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像检查在甲状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658例甲状腺肿瘤的术前彩超、ECT、CT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对比,讨论各项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 彩超符合率76.0%, ECT符合率75.1%,CT符合率55.6%。结论 彩超、ECT对甲状腺肿瘤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CT对较大肿块的诊断及分辨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意义,可做为较大肿块及腺外浸润恶性甲状腺肿瘤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4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进行颈部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结果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89.58%,敏感性为94.87%,特异性为66.67%,阳性预测值为92.5%,阴性预测值为75%.结论超声检查判断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有助于提高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儿童甲状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1例儿童甲状腺肿瘤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2.2%,良恶性准确率分别为97.0%与83.3%。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在边界清晰度、形态规则度、有无微钙化、内部回声高低、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Ⅲ型肿块血流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联合指标评估比较中,形态不规则联合Ⅲ型血流表现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最佳。结论针对儿童甲状腺肿瘤患者开展高频超声检查能够有效发现结节,并能够依据不同表现判定肿瘤的性质,可作为儿童甲状腺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56例甲状腺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与手术病理对照,着重讨论比较X线造影与B超检查甲状腺肿块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56例中男性13例,女性43例;年龄14~61岁,平均38岁。全部病例术前行甲状腺X线造影、B超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 X线造影方法 术前按常规行碘过敏试验,检查出凝血时间;摄取颈部正侧位平片;局部常规消毒、麻醉,避开瘤体注入甲状腺体内1.5~2.0ml碘苯酯注射液;后分别于15、60min及24h摄取颈部X线片。 超声探测方法 采用ALOKaSSD-240型超声仪,探头频率5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并置水囊,常规进行甲状腺扫查。 2 结果 56例甲状腺肿瘤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将X线造影、B超检查各类甲状腺肿块的诊断率与病理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评价术前超声分区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的568 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同时对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进行分区,记录淋巴结的数量及在颈部Ⅰ、Ⅱ、Ⅲ、Ⅳ、Ⅴ、Ⅵ及Ⅻ区的分布,与术后病理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符合率为88% ,392 例淋巴结阳性病例中289 例患者为多分区转移,转移性淋巴结在颈部的分布以Ⅱ、Ⅲ、Ⅳ、Ⅵ区为主,Ⅴ、Ⅻ区转移性淋巴结分布较少。术前超声对颈部淋巴结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80% ,术前超声分区对Ⅲ、Ⅳ、Ⅵ及Ⅶ区的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术前超声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符合率较高。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转移为多分区分布,术前超声分区对Ⅲ、Ⅳ、Ⅵ及Ⅶ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以做到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指导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时应常规对颈部淋巴结进行术前分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颈部超声诊断的价值,以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仙居县中医院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治疗的1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的术前超声检查结果、甲状腺癌原发灶特点、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对经手术清扫后病理证实的病例,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1.6%、70.4%和94.9%、100.0%。而原发灶侵及甲状腺上极的病例,发生侧颈(Ⅲ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病灶局限于甲状腺中极或下极的病例要高约3倍。[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侧颈淋巴结转移评估方面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是否行颈侧区清扫有参考意义。甲状腺乳头状癌一旦侵及甲状腺上极,会大大增加侧颈(Ⅲ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术前及术中需仔细评估侧颈淋巴结转移情况,避免手术切除范围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有完整的彩超和CT影像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彩超、CT在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结果62例PTC患者,术前彩超检出48例PTC患者,检出率77.42%(48/62);术前CT检出52例,检出率83.87%(52/62);彩超联合CT共检出57例,检出率91.94(57/62)。经病理证实共有40例(64.52%)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彩超、CT对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与病理检查一致性一般,Kappa值分别为0.594、0.692,彩超联合CT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检查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0)。结论彩超和CT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具有互补作用,将二者联合应用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可以提高术前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诊断、治疗方面业界存在诸多分歧。该研究通过分析患者资料,总结并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月于山西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1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资料。结果:61例患者术前均行颈部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准确率为86.89%。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患侧叶及峡部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共39例,其中11例同期行对侧叶部分切除术;接受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共22例。5例同期行颈侧淋巴结清扫术。27例发生中央淋巴结转移(44.3%),5例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8.2%)。年龄<45岁、多灶性病变、肿瘤位置跨越或接近中线、肿瘤最大径大于等于5 mm者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6.7%、60.7%、66.7%和53.8%。结论: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灵敏度较高,规范化及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甲状腺微小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2例病例中,术前B超确诊35例,诊断符合率56.5%(35/62);术中冷冻切片确诊60例,诊断符合率96.8%(60/62).5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62个月,1例残余甲状腺并颈部淋巴结内癌复发,1例单纯颈部淋巴结内癌复发,无甲状腺癌相关死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对甲状腺微小癌,术前B超及术中冷冻病理检查能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 超和CT检查在包绕食管及下咽型甲状腺肿瘤诊断和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总结分析9 例B超和CT检查确诊为包绕食管及下咽型甲状腺肿瘤的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结果:包绕食管及下咽型甲状腺肿瘤在临床表现上确有其特点,术前检查、确诊存在较大困难,而B超和CT检查准确率可分别达77 .8% (7/9) 和100 % 。结论:B超和CT检查是确诊包绕食管及下咽型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检查结果是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的大小不同,探讨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PTC患者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估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验证实为PTC的209例患者的术前CT和超声图像。根据PTC原发肿瘤的大小分成3组:肿瘤直径<1 cm组99例,1~2 cm组68例,>2 cm组42例,比较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术前颈部淋巴结评估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CT联合超声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高准确度、高敏感度、低特异度,但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度较低;当肿瘤较小时(<1 cm),超声比CT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当肿瘤较大时(≥1 cm),CT比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但超声诊断颈侧区淋巴结的转移有较高的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对于术前PTC病灶≥1 cm的患者,CT检查在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超声。当原发灶较小时(<1 cm),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方面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髓样癌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C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和未分化癌之间。术前诊断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测,需要多学科协作。本文对《CSCO甲状腺髓样癌诊疗指南2022》中的术前诊断部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甲状腺腺样囊性癌(AC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女性原发性甲状腺ACC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以吞咽时出现颈部肿块和异物感就诊, 行肿瘤根治切除手术。病理诊断为甲状腺ACC。术后辅助颈部放射治疗结合甲状腺抑制治疗, 术后16个月门诊随访无复发。结论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甲状腺ACC的确诊依据, 治疗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还需与其他典型甲状腺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无功能性甲状旁腺癌是临床极其罕见的内分泌肿瘤,目前世界文献报道不超过30例[1],我科经手术发现1例,特此报道. 1 病例和方法 患者女性,43岁,因发现颈部肿物半月入院.体格检查:甲状腺无肿大,未触及颈部肿块,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钙2.52 mmol/L,血磷0.82 mmol/L,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4.33 pmoL/L,游离甲状腺素11.79 pmoL/L,促甲状腺激素0.55 uIU/L,上述各检验值均位于正常区间.颈部彩色多普勒及螺旋CT检查均提示甲状腺右侧叶下极囊实性肿块.术前诊断为甲状腺占位(右侧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发结节中恶性肿瘤的概率、临床风险因素和诊治,以及B超、CT、FNA等其他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地位。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8年3月-2001年5月3年期间经手术治疗单发性甲状腺结节902例。结合B超、CT、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术后中冰冻切片进行临床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单发性甲状腺结节好发于年龄20-50岁中青年女性;男性恶性肿瘤的比率比女性要高(P<0.05);大于50岁的男性,甲状腺单发结节恶性比率明显增加(P<0.01);触诊结节的质地能大致区分良恶性。B超能区分甲状腺结节囊实性,对甲状腺癌的诊断符合率80.1%;CT对甲状腺包膜外侵、周围淋巴结是否钙化有鉴别意义;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达96.6%,能区分病理类型。冷冻病理切片会诊能区别病理类型,诊断符合率达97.1%。结论:性别、年龄、结节的质地,尤其是50岁以上的男性为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因素。B超检查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CT检查对术前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意义,而细胞学穿刺检查可作为术前怀疑恶性结节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从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占同期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14.9%(54/362).术前超声诊断阳性率为61.1%(33/54).手术方式包括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部分切除+同侧淋巴结清扫(36例),患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18例).54例患者中获随访48例,时间3月~36月,3例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再次手术治疗,1例术后2年出现肺部转移.结论:超声检查对于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结合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进一步提高术前诊断率,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多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肿瘤的超声图像特点及与病理检查的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陕西省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66例甲状腺肿瘤疑似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和病理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评价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经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6例,甲状腺肿瘤36例,甲状腺癌14例,经病理诊断后,结节性甲状腺肿11例,甲状腺肿瘤40例,甲状腺癌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为83. 3%,敏感性为90. 2%,特异性为60. 0%。结论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肿瘤患者,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但特异性略低,临床参考价值较高,可用于初步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颈部转移淋巴结囊性变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至2006年收治的16例以颈部囊性肿物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 3例经术前囊性肿物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2例经术中冷冻确诊,11例据术前彩色超声、CT检查基本明确诊断结合术中情况确诊。均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4例行保留颈内静脉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2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6例随访,局部复发1例,对侧转移1例,无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 颈部囊性转移灶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囊性变所致。甲状腺肿物伴同侧肿大淋巴结囊性变且在囊肿穿刺抽出棕褐色液体,具有特异性,正确认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及术中冷冻病检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微小转移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医院108例颈部淋巴结临床触诊阴性且同时行颈部彩超和CT薄层扫描检查的PTC患者资料,将其按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实际淋巴结转移率,并结合病理及随访结果,比较联合彩超和CT检查与单一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阳性组实际转移发生率为54.2%(26/48侧),阴性组隐匿性转移发生率为22.7%(15/66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中彩超诊断符合率为62.5%(25/40侧),CT诊断符合率为68.6%(24/35侧);联合彩超和CT诊断符合率为85.2%(23/27侧),彩超联合CT同时检查的符合率与两者单独检查的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彩超和CT薄层扫描检查对PTC颈部微小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优于单一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应用普遍,是诊断甲状腺肿瘤的重要依据,现就甲状腺癌的影像学检查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