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的方法治疗踝部骨折62例,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优良率达100%,认为本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的锻炼,有利于加折骨愈合,可防止关节粘连,在骨折愈合的同时关节功能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一根针胫骨下段前内侧穿入固定外踝的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踝部骨折100例。获得6~74个月随访的68例中,按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61例,好转7例。认为踝部解剖复位的根本是整复和固定外踝。本法具备了闭合手法复位损伤小、痛苦少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位好、固定牢的优点,克服了保守治疗易错位、固定时间长和切开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之不足。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小央板固定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成人肱骨干骨折46例在手法复位后采用自制小央板固定及主动功能锻炼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46例术后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者43例,接近解剖复位者3例。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3~61天,平均52天。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42例(91.3%),好转4例。结论:手法复位、自制杉树皮小央板固定及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具有简单、有效、经济的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一组踝部骨折病例采用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治疗,经随访取得良好疗效,认为该疗法具有复位满意,固定稳妥,将踝关节在功能位固定,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关节的模造,是一种治疗大块后踝的踝部不稳定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同时对踝关节骨折的分类方法、整复、固定及功能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踝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早期性、必要性,分析如何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42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应手术复位内固定,早期合理功能锻炼。结果:经3~24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2.9%。结论:踝关节骨折具有其特殊性,应手术复位内固定,早期合理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妥善的整复固定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能恢复正常的功能是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早期功能锻炼是极其必要的,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不影响骨折对位和愈合的条件下,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尽早开展功能性活动。我所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少数做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蒙医传统疗法结合功能锻炼对克雷氏骨折的治疗价值。方法:998病例均应用蒙医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结合功能锻炼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愈合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及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2—6周,骨折骨性愈合时间为4—8周,均达骨性愈合,随诊3—6个月。其中20例腕关节功能不同程度受限外均达到正常活动。结论:蒙医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结合功能锻炼综合治疗克雷氏骨折具有简单易行、恢复好、并发症少的特点。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世伟 《中医正骨》2009,21(6):41-42
尺骨鹰嘴骨折为肘关节常见骨折,累及关节面。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治疗,有复位困难难以达到解剖复位、固定时问较长、易致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缺点,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传统单纯“8”字钢丝内固定不可靠,术后需较和长时间加用外固定,早期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本院自1996年8月至2007年10月,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和尺骨鹰嘴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各种类型尺骨鹰嘴骨折47例。为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现作回顾性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姚太顺 《中医正骨》1999,11(11):13-14
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踝关节旋后-内收型Ⅲ型骨折25例,经4-42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按照Leeds标准进行评定,优良23率达92.0%,临床观察说明,本法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无合并症,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用外固定支架可以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护理主要包括:(1)术前心理护理。(2)术后护理,包括:病情观察,预防针道感染护理,观察固定结果,功能锻炼及闭式冲洗——引流管的护理。最终达到骨折端复位与固定,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针刀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小针刀疗法配合弹压手法复位、中药熨烫等治疗82例,对照组采用针灸常规取穴、拔旋手法复位和中药熨烫法治疗71例,治疗1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47例,显效27例)总显效率(90.24%)明号高于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25例)总显效率(54.93%)。两组疗效用Ridit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针刀为主是治疗肩周炎的理想手段之一,疗程短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三针、肩臂三针配合自主复位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颈椎病人采用手三针、肩臂三针配合自主复位法治疗,30天为1疗程,评定其结果。结果:有效率100%,显效率64.3%,好转率35.7%,无效率0%。结论:手三针、肩臂三针配合自主复位法治疗颈椎病方便,高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注射配合推拿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先针刺,再穴位注射,最后推拿复位治疗,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并与单纯推拿复位治疗对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治疗有效率及相同时间治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穴位注射配合推拿复位的综合治疗方法,比单纯推拿复位治疗的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按摩手法复位治疗小儿髋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采用按摩手法复位治疗髋关节半脱位患儿67例.治愈62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按摩手法复位是治疗小儿髋关节半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区启文 《光明中医》2006,21(7):65-67
目的:探讨改良(自旋)复位手法治疗机理和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4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改良(自旋)复位手法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134例颈椎病患者经改良(自旋)复位手法治疗后,治愈87例、好转37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92.53%.各颈椎分型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且无一例不良反应.结论:该改进方法对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有改善并且有极高的安全性,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旋转复位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采用旋转复位的治疗方法,并施以夹板固定,观察其效果。[结果]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愈合的情况良好。[结论]旋转复位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满意可靠,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直肌复位术治疗外伤性下直肌断裂的效果.方法 对21例外伤性下直肌断裂患者施行下直肌复位术,并对术后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下直肌断裂复位术后眼球运动及复视明显改善.结论 下直肌断裂复位术是治疗外伤性下直肌断裂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拉顶屈腕法整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拉顶屈腕手法治疗伸直型桡骨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Ⅱ、Ⅲ型骨折各92例分别列为试验组、对照组,共4组,每组48例。试验组采用拉顶屈腕法进行复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复位,其中Ⅱ型采用牵抖复位法,远折端有桡侧移位者加挤压法;Ⅲ型用提按复位法,远折端有桡侧移位者加挤压法,旋转移位者加折顶旋转复位法。对复位前后情况进行Jakim放射学评分,对所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对比各组复位效果。结果4组复位前后放射学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对Ⅱ、Ⅲ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的放射学评分比较,试验组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是在复位前后的分差方面,Ⅱ型骨折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型骨折,试验组复位前后的分差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顶屈腕法和传统手法对整复伸直型桡骨远端均有效,但是拉顶屈腕法以一法代多法、操作简便,整复效果优于传统手法,特别是Ⅲ型骨折拉顶屈髋法对骨折移位的纠正程度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manual reposition for treatment of acute lumbar vertebral articular dyskinesia for choosing a better remedy. Methods: 66 cases of acute lumbar vertebral articular dyskine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plus manual reposition group (treatment group, n= 33) and routine manual reposi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n = 33). Yaotong-point was punctured, when, the patient was asked to move his or her waist simultaneously. Results: After one session of treatment, of the two 33 case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28 (84.85%) and20 (60.61%) were cured, 4 (12.12%) and 9 (27.27%) were improved, and 1 (3.03%) and 4 (12.12%) failed in the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at of control group ( P<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nual reposition is apparently superior to simple routine manual reposition in relieving acute lumbar vertebral articular dyskinesi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撬拨固定治疗高能量致损性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010年8月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2个月。从腕关节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塌陷四个指标进行比较,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与下外固定及最后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位效果丢失。功能评估:优12例;良6例;可1例。结论: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撬拨固定治疗高能量致损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能够满足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的要求,有利于骨折愈合,且疗效确切、复位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