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血糖升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6年EICU连续收治的125例非糖尿病重症患者按次日清晨空腹血糖检测结果分为重度血糖组(血糖值≥11.1mmol/L,n=31)、轻度血糖组(11.1mmol/L〉血糖值〉6.1mmol/L,n=62)和正常血糖组(血糖值≤6.1mmol/L,n=32)。分析血糖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①93例(74.4%)急诊重症患者常伴有明显的血糖升高。②死亡组(n=37)的血糖值明显高于存活组(n=88)[(11.5±3.8)mmol/Lvs(6.7±1.7)mmol]L,P〈0.05]。③重度高血糖和轻度高血糖组的带机时间、EICU住院日延长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均P〈0.05或P〈0.01);重度高血糖组的带机时间、EICU住院日与轻度高血糖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重度高血糖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轻度高血糖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在EICU发生率高,血糖值越高,预后越差,病死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与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60例入ICU即刻血乳酸值高于2.0mmol/L的重度急性AOPP患者,人ICU 12h后再次测定血乳酸值,计算乳酸清除率。记录入ICU后的APACHEⅡ评分、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60例分成存活组(45例)和死亡组(115例),以及高乳酸清除率组(42例)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8例)。分析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各组APACHEⅡ评分和初始血乳酸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休克发生率为40.00%,显著低于死亡组(86.67%,P〈0.01),存活组乳酸清除率为(33.30±13.50)%,显著高于死亡组[(16.55±9.65)%,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休克发生率为33.33%,病死率为11.90%,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94.44%和55.56%,均P〈0.01)。APACHEⅡ评分与病死率无相关性。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系统对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患者进行病情评价和预后分析。方法应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急诊ICU607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评分并统计各病种和各个APACHEⅡ评分区间组的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APACHEⅡ分值与病死率呈正相关,得分越高,患者病死率越高;APACHEⅡ评分〉25分者病死率明显增加。结论APACHEⅡ评分可较好的评估急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必净对心肺复苏(CPR)后复苏后综合征(PRS)的防治作用。方法经标准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期≥7d的患者41例,随机分为血必净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血必净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静滴),每天2次,连续7d,余治疗措施两组相同。观察并记录ROSC当天和7d后的心率、血压、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测定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肌酐(SCr)、总胆红素(TBil)、血小板(PLT),行格拉斯哥评分(GCS),结合上述指标进行Marshall氏评分,判断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耳及程度,统计PRS的发生率、28d存活率等。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PRS发生率为57.9%,显著低于对照组(68.2%,P〈0.01);治疗组器官功能障碍数为(2.4±1.1),显著少于对照组(3.6±2.1,P〈0.01);治疗组Marshall氏评分为(3.5±1.7),显著低于对照组[(4.8±2.2),P〈0.01];治疗组28d存活率为63.2%,显著高于对照组(45.5%,P〈0.01)。结论血必净能有效降低CPR后PRS的发生率,减少脏器衰竭数目及程度,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浆中炎性因子(IL-6,IL-10)、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和临床预后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开滦医院2007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选择严重创伤患者40例,年龄在16岁以上,进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分为2组:ISS≥40分为危伤组;20分≤ISS〈40分为重伤组;另设健康对照组,每组20人。血样采集,用以检测IL-6,IL-10;进行APACHEⅡ;监测并发症和最终临床预后。结果临床并发症在危伤组为50%,重伤组为20%。病死率分别为危伤组30%,重伤组10%。危伤组IL-6,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危伤组、死亡组的IL-6浓度和APACHEⅡ评分分别高于重伤组、存活组(P〈0.01);危伤组和死亡组IL—10浓度分别与重伤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严重创伤患者中IL-6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726,P〈0.01),IL-10浓度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1=-0.0615,P〉0.05)。结论早期检测血清IL-6浓度及APACHEⅡ评分对预见患者的病死率和逐渐发展的并发症,如脓毒症、急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围手术期影响因素。方法89例门脉高压患者,男77例,女38例,年龄46.5(12~65)岁。89例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6例行单纯脾切除。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85例(73.9%)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死亡7例(6.09%)。有并发症组入院及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A级者分别占52.9%和80.0%,均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76.7%和96.7%,均P〈0.05);而肝功能Child—Pugh B、C级者分别占38.8%和8.2%以及18.8%和1.2%,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23.3%和0,以及3.3%和0,均P〈0.05)。有并发症组术后平均血糖水平为(9.50±2.0)mmol/L,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8.85±2.39)mmol/L,P〈0.01],术中平均中心静脉压(CVP)为(10.89±3.42)cmH2O,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12.18±2.93)cmH2O,P〈0.01],术后平均CVP为(12.11±2.87)cm H2O,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11.36±2.88)cmH2O,P〈0.01],切脾前及术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6.86±7.53)cmH2O和(29.37±4.82)cmH2O,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32.37±5.86)cmH2O和(25.70±5.23)cmH2O,均P〈0.01)。结论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肝功能差、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高的患者脾切除术应慎行。控制围手术期血糖及中心静脉压,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入院时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159例脑外伤患者入院时分为cTnI正常组(110例)和cTnI升高组(49例1,比较2组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病死率,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评分。利用多元回归确定入院时cTnI是否为脑外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价入院时cTnI对判断脑外伤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价值。结果2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nI升高组ISS和病死率较高,GCS评分较低,ICU人住时间长,严重脑外伤(ISS≥16、GCS≤8)的比例显著高于cTnI正常组(均P〈0.01)。2组间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cTnI水平是脑外伤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P〈0.01),但多因素综合分析发现入院时cTnI水平不是脑外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cTnI水平可反映脑外伤严重程度,并与病死率正相关,可以作为判断脑外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他汀药物治疗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按是否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建立数据库,收集入选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他汀治疗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低于非他汀治疗组病死率,30.43%VS48.1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他汀药物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471,95%CI0.227—0.977,P〈0.05;年龄〉60岁,OR=2.234,95%CI1.005—4.964,P〈0.05;APACHEII的评分〉22分,OR=4.633,95%CI1.689-12.708,P〈0.05,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对脓毒症患者可能有潜在保护性作用,能够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高龄及高APACHEII评分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接受了PCI治疗的AMI患者(男35例,女11例,年龄42~95岁,存活出院27例,院内死亡19例)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死亡组年龄(74.37±10.26)岁,显著长于存活组[(62.96±10.40)岁](P〈0.05);死亡组中有心肌梗死史者,并发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血肌酐(Cr)峰值为(137.74±52.40)μmmol/L,显著高于存活组【(94.48±25.18)μmmol/L],死亡组左室射血分数(EF)为(31.05±8.43)%,显著低于存活组[(38.93±8.40)%](均P〈0.05)。结论年龄≥65岁、陈旧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EF〈35%、肾功能不全(Cr〉133μmol/L)是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死亡的相关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与老年肺炎及肺癌伴胸腔积液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57例人选病例按病因诊断分为2组: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组30例(肺炎组),肺癌合并感染伴胸腔积液组27例(肺癌组)。2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相同原则抗感染和强心、利尿的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入院后依据NYHA分级标准评定心功能(Cardiacfunctionclassification,CFC);并于入院后第1d和治疗后7d,为患者做胸部CT检查,超声测定心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同时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浓度。结果肺炎组心衰的患病率(86.7%)明显高于肺癌组(14.8%),P〈0.01。治疗前肺炎组LVEF低于肺癌组(43.58±4.16比59.11±6.35,P〈0.01);LVEDD高于肺癌组(62.43±7.94比48.18±5.12,P〈0.01);BNP明显高于肺癌组(582.67±126.53比146.27±4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d后,肺炎组LVEF增加、LVEDD减小和BNP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肺癌组治疗前后LVEF、LVEDD和BNP均无明显变化,P〉0.05。肺炎组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70.0%(21/30)的患者完全吸收,16.7%(5/30)部分吸收,13.3%(4/30)无吸收]明显优于肺癌组[18.5%±5/27)部分吸收,81.5%(22,27)无吸收,P〈0.05]。结果表明,肺炎组的治疗效果与BNP下降、LVEDD减小和LVEF增加相一致。结论心功能不全在老年肺炎伴胸腔积液者有很高的发生率,动态监测患者BNP水平、LVEF和LVEDD的变化,对指导心功能不全相关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在评价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24h内死亡的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46例连续观察24h,分别计算各自APACHEⅡ评分,并进行验证,建立回归模型。结果46例患者APACHEⅡ评分平均(37.47±7.50)分(20~53分)。9例复苏后24h内暂时存活者评分为(27.88±4.81)分,显著低于37例死亡者的评分[(39.8±6.05)分,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死亡风险模型:Ln[P/(1-P)]=-11.762+0.397×APACHEⅡ评分。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可以应用于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早期死亡的风险评估,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严重交通伤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46例严重交通伤死亡患者,男166例,女80例;年龄(48.71±17.12)岁(18~75岁)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和失血所致死亡者分别为150例(60.98%)和46例(18.70%),重型颅脑外伤并失血性休克10例(占4.07%),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者40例(16.26%)。全组生存概率为0.35±0.22;可防止的死亡率(PDR)为44.72%;非预期死亡30例。NP组(136例)的ISS显著高于PP组(107例),PP组的ISS又显著高于DP组(3例)(均P〈0.01)。NP组的RTS显著低于PP组,PP组的RTS又显著低于DP组(均P〈0.01)。2005年1月~2006年12月,受伤后至确定性治疗前时间为(136.38-36.09)分(第一组),病死率为30.36%;2007年1月~2008年11月,受伤后至确定性治疗前时间缩短至(101.83±17.74)分(第二组),病死率23.15%。第二组病死率显著低于第一组(P〈O.05)。不可能防止的死亡(NP)组(n=136)的修正创伤评分(RTS)显著低于有可能防止的死亡(PP组)(n=107),PP组的RTS又显著低于可防止的死亡fDP)组(n=3)(均P〈0.01)NP组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显著高于PP组,而PP组的ISS又显著高于DP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失血(早期)和器官衰竭(后期)是伤后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b1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诱导小鼠表皮细胞、培养的HaCaT细胞产生与清除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的影响及对核苷酸切除修复蛋白XPC、ERCC1表达的影响。方法42只去毛BALB/c小鼠分为4组:未处理组(6只),UVB组(12只),UVB+小剂量Rb1组(12只),UVB+大剂量Rb1组(12只)。后2组照射前2h在背部按100μl/cm2分别外用含0.5g/L、2g/L人参皂苷Rb1的丙酮溶液,而前2组予以相应丙酮溶液。UVB剂量均为180mJ/cm2,于照射后0.5、16h分别处死半数小鼠,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CPD水平。培养的HaCaT细胞用含人参皂苷Rb1(5、20、50mg/L)的培养基孵育4h,部分细胞于UVB照射(15、30mJ/cm2)后0.5、12h终止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斑点杂交法检测CPD。其余细胞照射(30mJ/cm2)后0、0.5、2、4、12h终止培养,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免疫印迹法分析XPC、ERCC1蛋白的表达。结果UVB照射小鼠0.5h后,各照光组表皮均产生大量CPD,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照射后16h,UVB+小剂量Rb1组、UVB+大剂量Rb1组表皮CPD分别为32.1±8.5、14.6±4.1,均较UVB组(67.3±11.2)显著减少,且大剂量组更为明显(P值均〈0.01)。HaCaT细胞在UVB照射后0.5h,各组CPD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照射后12h,给药组CPD水平明显降低。UVB组HaCaT细胞XPC、ERCC1蛋白的表达均随着时间延长不断下降,在照射后即刻、0.5、2、4、12h,XPC/GAPDH蛋白灰度比值分别为0.68±0.11、0.47±0.09(与照射后即刻比较,P〈0.05,下同)、0.45±0.08(P〈0.05)、0.37±0.06(P〈0.01)、0.18±0.03(e〈0.01),ERCC1/GAPDH分别为0.28±0.03、0.25±0.03(P〉0.05)、0.21±0.02(P〈0.05)、0.14±0.02(P〈0.01)、0.11±0.01(P〈0.01);加入50mg/L Rb1干预后,XPC、ERCC1蛋白的表达不断增加,XPC/GAPDH分男别为0.56±0.07、0.48±0.14、0.68±0.15、0.97±0.20(P〈0.01)、0.79±0.12(P〈0.05),ERCC1/GAPDH分别为0.27±0.04、0.24±0.04、0.29±0.05、0.35±0.05(P〈0.05)、0.39±0.05(P〈0.01)。结论人参皂苷Rb1对UVB诱导的CPD的产生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加速其清除,这可能与其上调XPC、ERCC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QT离散度(QTd)与心肌酶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QT离散度、心肌酶,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间QTd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毒组心肌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死亡组QTd与心肌酶亦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心肌酶与QTd在百草枯中毒24h内均明显增高和延长的病人,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早期动态监测QTd和心肌酶能客观评估病情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海军总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315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n=112)和冠心病组CHD(n=203),根据SYNTAX评分,将冠心病分低危组(1~22分)、中危组(23~32分)和高危组(〉33分)。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D二聚体、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脂:TC、TG、HDL-C、LDL-C、BMI、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并且比较各组患者上述检测的指标。结果冠心病CHD组血同型半胱氨酸(6.86±2.63VS,15.97±9.23umol/l,P〈0.011、D—D二聚体(104.01±49.9VS,329.03±394.24,P〈0.01)、高密度脂蛋8(1.79±1.31VS,1.26±0.55,P〈O.01)、血尿酸(244.82±110.83vs,301.95±72.25umol/L,P〈0.05)、C反应蛋白(2.12±1.31vs,6.39±5.42,P〈0.01)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C、TG、LDL—C、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两者无明显差别。SYNTAX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D二聚体、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YNTAX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TC、TG、LDL—C、BMI、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无明显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随着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李秀岩  王茜  廖琪  马文旭 《中国性科学》2013,22(3):28-29,35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子宫直肠陷凹子宫内膜异住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妇科共收治子宫直肠陷凹子宫内膜异位症29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分析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29例患者术前疼痛评分为(7.4±2.5)分,术后疼痛评分为(3.1±1.7)分,术后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t=7.6594,P〈0.01)。术前与术后疼痛各等级例数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4.3723,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子宫直肠陷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体检健康者63例(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患者81例(DM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54例(DKA组),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力(T-AOC)。对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与血糖和血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M组和DKA组的T-SOD活力和T-AOC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KA组的T-SOD活力和T-AOC显著低于DM组(均P〈0.01),MDA含量显著高于DM组(P〈0.01)。DKA组pH值、血糖与氧化应激各指标间都没有明显相关性(均P〉0.01);阴离子间隙(AG)与T-SOD活力和T-AOC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HC03^-,与T-SOD活力和T-AOC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氧化应激与代谢性酸中毒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氧化应激水平越高,代谢性酸中毒越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ICU患者血小板计数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心ICU、外科重症病房(SICU)、急诊ICU(EICU)、神经重症病房830例(56.1±18.5)岁(3~98岁)患者入ICU后24h内APACHEⅡ分值及血小板计数。根据不同预后比较相应的APACHEⅡ分值及血小板计数。并按血小板水平分组分析其相应预后。结果预后良好组(n=711)的APACHEⅡ分值平均为7.8±4.5,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n=119)(19.0±8.3,P=0.000)。预后不良组血小板值为(147.6±116.9)×10^9/L,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172.4±91.0)×10^9/L,P=0.031]。入住ICU时APACHEⅡ分值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113,P=0.001)。血小板减少组较不良预后率为25.0%,显著高于血小板非减少组不良(11.0%,P=-0.000)。入住ICU时APACHEⅡ分值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113,P=0.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提示病情重且不良预后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血清S100蛋白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判断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心搏骤停(CA)后CPR成功的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A组(19例,GOS1-2分)和B组(9例,GOS3-5分)。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12、24、48、和72h测定血清S100蛋白质、NSE水平,入ICU后24h内完成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和APACHEⅢ评分,计算存活概率(Ps)。分析ROSC时间与各时间点S100、NSE水平是否相关。结果A组的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通气时间,ROSC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均P〈0.05),A组的APACHEⅡ、APACHEⅢ评分显著高于B组(均P〈0.01),而Ps显著低于B组CP〈0.01);A组的ROSC后2、12、24、48、72h血清S100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均P〈0.05);B组在72h时点的S100水平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ROSC后12、24、48、72h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均P〈0.05),ROSC后2h时A组和B组的S100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B组在ROSC后24h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所有患者的ROSC后2、12hS100水平与ROSC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1,而12、24、48h时患者血清NSE水平与ROSC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S100、NSE可以作为判断CPR后缺氧性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生化标志物,且S100可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相方波除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6例心室颤动(VF)病例分为单相波组和双相方波组,对比分析两组的除颤有效率、自主循环恢复率、除颤后的心肌酶学改变、心电图改变及皮肤灼伤情况。结果双相方波组除颤有效率、自主循环恢复率为96.4%和58.2%,均高于单相波组(分别为70.6%和35.3%,均P〈0.05)。双相方波组的皮肤灼伤率为16.4%,显著低于单相波组(66.7%,/9〈0.01)。双相方波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分别为(378.2±106.5),(59.78±23.7),(347.9±90.9)U/L,均显著低于单相波组[(1154.7±170.75),(172.2±58.3)和(777.7±289.2)U/L,均/9〈0.01]。双相方波组的ST段压低率为28%(9/32),显著低于单相波组[61%(11/18),/9〈0.01]。结论双相方波除颤的效果优于单相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