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投入: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方法 文献整理法.结果 投入是雇员持续的、积极的情感激活状态,其特征为活力、奉献和专注;国外关于投入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倦怠和投入是可以相互区分的两个心理学概念.结论 投入是倦怠未来研究的新方向,应当对工作投入问题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耳廓软骨膜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主因"左耳水肿红斑3 d"于2007年10月9日来空军总医院门诊就诊.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左耳烧灼、痒痛,次日晨耳前上部位突然高度水肿、胀痛难忍,自服"扑尔敏"、外用"肤轻松",症状不能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病程中无发热,精神饮食睡眠均正常.既往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耳廓前部红肿,触之坚硬,压痛明显,表面无破溃、渗出糜烂,耳垂正常.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性, 11岁.右膝斑块7年就诊.7年前无诱因患者右膝部出现豆粒大小红色丘疹, 圆形, 边界清楚, 表面无鳞屑, 无水疱、 大疱, 无出血、渗出、溃破, 自觉微痒, 当时未介意.此后皮损渐增至鸡蛋大小, 偶感瘙痒, 无其他任何不适, 按"湿疹"在多家医院诊治, 皮损从未消退.  相似文献   

4.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最常用的指标,而考卷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更好地组织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既能涵盖《组织学与胚胎学》主要内容,又能够有一定区分度的试卷,我们将Microsoft Excel软件应用到其中,具体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有限自制力的理论假设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控制与理性和谐的生活秩序息息相关。近十年来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表明.自制力类似于肌肉的力量,是有限而易消耗的,休息后能自动恢复;为了克服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要的矛盾.个体倾向于有选择地使用宝贵的自制力资源;通过预期、启动等途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制力消耗的效应.通过锻炼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制力的强度。未来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找到直接测量自制力资源的途径.确立有限自制力理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实际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并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结合一定量的访谈.结果 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健康的消费心理,只有5%左右的大学生具有病态的消费心理,但却有约20%的大学生对消费意义的认知不清.结论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应受到关注,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李苑  吴泰顺  朱志良 《医学信息》2008,21(4):439-441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出现,给众多网站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些网站更加的注重与用户的交互性,让用户也成为了网上信息的提供者,网上虚拟社区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本文着重介绍了疫苗接种网上虚拟社区的建设,这种专注于特定领域的虚拟社区,将吸引想从该网站--疫苗接种大众资讯网获取各种疫苗接种信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在这里可以充分的与他人在这个虚拟的环境里尽情交流疫苗接种知识.  相似文献   

8.
王平  刘伟 《医学信息》2008,21(6):966-967
目的 通过研究骨科创伤患者引发的血栓栓塞及肺动脉栓塞,以探讨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病死率的早期治疗及预防.方法 统计自2000年2月~2006年1月的骨科创伤患者,合并血栓栓塞及肺动脉栓塞共18例(960人).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血栓栓塞占骨科创伤病人并发症的2.76%.肺动脉栓塞占血栓栓塞的10.02%(3人).且全部死亡.其中年龄大于50岁,合并腰椎、骨盆或下肢外伤的病例占所有血栓栓塞病例的56.31%(11人).结论 年龄大于50岁,肥胖病合并腰椎、骨盆或下肢外伤,合并心血管病患,长期制动的患者,引发血栓栓塞发病率明显增高.病人可因下床,排便,咳嗽等而突然导致肺动脉栓塞死亡.诊治和预防血栓栓塞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与血清HBV-DN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感染模式的患者与HBV-DNA定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 荧光定量PCR (FQ-PCR) 检测HBV-DNA, 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HBsAg、 HBeAg、 HBcAb阳性组和HBsAg、 HBeAg阳性组 HBV-DNA检出率较高, 分别为96.61%和100%.HBsAg、 HBeAg、 HBcAb阳性组HBV-DNA含量平均水平为3.86×108, HBsAg、 HBeAg阳性组HBV-DNA含量平均水平为1.73×108;HBsAg、 HBeAb、 HBcAb阳性组和HBsAg、 HBcAb阳性组检出率也较高, 达45% 以上, HBV-DNA含量平均水平分别为1.30×107和1.31×106.结论:FQ-PCR检测HBVDNA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的HBV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 在乙肝的诊断和治疗中, 不能单凭两对半的检测, 同时应做HBV-DNA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郭磊  冯洪山  张宛东 《医学信息》2008,21(2):244-246
目的 探讨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以及保证质量的方法.方法 对本院常用中药饮片进行分析,总结其特性.结果 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产地和加工的不同,使同一种饮片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差异.结论 要从立法、标准的制定、生产和加工各个环节入手.才能确保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实验研究显示,复方中药能有效下调RANKL或上调护骨素及调节RANKL/OPG轴而发挥中药抑制关节破坏和骨吸收的作用。 目的:进一步验证中药蓬草除痹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细胞因子及骨吸收和重建的影响。 方法:取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蓬草除痹汤高、中、低剂量组、雷公藤对照组。空白组不做处理,其余大鼠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模型组不做处理,其他各组均为灌胃给药,1次/d,连续给药28 d。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可以显著抑制大鼠右足肿胀的程度(P < 0.01或P < 0.05)。各治疗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前列腺素E2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1) ,其中蓬草除痹汤中、高剂量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多甙片组(P < 0.05)。各治疗组大鼠关节软骨下骨和骨小梁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 0.01),护骨素关节软骨组织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均P < 0.01)。表明,蓬草除痹汤能有效改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状,减轻骨侵蚀,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前列腺素E2的水平,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关节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挖掘中药复方息痛散的有效成分、预测其潜在功能靶标,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息痛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TCMID数据库筛选出息痛散的活性成分及靶标;通过NCBI、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痛风性关节炎的疾病靶点;将两者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通过R软件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最后分子对接及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富集分析结果。结果:共筛选出146个活性成分以及158个关键靶点,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实验验证显示通路关键节点蛋白存在差异性表达。结论:本研究系统揭示息痛散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共同调控痛风性关节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中药复方息痛散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网络药理学强调对信号通路的多途径调节,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成功率,节省药物的研发费用。 淫羊藿: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温,味辛,归肝经、肾经,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淫羊藿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除风湿痹痛等功效,临床上广泛将其应用于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淫羊藿参与调控骨关节炎的信号通路主要有白细胞介素受体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通路(RANK/RANKL/OPG)。 背景: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淫羊藿苷在骨关节炎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淫羊藿所含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且在分子水平上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利用网络药理学从分子水平来解释淫羊藿治疗骨关节炎的潜在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可为后期药物研发及疾病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淫羊藿治疗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淫羊藿的药效成分,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TITCH数据库预测淫羊藿药效成分的调控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和TTD数据库预测治疗骨关节炎的靶点,将淫羊藿药效靶点与骨关节炎治疗靶点取交集,得到淫羊藿治疗骨关节炎的靶点,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互作关系,运用DAVID数据库分析蛋白模块的相关信号通路和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筛选得到23个淫羊藿药效成分,共预测得到230个淫羊藿药效靶点和1 221个骨关节炎的治疗靶点,取交集后得到95个淫羊藿治疗骨关节炎的靶点,蛋白互作分析提示JUN、AKT1、RELA、MAPK1、IL6、CXCL8、MAPK8、MAPK14、FOS、IL1B为蛋白互作网络中的核心靶点;②关键蛋白模块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受体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破骨细胞分化通路,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免疫细胞及免疫反应、炎症因子及炎症反应、脂多糖的细胞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发挥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 ORCID: 0000-0002-2572-0229(章晓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药物有慢作用抗风湿药、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物,植物药因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小而越来越受到瞩目。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及白喉乌头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造模组37只,造模组于大鼠足跖及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24只造模成功大鼠进行后续实验,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组和白喉乌头组,每组各8只,每周对3个造模后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共4组大鼠进行关节炎评分。经过灌胃给药治疗4周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在滑膜中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白喉乌头组、雷公藤组关节炎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在模型组滑膜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在白喉乌头组、雷公藤组中表达低于模型组(P < 0.05)。结果证实,白喉乌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作用,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雷公藤多甙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应用鸡Ⅱ型胶原蛋白,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观察正常对照组、CIA模型组和雷公藤多甙治疗组大鼠血液及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浓度。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IL-10含量明显减低,而雷公藤多甙可以升高IL-10的浓度,使之趋向正常。结论雷公藤多甙可有效减轻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病变,并能使CIA大鼠血清、关节浸液IL-10分子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以雷公藤多甙作对照,通过对大鼠的关节肿胀指数观察及检测问荆合剂含药血清对滑膜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β水平的影响,探讨问荆合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部分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问荆合剂能显著减轻大志关节肿胀指数,不同程度地抑制大志关节滑膜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β的水平。提示问荆合剂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关节滑膜分泌的炎性细胞原子TNF-α、IL-β的水平,从而减轻关节滑膜的炎症,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雷公藤多甙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ICAM-1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服雷公藤多甙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外周淋巴器官中细胞黏附分子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AA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口服和未口服雷公藤多甙的大鼠淋巴器官中ICAM-1水平的变化;观察口服雷公藤多甙前后关节的肿胀度.结果:口服雷公藤多甙的AA大鼠的外周淋巴器官中ICAM-1的水平明显低于未口服雷公藤多甙的AA大鼠,关节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口服雷公藤多甙可以有效降低ICAM-1水平,从而治疗佐剂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9.
《Immunology today》1998,19(9):387-391
Elucidation of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asis of joint destr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revealing novel targets for gene transfer therapy of this disease. A recent meeting3 evaluated progress in gene delivery systems and discussed futur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20.
The examination of rheumatoid factor (RF), one of the diagnostic marker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showed negative about 25% of patients with RA. We analyzed a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MMP-3) and a carbohydrate in rheumatoid factor (CA.RF) for diagnosis of RA: the former is used the kit "Panaclear MMP-3[Plate]" and the latter is used the kit "Picolumi CA.RF". The basic study of these reagents show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73.3% of seronegative RA showed positive on both MMP-3 and CA.RF levels in serum, respectively. We found that these examinations might be useful for diagnosis of RA, especially during seronegative 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