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游志恒  席红卫  徐纪荣  李健 《中外医疗》2013,32(3):74+76-74,7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山西省儿童医院2012年1—7月收治的3例肠系膜裂孔疝的患儿的病情进行分析,总结对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治体会。结果 3例患儿均为术中确诊;第1例患儿术中可见疝入肠管扩张,呈暗红色,行肠管切开减压后,经裂孔处复位,复位后肠管血运恢复,未出现肠坏死。后2例患儿术中可见疝入肠管已缺血坏死,行肠吻合术。第1例患儿术后合并中毒性脑病。结论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关键是判断是否考虑绞窄性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后确诊。手术治疗是本病的唯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等问题。方法对2009年6月以来行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治疗的3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疝囊部位出现浆液肿,先后穿刺抽液3次、腹带加压包扎治愈。1例出现类不全性肠梗阻样表现,予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和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腹壁切口疝经腹腔镜修补术较传统手术修补具有优势,可在术中发现其他隐性缺损,手术安全性较高。对巨大切口疝和(或)合并有多发腹壁缺损的患者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徐志刚 《当代医学》2014,(11):62-63
目的分析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将6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患者均给予进食进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观察组行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减压。观察记录2组患者胃肠减压量、腹部疼痛不适症状消失起效时间、排便排气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量、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缓解消失所用时间、排便排气功能恢复时间、气液平面完全消失时间及治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较常规胃肠减压治疗,疗效更为肯定且更加安全,一方面可以缓解老年患者再次开刀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开刀后再次粘连的可能性发生。  相似文献   

4.
某患者 :男性 ,42岁。1996年8月在采矿时塌方 ,从山坡上滚下 ,当时感胸痛、气促。在当地医院就诊摄胸片示左第7、8、9后肋骨折。经住院治疗7d后 ,胸痛、气促等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出院后反复出现左上腹部及背部疼痛 ,并时有呕吐。1999年6月5日因左上腹剧痛、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5h入院。经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后症状无缓解 ,继之出现全腹疼痛、气促、发热等。以“急性肠梗阻”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发现空肠中、上段及部分大网膜经左膈外缘疝入胸腔嵌顿。即改全麻插管、延切口为胸腹联合切口经…  相似文献   

5.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形式,多见于胃肠道术后,与手术损伤、切口异物、局部炎症反应、术后卧床时间长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尚无有效防止EPISBO的有效方法,临床以术后常规保守治疗为主,包括禁饮食、胃肠道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全胃肠道外营养、预防性抗生素使用、镇静解痉等,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应改行手术治疗,但二次手术可能进一步加重粘连,造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杨志斌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1):698-698
患者,男,14岁。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在右侧腹股出现可复性肿物,无疼痛,偶有不适感,每当剧烈活动、久站、行走时出现.平卧则肿物消失,无红肿、压痛。10年间,未行任何治疗。于2004年1月13日以右侧腹股物斜疝收住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第4天,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透视诊断为肠梗阻,考虑为粘连性肠梗阻,食欲不振。1月25日腹透示.不完全性肠梗阻,继续给予抗炎、灌肠、胃肠减压、补液、输血及对症治疗1周,病情仍未缓解。经会诊后,请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少见病因小肠梗阻的MSCT表现,提高对梗阻病因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证实15例少见病因引起小肠梗阻患者的MSCT资料,对疾病成因、梗阻部位、病变形态及范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梗阻病因为粘连性腹内疝5例,腹茧症5例,左侧十二指肠旁疝1例,胃结肠韧带裂孔疝1例,直肠癌miles术后盆底疝1例,节育环所致小肠梗阻1例,耻骨骨折伴发小肠梗阻1例。结论:熟练掌握少见病因的小肠梗阻MSCT表现,对提高肠梗阻病因的诊断和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朝霞 《吉林医学》2011,(5):997-999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在腹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分析普外科使用胃肠减压130例护理体会。结果:急性机械性肠梗阻56例中32例胃肠减压后3~4 d肠道通畅排气,不全性肠梗阻13例胃肠减压后1~3 d症状消失,急性胰腺炎6例胃肠减压后7~10 d症状缓解,麻痹性肠梗阻10例胃肠减压后2~7 d症状消失,原发性腹膜炎8例胃肠减压后5~7 d症状缓解。结论:胃肠减压在普外科疾病治疗护理中具有很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肠梗阻13例。结果13例均经胃肠减压及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速尿等治疗。11例缓解,2例发生肠坏死,行肠切除术+肠吻合术治愈。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四周内,多数为早期炎性肠梗阻,少数为粘连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大多数通过保守治疗可治愈,少数发生肠绞窄需再次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SBO)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0月~2008年10月4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38例经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补充电解质、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治愈,1例保守三天后症状不缓解中转手术,术中见小肠广泛粘连,松解粘连时多处肠管破裂而行部分肠段切除,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1例保守治疗5天厉中转手术,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出现肠瘘,再次手术治愈.结论:术质早期炎性肠梗阻如诊断明确,应保守治疗.如过早手术,容易如现肠瘘,短肠综合征,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7岁,以“近两年腹部胀痛不适,近期恶心呕吐及腹部胀痛难忍三次”为主诉入院。该患者2005年于沈阳市某医院行急诊右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2007年1月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腹部胀痛难忍,于沈阳市另一医院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行胃肠减压、抗炎、补液、洗肠等治疗好转后出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该患者发作不完全性肠梗阻三次,均给予保守治疗,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6-07~1997-02共收治小儿阑尾炎术后绞窄性肠梗阻5例,经手术治疗全部痊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7岁。发病时间在术后7天~2个月。入院时均存在明显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一般肠梗阻表现。其中,4例有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表情淡漠或烦躁。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表现。在抗休克同时行急诊手术;1例全身状态尚可,采取禁食水,胃肠减压,抗炎补液措施后病情不缓解亦采取手术治疗。4例一期痊愈,1例发生切口哆开并切口感染,手术后第六日再次行缝合术,2个月后出院。2术中情…  相似文献   

13.
术后早期肠梗阻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概念、发生率、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9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研究中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率为1.1%,出现术后肠梗阻症状的时间为术后4~40 d;主要临床表现均为腹胀、腹痛、呕吐;影像学腹部X线平片有液气平面等相应梗阻征象;8例考虑与术后粘连和炎症因素有关,另外1例术中证实为空回肠交界处与第一次手术切口粘连成角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8例经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外周补液等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手术治疗缓解。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50 d之内出现梗阻症状和体征,并有影像学的参考证据,或经手术证实。粘连和炎症为发病主要因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要影像学的参考依据及外科医师的临床经验。治疗取决于引起梗阻的原因及临床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1例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 :2 1例中 18例 ( 85 .7% )经禁食、抗炎、解痉、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痊愈 ,缓解时间平均 11天。 3例再次手术 ,1例为内疝 ,2例为肠袢团块状粘连。结论 :术后早期肠梗阻以炎症性肠梗阻为多见 ,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 ,对不可逆梗阻应及早手术。再次手术宜从简 ,以解决梗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3年3月期间5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组和普通鼻胃管组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缓解情况、肠鸣音变化、腹围、胃肠减压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X线立卧位腹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鼻胃管组相比较,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与排便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胃肠减压量显著增加。结论: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术后腹腔残留纱布致不全性肠梗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报告  患者 ,女 ,妊娠 38周 ,恶心、呕吐半天 ,于 2 0 0 0年 8月 15日入院。自诉 1996年曾在某医行院宫外孕手术 ,切除一侧输卵管。术后第 1年发生恶心、呕吐及腹胀 ,在当地医院行胃肠减压术后缓解 ,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 ,到 1999年 11月上述症状反复发作 4次 ,均经胃肠减压后缓解 ,考虑为术后肠粘连所致。此次 ,呕吐较前加重 ,呕吐物为胃液及胆汁 ,经胃肠减压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于 8月 16日上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 ,术中发现腹膜与大网膜及肠管紧粘连 ,大网膜上有一硬块 ,约 4cm× 5cm大小 ,将硬块剥开 ,发现为一纱布。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肠梗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诊治肠梗阻患者50例,均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灌肠及手术治疗,同时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法:术前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胃肠减压管护理、灌肠护理);术后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出院指导)。结果:50例手术过程顺利,住院天数11~17d,平均(13.23±2.56)d;手术后发生并发症仅2例(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各1例);护理满意49例(98.00%,49/50);术后随诊3个月~1年,其中49例未出现肠梗阻情况,1例于3个月后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治疗。结论:良好的术前与术后护理是肠梗阻患者康复的保证,对促进肠蠕动减少肠粘连、提高患者远期疗效、防止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肠粘连缓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0例汤一新江幸福(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合肥230031)关键词:肠粘连缓解汤;粘连性肠梗阻1991年6月~1996年4月,我科对3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在禁食、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自拟肠粘连缓解汤治疗,...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报告 例1,男,60岁。2002年9月15日以“高位胃体溃疡”住本院外科病房。9月24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毕罗Ⅱ式吻合。病理检查示:(胃角)符合良性溃疡。术后第七天停持续胃肠减压后,始进全流饮食时,出现腹胀、频繁呃逆、恶心呕吐。经再次持续胃肠减压及补液,对症治疗5d,效果不佳。急行胃肠造影,提示存在吻合口梗阻现象,诊为“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遂邀中医会诊,并做好第二次手术探查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陕大治  赵正杰 《中外医疗》2013,32(26):23-24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自该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老年患者中筛选出140例进入研究,按照给予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给予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鼻胃管胃肠减压术治疗。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情况及治愈率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4.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如胃肠减压量、呕吐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和液气平面消失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较传统胃肠减压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