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在人群中发生率约为0.5%,而特重度烧伤占烧伤总数的12%,其中烧伤面积>80%者约占2.7%。吸入性损伤是指吸入火焰、有害烟雾、化学物质等所致的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可直接损伤肺实质。随着石油、化工、交通等事业的发展,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约占烧伤总数的5%~30%。吸入性损伤、内脏并发症和全身性感染是烧伤病人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我科同时成功救治了3例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危重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 ,在人群中发生率约为0 5 % ,而特重度烧伤占烧伤总数的 1 2 % ,其中烧伤面积 >80 %者约占 2 7% [1] 。吸入性损伤是指吸入火焰、有害烟雾、化学物质等所致的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 ,严重者可直接损伤肺实质。随着石油、化工、交通等事业的发展 ,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约占烧伤总数的 5 %~ 30 % [2 ] 。吸入性损伤、内脏并发症和全身性感染是烧伤病人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3] 。我科同时成功救治了 3例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危重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男性 ,年…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全面认识,对1960~1995年收治的1539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一般情况、致伤原因、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的程度及并发症和死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资料显示,吸入性损伤的的发生率为同期烧伤病人总数的9.67%,其死亡总数占同期烧伤病人死亡总数的41.26%。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死亡率为42.05%,占吸入性损伤总死亡数的57.96%;有吸入性损伤的菌血症发生率为20.08%,高于同期烧伤病人总数的8.18%;休克发生率为35.93%,高于同期无吸入性损伤病人的7.99%。资料显示,烧伤面积越大,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越高,且损伤程度越重;随着菌血症控制措施的提高,吸入性损伤病人的菌血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从而提高了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特重度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并发症、治疗方法、治疗结果。方法 2005年1月—2016年9月笔者所在科共收治特重度烧伤烧伤患者911例,运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就其流行病学资料、并发症、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成人特重度烧伤占59.71%,小儿特重度烧伤患者占40.30%;吸入性损伤发生率19.09%(174例);创面脓毒症发生率8.67%(79例);烧伤并发症发生率高,前三位是低蛋白血症(36%)、贫血(24.14%)、肺部感染(4.93%)。治愈率61.1%(557例),好转率29.7%(271例),自动出院72例(7.9%),死亡11例(1.2%)。死亡原因是重度吸入性损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目前我国烧伤治疗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死亡率下降;由于基层医疗条件提高,早期能够有效地进行液体复苏;由于交通发达,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转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热液烫伤发生率居高不下,应当引起重视;早期预防性气管切开、纤维支气管镜应用、呼吸机早期应用,使吸入性损伤救治水平提高;难愈性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治疗(VSD)得到普及;悬浮床、电动取皮刀、MEEK植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技术(CRRT)应用逐渐增加。特重度烧伤患者花费巨大,部分患者无法完全治愈出院,是现实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临床特点,为成批烧伤救治提供经验。方法 对1958~2000年救治的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2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发生率高(31.51%),火焰、火药烧伤为主,病人伤情重,早期并发症及代谢紊乱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败血症占死亡原因第1位。结论 加强对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救治,降低死亡,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两阶段烧伤总面积≥80%且Ⅲ度烧伤面积≥50%特重度烧伤患者基本情况的对比分析,探讨进一步提高烧伤救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入选1987~2006年20年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烧伤总面积≥80%且Ⅲ度烧伤面积≥50%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共54例,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1987~1996年入院的患者,B组为1997~2006年入院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烧伤面积和深度、烧伤指数、液体复苏、吸入性损伤、手术情况、死亡原因和死亡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者的烧伤严重程度无差别,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相似,致伤原因和死亡原阒也类似,B组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总量和尿量较大,预防性气管切开应用广泛,早期手术更积极,患者死亡率为63.3%,明显低于A组的95.8%,且B组死亡的患者存活时间较A组显著延长[(17.32±13.18)d vs(9.35±11.59)d]。结论:重视纠正低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充分的液体复苏,早期切削痂,自异体皮移植覆盖创面等是此类特重大面积烧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王玉舟  李文贤  郎金田  刘建春 《河北医药》2009,31(13):1576-1577
目的总结重度和特重度烧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85例重(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烧伤并发MODS组病死率89.5%(77/86),高于未并发MODS组的47.2%(283/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特重度烧伤组MODS发生率为20.0%(41/205),高于重度烧伤组的9.3%(45/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烧伤并发休克组MODS发生率为25.6%(66/258),高于未并发休克组的4.7%(20/427)(P〈0.05)。(4)烧伤并发脓毒症组MODS发生率为22.2%(74/334),高于未并发脓毒症组的3.4%(12/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烧伤并发吸入性损伤组MODS发生率为44.1%(30/68),高于未并发吸入性损伤组的9.1%(56/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并发MODS与烧伤严重程度、烧伤性休克、脓毒症和吸入性损伤有密切关系。及时和充分复苏,防治休克,控制烧伤创面感染,及时封闭创面,加强重要器官功能监护以及代谢支持可降低MODS发生。  相似文献   

8.
救治成批烧伤病人,除繁琐的组织工作和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外(另文叙述),伤情特征往往是造成救治困难的主要因素。本文就以往43年收治的每批5例以上的成批烧伤病人32批、共278例做一分析,并与本科16942例散例烧伤(散例组)相比,探索其临床特征。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191例,女87例;平均年龄25.65岁;平均烧伤总面积28.93%,平均Ⅲ度烧伤面积20.97%;平均伤后入院时间1.64d;吸入性损伤84例,占烧伤总例数的30.22%;气管切开14例,占吸入性损伤总数的16.67%;休克43…  相似文献   

9.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救治困难,涉及抗休克、抗感染、创面处理、内脏并发症的防治、营养支持等多个方面。本文2007年7月我院收治的一批5例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2000年12月共174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4例吸入性损伤管切开的患者,轻度和重度组气管切开时机分别为伤后27.6h,18.6h和12.7h;拔管时间分别为术后13.8d,14.7d和18.7d,病死率为3.3%、5.8%和40%。结论:对密闭环境下头面部深度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可适当放宽气管切开术的指征,伤后24h内行气管切开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防治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9例特重度烧伤患者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19例资料的发病。结果 19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中有7例行动静脉血液滤过治疗,2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病死率为71.43%。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多发生于特重度烧伤早期(14d内),烧伤面积越大,深度越深,补液时间越晚,发生率越高。烧伤合并休克、感染(脓毒症)、吸入性损伤是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9岁。于2001-04-24因汽油壶爆炸致全身烧伤后1.5h急诊入院。检查:体温36℃,脉搏136次/min,呼吸28次/min,BP75/43mmHg;意识恍惚,四肢冰凉,无尿,口渴及烦躁明显;颅、面、颈、四肢及躯干皮肤烧伤,并伴有耳、鼻、唇烧伤;角膜浑浊,结膜充血,声音嘶哑。实验室检查:WBC10.5×109/L,Hb128g/L,PLT238×109/L。诊断:①特重度烧伤97%(总面积浅Ⅱ度33%,深Ⅱ度27%,Ⅲ度37%);②重度烧伤休克;③中度吸入性损伤;④双眼烧伤。入院后按晶∶胶2∶1的…  相似文献   

13.
<正>吸入性损伤的病死率比较高,国外报道的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病死率为80%,国内有学者报道中、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病死率为43.75%,三军医大的报道为50.0%~71.5%。对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除早期积极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科1959~1996年收治的17058例住院烧伤病人的一般资料、烧伤休克、烧伤败血症、吸入性损伤的治疗结果,按两个时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1983年以来,我科烧伤病人的治愈率达98.57%,TBSA51%~70%治愈率为92.89%,TBSA>71%者治愈率为80.22%。治愈TBSA>71%烧伤病人292例。烧伤总面积LA50为92.22%,有Ⅲ度伤LA50为90.15%。烧伤后休克的治愈率、败血症治愈率及吸入性损伤治愈率,后时期较前时期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张宏伟  张学英  解筠 《江苏医药》2001,27(8):591-593
目的:评估血清除钙素对于烧伤吸入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方法对76例烧伤病人的血清免疫反应性降钙素(iCT)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所有烧伤病人的iC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iCT在伤后4小时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其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吸入性损伤的病人,并与吸入性损伤的转归情况有一定相关,重度吸入性损伤死亡病人的iCT浓度最高,且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当吸入性损伤患者在后期有其它呼吸系统并发症时,iCT再次升高,需要机械通气者的iCT水平高于不需要者。该方法对于烧伤吸入性损伤的诊断敏感性较好(90.0%), 而诊断异性还有待提高(84.6%)。结论、血清降钙素测定有助于烧 吸入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划分,连续监测有利于了解病情的演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治疗,有希望成为一项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的烧伤吸入性损伤诊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罗文亮  吴自忠  马玲妹  张学宏 《江西医药》2009,44(11):1088-1089
目的总结烧伤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1978年12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烧伤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死亡率较高(43.2%)。结论预防性气管切开可提高救治成功率.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仍是临床救治难点。  相似文献   

17.
对22例总面积>90%的特重度烧伤病人,采用静脉切开或留置静脉针补液,气管切开或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早期切痂自体或异体皮移植覆盖烧伤创面,及时有针对性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综合防治措施,较好地防治了内脏并发症、感染和吸入性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同时注重早期功能恢复治疗.结果:22例中5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11例治愈,治愈率为64.7%.治愈者生活均能自理,部分恢复了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重度烧伤并发脓毒症的相关因素及与血清IL-6、IL-10、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重度烧伤患者208例,其中脓毒症患者75例为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133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体表总面积、Ⅲ°面积、吸入性损伤、入院时间、首次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于烧伤后12d检测2组血清IL-6, IL-10,TNF-α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脓毒症组烧伤体表总面积、Ⅲ°面积、吸入性损伤例数和入院时间、烧伤4d内手术例数与非脓毒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男女性别比、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脓毒症组IL-6、IL-10和TNF-α水平均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重度烧伤并发脓毒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烧伤体表总面积、Ⅲ°面积、吸入性损伤、入院时间和首次手术时间等,与血清IL-6, IL-10,TNF-α水平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一批73例原油烧伤患者救治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08-09一次收治原油火灾烧伤伤员73例,平均烧伤面积6879±2736%,Ⅲ度烧伤面积4010±3484%。其中,重度烧伤62例,伴中、重度休克56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42例,其它严重合并伤2例。经综合救治,伤愈45例,死亡28例。28例的主要死因依次为:吸入性损伤、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全身感染及其它合并伤。结果提示,严密的组织指挥和全院各科室积极协作,是中、小医院能否成功救治成批烧伤伤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重度烧伤患者46例并发脓毒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重度烧伤(〉50%TBSA)并发脓毒症患者46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提高重度烧伤感染的防治水平。方法利用1990—2007年共收治烧伤总面积〉50%TBSA青壮年患者136例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期重度烧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烧伤患者136例,发生脓毒症46例,总发生率33.8%;第2阶段脓毒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第1阶段的39.1%(P〈0.05);第3阶段(12.0%)与前2个阶段比较又显著下降(P〈0.05)。总治愈率和不同烧伤面积治愈率均逐步提高。结论防治烧伤脓毒症的主要经验是加强早期处理,包括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休克期切痂植皮、早期肠道营养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