-Parkinson-White(WPW)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房扑、室性心动过速,以及既往非消融术适应证的房颤、室颤目前都纳入适应证。导管射频消融术在近20年内飞速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2.
患者为—78岁男性,心率38次/分,律不整。心电图提示异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几乎各自出现,P—P间期840ms,R—R间期1,600ms,一部分P波传导到QRS波,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另外QRS间期80ms是正常的。但是,认为是P波传下来的QPS波和从低位起搏点起搏的QRS波形不太一样,另外,否定缺血性变化。希氏束心电图在房室传导阻滞出现时,A波后有H波,V波前有H波。另外,传导时间A—H间期100ms,B-H间期30ms。H—V间期60ms,B—H和H—  相似文献   

13.
在正常的房室传导(1:1传导或2:1)过程中,突然从心房向心室的兴奋传导出现多个连续的传导中断称为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图1)。是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发生猝死,所以多数是置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金武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3):128-129
猝死的原因大致分为心脏致死和非心脏致死。非心脏致死为脑血管病、主动脉瘤破裂、消化道出血等。猝死大半是以心脏病为基础的心脏致死。心脏致死的原因大致分为泵失调导致的全身循环衰竭和致死的心律失常。即便是在反应一般人口猝死原因的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报告中,心血管系统疾患亦是猝死的第一原因。其中以缺血性心脏病为基础的心律失常死亡最多。研究的病例虽然较少,但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偶然发现由于室颤等过速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则较多。本文考察了以猝死为主要原因的心律失常诱因和机理,概述心律失常猝死的预测和预防手段。一、猝死的基础疾患及心律失常作为心脏死的基础疾患有①缺血性心脏病最多;②心肌疾患(肥大型及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右室有形成心律失常源、继发性心肌病等);③慢性心功能不全(伴有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④传导系统异常(完全性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VSD)、法鲁氏四联症(TOF)等先心病手术后室内传导阻滞并发率高,其中有因Ⅲ°房室传导阻滞而猝死者(7/1,856)。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CRBBB)在VSD 中占,60~100%,TOF 中占60~81%。其原因在TVSD 手术时常发生右室切开所致右束枝近侧损伤及漏斗部肌切除时所致的右束枝末梢损伤两种情况,后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室缺修补术,是指单纯室间隔缺损(简称VSD)或法鲁氏四联症(简称TF)时的室缺修补术,其术后所发生的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脏传导阻滞,不论在术后近期或远期,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室缺修补术后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室缺修补术后心脏传导阻滞以右束支传导阻滞(简称RBBB)最为常见。Gelband等报道,TF经右室纵行切开者,100%发生RBBB,Kulbertus报道,VSD或伴有室缺的先心病根治术后,70~80%发生RBBB。曲直部寿夫统计382例VSD术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心绞痛治疗药──BepricorBepricor是可抑制心肌细胞的Na”、K一、Ca’一通道,同时具有按VaughanWilliams等分类属于1、1及IV类药物电生理学特性的心律失常及心绞痛治疗药。该药可通过减慢心房肌、房室结、心室肌等的...  相似文献   

18.
心律失常既是常见的症状,又是一种疾病,治病方法与其他循环系疾病相比不够明确。本文以室性期外收缩(VPC)为主,就有关心律失常治疗的必要性、方法选择及目标和作者的经验一并叙述如下。一、心律失常治疗的必要性1.心律失常归属正常还是异常在健康人当中也存在着心律不齐,有的可不做任何处置,有的则需要紧急治疗,此概念在临床中的含义甚广,这是治疗混乱的原因之一。那么,健康人的心率数是多少,心律失常到什么程度为正常生理界限?对此的第一步是判断是否异常。  相似文献   

19.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动物实验中早已发现的现象。Hearse认为这种心律失常是由于缺血的整体或局部组织的血流全部或部分再通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冠脉内血栓溶解疗法(PTCR)或经皮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的普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逐步引起临床的重视。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1、组织异型性和折返过程:记录心肌细胞膜电位,同时给心肌低氧液灌流,则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动作电位振幅,以及静息电位除极相的上升均随着灌流时间延长而变化。组织整体也出现异型性。在这种状况下,如给予充  相似文献   

20.
Kazuo  K 张舒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9):406-407,432
与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β—受体阻断剂(BB)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成功地抑制了85%患者的室性早搏,并逐渐提高了左室短轴缩短率和一年存活率。DCM 患者,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病率很高。虽然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可减少猝死的发生,但是直到今天,对DCM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的作用仍有争议。BB 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特别是对体内儿茶酚胺水平高的患者更为有效。DCM 患者其交感一儿茶酚胺系统活动加强,因此BB 可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然而,值得疑虑的是,心衰或DCM 患者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